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致信劝告写不实文章吹捧他的作者说:“说好话也要讲究真实。不真实的好话与不真实的坏话,在社会功能上是一样的。”据《羊城晚报》“娱乐世界”版介绍:一个叫孙敏的作者在上海《青年一代》发表了《余秋雨和马兰》一  相似文献   

2.
马少华 《新闻界》2002,(4):9-10
当主流媒体依然保持着年节、重大会议才偶一露面的社论规格的时候,一些走向市场化的报纸和新报纸上,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每天一篇、每期一篇的时评风格的“社评”栏目。比如:以挂“本报评论员”并真实署名的《北京青年报》每天二期的“今日社评”、《工人日报》每周五期评论版的以本报评论员真实署名的社评;发表在报纸头版、不署名的《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经济观察报》社评。与主流媒体的社论不同,这些“社评”,无一不是时评。比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9日二版的“今日社评”是《且看足协如何钓“大鱼”》,评的是当日一、二版…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有报纸2000多种,广播电台120多座(不包括母台兴办的系列子台),电视台1000多家(不包括母台的系列频道)。但仔细观察和比较就会发现: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那样,具有媒体特色的优秀舆论监督栏(节)目还相当少,有些媒体尤其是报纸的舆论监督栏(节)目,甚至长期靠自由撰稿人“满天飞”式的文章“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广大群众出于对舆论监督的强烈要求,常以“你看看别人《焦点访谈》!”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报纸的失望;一些媒体特别是报纸纷纷效仿《焦点访谈》但成效不大。有些报纸负责…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谣言是短命的,谣言不攻自破,造谣者可耻。看了1989年第11期《中国记者》刊登的《“北京风波”中港台报纸造谣40例》,愈发感到在去年春夏之交海外一些报纸不择手段地大量刊登谣言,其可笑、可鄙、可恶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现在,时间和事实这两把利剑已把它戳得稀烂。奇文共欣赏。它给我们提供一个见识的机会,由此而带来的启示或许对今天、今后都是有用的。首先,我们从这些谣言“新闻”中可以看到,海外人士乃至西方世界受到了何种欺骗和愚弄。这正是为什么许多善良的人长期对我国政府采取的果断措施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耐心地向用户传递辨识能力,既比单纯地提供真相、破除谣言有力得多,也比“这么荒唐的谣言也能信”式高冷的讽刺友善得多. 翻翻去年一整年我写的评论,关于媒介素养方面的评论,写了差不多20多篇,影响比较大的有《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防火防盗防朋友圈》《全民捉奸狂欢,正义凛然地造谣义愤填膺地信谣》《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最后急吼吼地求真相》等.有朋友说:“你干嘛总那么较真,不累么?”我说:“再不较真,我们终将娱乐和愚昧至死.”看到腾讯推出了“较真”这样的专业事实查证平台,感到很欣慰,媒体的责任本就应该是“求真”和“较真”.  相似文献   

6.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7.
书业内外     
据《服务导报》报道,由凤凰卫视举办的“千禧之旅”,余秋雨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文化考察,其考察结果记录在《千年巡拜》(余秋雨日记)中,深受读者好评。各地报纸纷纷连载,但也受到了不法书商的窥视。为此余秋雨10月18日在埃及开罗发表声明。  相似文献   

8.
赵金  杨立新 《青年记者》2004,(9):104-106
赵:杨教授,您好! 今年7月份,余秋雨先生推出了自己的又一部专著《借我一生》,并向媒体提出七大质疑,反击近些年来媒体对他“不公正”的报道。其实,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问题我们新闻界一直在不断讨论。如何在追求新闻真实和坚持正当的采访权的同时,避免侵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避免使新闻流于庸俗化,今天我们想听一听您作为一位法学专家的意见。据我所知,公众人物(Pubilc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  相似文献   

9.
孟威 《网络传播》2006,(10):14-15
最近,“小孩订死在棺材”、“太阳辐射手机”以及广东“高州事件”等多起谣言风行网上,掀起虚拟世界的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最后事实澄清后,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造谣者进行了治安处罚。事件似乎平息了,但回顾这些“事件”从蚂蚁变大象的前前后后,网络谣言的危害却足以引起媒体、管理者、网民和更多人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家中央级报纸召开国内版主编务虚会提出,要下决心解决“新闻偏弱,独家不多”的难点,使报纸上真正鲜活的新闻多起来。提出这一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各级党报富有启示。众所周知,报纸是新闻纸,应当以刊登新闻为主。但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报纸功能的认识比较单一,忽视充分发挥其传播信息的作用,从整体上说,不善于通过用新闻事实来说话,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如果说,在报业缺乏竞争的年代,“新闻偏弱”尚可维系,那么,在媒体激烈比拼的今天,“独家不多”便很难立足。因缺少新闻而导致读者流失,报纸如何履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庄严使命?有鉴于此,本期《前沿关注》讨论“让鲜活新闻和独家新闻多起来”,选发5篇文章,作者谈出了不少新鲜见解。诚如其中一位作者所言,一抓时效性、独占性,力争“人无我有”;二抓深刻性、独到性,瞄准“人有我优”,则党报上的鲜活报道和独家新闻一定会源源不断,如百花争妍。  相似文献   

11.
电视在读报纸,从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马斌读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再到网络上的“8点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报纸的生存空间。其他媒体的生存空间在拓展,而报纸的生存空间在缩小。同其他媒体相比较,它到底在给读者提供什么?在有声时代,报纸如何“发声“?  相似文献   

12.
财经类报纸的兴起是近年来国内媒体一个突出的现象。但目前老牌的财经报纸发行不断下滑,行业报的衰落,新锐的财经媒体的发行和经营也不尽如人意。在所有的财经报纸中,《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的影响力最强,代表了一种新的方向和趋势。他们以资本市场作为切入点,注重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三份报纸的目标读是高端人群,办得“太专业”,是一种专业化的小众媒体。  相似文献   

13.
郭万盛 《青年记者》2006,(14):10-11
当绿茵场上不同的球队在激烈竞争的时候,场外不同的媒介也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 就平面媒体而言,参与这场“媒介赛事”的,不仅有体育类报纸,也有都市类报纸、专业类报纸。各类媒体不仅纷纷派驻记在新闻源头上展开竞争——例如仅晚报全国就有七十余家派出记前往世界杯现场,而且也依据报纸的定位和受众推出世界杯专刊——例如《广州日报》的《世界波》、《齐鲁晚报》和《生活日报》推出的《盛宴》、《经济观察报》专刊《世界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4.
报刊图书     
《传媒》2007,(5):74-74
15家报纸与搜狐结成“全国奥运媒体联盟”,中国城市主流媒体联盟起航,《广州日报》数字报纸首开微波“发行”时代,温州发行全国首份收费“数字报纸”,《华夏时报》将转型财经主流媒体,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伦敦分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电视媒体毕竟不同于平面字媒体,它“稍纵即逝”,难以在手中把玩,不像报纸那样可以反复阅读、品味。尤其是现在一开电视机就是几十个频道“恭候”,加上每个电视台都着力“拼杀”的电视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要想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最响亮的一句话大概要算得上“用事实说话”了。这绝不是《焦点访谈》的一句宣传词,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11日。中国报业协会在首届中国都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宣布,《北京青年报》等12家报纸获得“2009中国最具公信力都市报”奖项。媒体的公信力是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我认为,作为一个媒体,要想提升公信力,至少应具备真实、及时、客观、开放等要素。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最基本的形式。作为报纸的灵魂、媒体的心脏——新闻评论,在报纸上是有“报纸的眼睛,媒体的心脏”的作用。“报晓论坛”是这几年的《信阳日报》精心经营并卓见成效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8.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北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俄罗斯媒体的印象最初来自于《红星报》。十几年前笔者在大学期间主修俄语语言文学专业.阅读了不少俄文资料,其中就包括《红星报》。知道这份创刊于1924年1月1目的报纸是俄罗斯(苏联)的军报,曾被誉为世界上最权威的军事报纸和媒体之一。巧合的是,若干年后,笔者作为解放军报的一员,在参加“和平使命-2007”和“和平使命一2009”军演中,和《红星报》的几位同行巧遇并一起“切磋”过采访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