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旭辉 《视听界》2010,(6):41-43
中国之声2009年的改版,无疑是近期广播新闻人最热门的讨论话题。广播人将之与1986年珠江经济台的改革作比较,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第二次大的变革。假设这个结论成立,那么,研究中国广播的这两次大的变革,比较这两次变革的异同,对广播新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很长时间听不到人们谈"职业感"这个话题了--不少人在身体力行,但是并没能说出来.我感觉到上海文化人的职业感是比较强的.这里所说的上海文化人,主要是指供职于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文化机构的文化人,他们的职业感觉与对于写作的职业感觉.  相似文献   

3.
正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读书》杂志坚持和贯彻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和"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媒经典和广大读书人的一面文化旗帜。创刊35年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经营来说,《读书》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甚至可能影响一个时代思潮的走向,而这都与《读书》杂志的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以书为媒,知识分子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通过对<读书>杂志30年来所刊载的与图书馆相关的1047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阅读情结"一直是维系知识分子图书馆认同的核心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变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图书馆认同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思想自由的认同",到"以人为本的认同",再到"民主保障的认同".在与社会互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展示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勇于解放思想、兼济天下、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三联、商务、《读书》,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三个暗号,陈原就是那个一生与三联、商务、《读书》结下不解之缘的奠基人物、出版界的导师的导师……他的一生几乎等于半部中国当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6.
庞海音 《出版科学》2016,24(5):78-81
《读书》杂志曾经是当代人文知识界最具有影响力的老牌杂志。共同的文化理想将当代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全部精英汇聚于此,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重镇,构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论坛和宝贵的知识分子言论空间。《读书》的作者群体经历了学术与思想的分化、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的分化以及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争,最大程度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特征与知识分子的思考轨迹。  相似文献   

7.
《北京晚报》近日连续发表评论家孙郁的专稿——《’93中国文坛一瞥》,作者在评述近几年走俏的“文化散文”时,谈到“以《读书》杂志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人的精神园地,可以说是扭转当代文风的大本营。空洞的、教条的八股文最早在这里销声匿迹。看《读书》是难得的享受,在《读书》影响和启示下,一大批文化散文期刊在去年纷纷创刊。”评论作者还赞扬《读书》等刊物的编辑和作者们,“以颇有历史感和责任感而著称于世。”使读者会感  相似文献   

8.
李建新 《新闻实践》2007,(10):38-39
作为教育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这些年来,校园新闻在党报中的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重要性和引发的关注也愈加明显,成为媒体竞争的又一热门领域。校园新闻虽然只是对学校发生的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但由于其往往牵涉到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青少年成长以及教育问题紧密联系,因而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连。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校园不再是过去相  相似文献   

9.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读书传统,中国人自古就有读书的信念。但中国读书人追求得更多的是功名和权力,而不是知识和理性,这与西方意义上担当"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存在巨大的差距。近现代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变局,也是中国读书传统的一大变局。而近代图书馆事业也在此时勃然而兴,这既是因为西风东渐的外在影响,也顺应了中国读书传统变迁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来的,它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分不开的。 1989年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分水岭。90年代以后,由于外在环境和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分子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知识分子公共性的丧失。从90年代初开始,一部  相似文献   

11.
一如既往,当代中国史学界政治史、社会史热门,思想史偏冷.思想界亦然,普遍存在着谈思想者多,深入研究思想史者少的情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史没有意义.正如萧功秦所言,研究对一个民族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可以认识这一民族的特性.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才能理解这个时代中人遭遇的困境和矛盾.尤其是在需要更多的学理和智慧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的今天,更需要前代思想家为我们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庞海音 《出版科学》2013,21(4):13-16
《读书》杂志尽力展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满足其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并以宽容理性的文化品格、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自由的审美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建构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论坛和宝贵的知识分子言论空间。其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特征,形成了既不乏对学术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坚持大众化的轻松活泼的独特风格,并获得知识界的认同和赞赏。  相似文献   

13.
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旨在揭示我国版本研究的当代水平和最新成就,以拓展人们的版本学视野。它为传播版本文化知识,提升人们的版本文化素养,作出了新的尝试。现代版本学不仅贯穿在一个人读书、求知、治学的全过程,而且对于当代图书文献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4.
正确地引导未成年子女读书的方法,应该是守住底线的放任自流。创造条件让孩子以读书为游戏,帮助他们寻找阅读中的纯粹趣味。所有认字的人都声称自己喜欢读书,以"大老粗"名号自称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读不读、读什么,仍是一个难辨真伪、未曾深究的话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例牌菜《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内地人均读书4.39本,比2011年的4.35本多了0.04本,这真是一个"惊人"的进步。报告还得出另一个"惊人"的结论:学历越高读书越多,博士生的年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为中国当代学术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商务印书馆,就是一个和近现代读书人保持着激动人心的对称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每每谈到"出版"与"人才"这样的话题时,我常常举这样的例子:清末废了科举,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路被隔断了。很多一流的知识分子干什么呢?主要干两件事:办出版,搞教育。代表机构,一个是商务印书馆,一个就是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代表人物,则是两个同乡兼同年:张元济和蔡元培。他们都不是创办人,而是改造者。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物对这两个机构的整顿和发展,20世纪中国的历史想必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17.
王晶 《传媒》2004,(5):36-37
在<新周刊>2003年度新锐榜的评选中,有一本杂志格外抢眼,它击败了<血酬定律>、<设计私生活>、<我们仨>、<变化>诸多实力选手,当选为年度最佳图书,<新周刊>的评价是:"<万象>是一本杂志,一本不完全与读书有关的读书杂志,一本不偏颇具体文化形态的文化月刊.趣味各异的文字工匠们为之打造出极佳极酽的阅读口感,其书卷气又与当代现实体贴入微.它的被追捧,无异于是对无书可读的当代图书业的一大讽刺."这本杂志在知识分子中间赢得了较好的声誉,锋头颇健,这一现象不由得让人想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8.
<读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作为一本立足前沿和高端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体现出来强烈的现实关怀、文化理想和批判精神.不论是早期的"无能、无为、无我"[1]的办刊理念,还是逐渐地介入现实、批判现实,<读书>构建出一片开放的思想公共领域,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空间.许多大师都在<读书>上留下了文字笔墨足迹,这其中就有丁聪和他的漫画.  相似文献   

19.
过节的时候,特别是过春节的时候,电视的收视率会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网上过年、手机拜年也弄得热热闹闹,惟独报纸显得比较清淡,很多家报纸减张、减版、休刊.目前,我国的节假日和纪念日已占去了全年的1/3,这对报纸的出版发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假日经济,不仅仅是一个传媒人不能回避的竞争话题,也是一个怎样更好地为受众服务的社会责任的话题,同时还是一个传媒人自己如何处理好成本与效益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截至2008年,中国经济改革走过了整整三十个春秋,“服务”也从一个默默无闻、少有人关注的词语变成当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窗口行业”如银行、酒店等大力宣传“微笑服务”、“星级服务”……生产企业更是如火如荼。如方正的“全程服务”:一汽的“感动服务”:长安的“新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