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省出土窖藏铜钱,大多分布在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的部分地区。出土古钱年代上至汉代,下至南宋淳熙年间,历经数十个朝代。1996年10月19日东辽县凌云乡二道村出土的古窖藏铜钱与我省各地窖藏大径相同,古钱从汉半两至南宋淳熙元宝钱共42类,61版别,总重约255公斤,56000余枚,古钱  相似文献   

2.
周原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以及周原遗址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对周原遗址经过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塘制骨作坊兴衰过程的考察、对齐家制玦作坊生产原料变化和李家铸铜遗址产品种类变化的分析,认为这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均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发生了某种类型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遗址中其它类型的遗迹、遗物表现出的变化(如青铜器窖藏所反映的贵族家族的变化等)相吻合,说明周原社会有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3.
为讨论秦国铁工业发展的脉络,本文收集了关中东周到秦统一时期出土的铁器资料,考察铁器种类的年代变化、与相关随葬品的共存关系以及使用背景。本文指出秦国铁器的普及化过程在多方面表现出不平衡性。首先,在铁器种类上,墓葬出土的铁器以铁带钩为主,其次为铁削。战国中期以后随葬比例急剧增加,很可能是为适应需求出现的铜器的替代品,但不同种类铁器普及化速度不同。其次,同一墓地中,不同葬式之墓随葬铁带钩和削刀的比例有一定差别,可能与墓主的族群有一定联系。最后,铁器的普及程度也显示出地域性特点。在战国中晚期,距离都城越近的墓地,随葬铁器和其他金属制品的比例越高,可能说明中心与地方在手工业生产与产品流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2005年,我们在编纂《历代荥阳县令》一书查考资料时,赫然发现县志上有“吴承恩”三个字.几名编纂人员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次详看还是一字不差。难道闻名中外的四大名之一《西游记》的作竟然在荥阳生活过?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对荥阳这个吴承恩进行了一些考证.发现其与《西游记》的作吴承恩有许多关联之处.  相似文献   

5.
2010年秋,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咸林中学校门前进行农贸市场建筑施工,于校门前东南方向发现一处南宋铜钱窖藏。窖藏地处一片平坦开阔地,其上为一处断崖(明嘉靖三十四年华州大地震所致),其下紧邻道路。窖藏形制为一土坑,开口于第二层下,打破第三层(宋代文化层)。坑口呈椭圆形,坑内填土为灰色,土质较为松散,铜钱用绳子相串零散摆放,并没有盛装器皿,只被少量石、砖块覆盖。铜钱数量已不可计,重量约4吨。有汉代半两、五铢,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十国唐国通宝,及北宋时期26个年号钱、3个非年号钱,南宋2个年号钱,金代1个年号钱,共70种钱币。此次发现的北宋钱年号之连续、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在陕西地区比较少见,在华县更是首次。为研究宋代钱币历史和年号钱的流通以及宋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3年12月,陕西周原遗址贺家村西发现一座铜器窖藏,共出土文物102件,种类包括车马器、乐器和工具三大类,时代为西周中晚期。车马器共计95件,种类有车、车、轮牙束、轭首、轭脚、车軎和马镳等;乐器为编钟1件;工具包括铜斧1件、铜铲5件。这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以车马器为主的铜器窖藏,丰富了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绝大多数车、车均镶嵌绿松石,工艺精美,亦是西周考古中首次发现。相当一部分车马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当是经过长期使用所致,其所装备的车在当时应为实用车。这一发现为研究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及西周车马器、西周车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2010年秋,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咸林中学校门前进行农贸市场建筑施工,于校门前东南方向发现一处南宋铜钱窖藏。窖藏地处一片平坦开阔地,其上为一处断崖(明嘉靖三十四年华州大地震所致),其下紧邻道路。窖藏形制为一土坑,开口于第二层下,打破第三层(宋代文化层)。坑口呈椭圆形,坑内填土为灰色,土质较为松散,铜钱用绳子相串零散摆放,并没有盛装器皿,只被少量石、砖块覆盖。铜钱数量已不可计,重量约4吨。有汉代半两、五铢,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十国唐国通宝,及北宋时期26个年号钱、3个非年号钱,南宋2个年号钱,金代1个年号钱,共70种钱币。此次发现的北宋钱年号之连续、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在陕西地区比较少见,在华县更是首次。为研究宋代钱币历史和年号钱的流通以及宋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2013年3至4月,为配合官庄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人员对荥阳官庄遗址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开展了全覆盖式的系统考古调查。此次调查以官庄遗址为中心,覆盖面积19.05平方千米,共采集了包括陶片、石器、骨骼、土壤在内的大量遗物标本,其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晚商、西周、东周及秦汉时期,为深入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探讨郑州西北郊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次简报公布了调查所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和遗物标本。通过此次调查,对郑州西北郊荥阳一带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竖河遗址和大张遗址大量西周早中期遗物和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本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官庄城址的兴起及其周边一系列两周之际至春秋时期遗址的调查和发现,表明官庄城址已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9.
看报求疵     
山巷 《今传媒》2003,(5):79
眉县出土的青铜器 是“窖藏”不是“窑藏” 《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22日3版,文章标题为《宝鸡眉县窑藏青铜器研究又有新进展》,标题中的“窑藏”当是“窖藏”之误。 据其他报载:2003年1月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马家镇杨家村村民王宁贤等5人在村北一砖场边的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国年间,远离湖北咸宁千里之外的河南荥阳,有一个曾两度出任该县知县并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和感念的咸宁人.他在混乱之世,不为时俗所左右,尽其所能,将文明与科学的种子播撒到中原大地,并结出丰硕果实,启蒙了荥阳的思想、教育、人才和实业的文明进步,“成就了清末民初荥阳的一次振兴”.他就是晚清咸安举人、荥阳“启蒙”知县张煦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延安地区发现了较多汉墓,出土大量汉代陶明器。其中一批陶灶造型独特,装饰丰富,为其他地区少见,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堪称汉代陶明器中的精品。本文选取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釉陶灶和彩绘陶灶进行介绍,对这些陶灶的地域特征、制作装饰工艺、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研究,并对陶灶上装饰双阙纹、仙鹤纹的含义进行探讨,认为陶灶上装饰阙楼、仙鹤以及龙首形烟囱的做法,反映了汉人渴望死后升天成仙的美好愿望,应当是道教神仙思想在当地丧葬习俗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南京市高淳区在下坝胥溪河的水利建设中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器物中有30余件具有南宋时代特征的金银铤、金饰件及少量典型的元代瓷器。所出土的金银铤皆有戳记铭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5类:表示成色、表示重量、表示地域、表示工匠名或金银铺号、表示用途。其中注明"建康"、"宜兴"等字样的金银铤表明金银铺已开设到京城以外,"出门税"类字样则表明金银已进入宋代国家税收、商品贸易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金银铤的发现地下坝,推考与胥溪河沿岸著名商业贸易之地银林有关。宋、元两代,银林为过往商旅必经之地,来往船舶停靠,所载货物须盘坝过河,遂成集市,并在此设置银林市以加强管理。下坝窖藏的形成,可能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或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地发生的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13.
1991年,南京市高淳区在下坝胥溪河的水利建设中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器物中有30余件具有南宋时代特征的金银铤、金饰件及少量典型的元代瓷器。所出土的金银铤皆有戳记铭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5类:表示成色、表示重量、表示地域、表示工匠名或金银铺号、表示用途。其中注明"建康"、"宜兴"等字样的金银铤表明金银铺已开设到京城以外,"出门税"类字样则表明金银已进入宋代国家税收、商品贸易等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金银铤的发现地下坝,推考与胥溪河沿岸著名商业贸易之地银林有关。宋、元两代,银林为过往商旅必经之地,来往船舶停靠,所载货物须盘坝过河,遂成集市,并在此设置银林市以加强管理。下坝窖藏的形成,可能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或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地发生的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随着体育运动的热起,在一个名叫赫佐格奥拉赫的德国小镇上,先后出现了三家运动鞋作坊。其中有位老板才20出头,他起初是一位跟着父亲在街头摆摊的修鞋匠,后来因为从体育上看到了商机,才大胆投资办起了一家制鞋作坊。  相似文献   

15.
孙晓萍  张克仁 《档案》2018,(9):50-54
定西巉口是目前考古发现的陇中地区汉代遗址和墓群分布最集中的地域,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土的"新莽权衡"和近年来探掘发现的"玉琀蝉"、"颖阴丞印"封泥、"卜骨"等一系列文物可以看出,巉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汉代中原王朝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中心驿站和纽带,是汉代丝绸之路中线上的繁华重镇和贸易枢纽,在保护商旅的安全,管理过往贸易,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档案学断定 ,只有古代东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等 ,用泥板作为记录材料。而史料及考古发现表明 ,“中国初为书契亦然” ,并且窖藏多至400片 ,与在埃及发掘出公元前1300多年的档案库所藏泥板档案的数量相等。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鲁庄墓地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北距荥阳市区约13公里。为配合郑州豫能热电有限公司2×660MW燃煤供热机组项目的建设工程,2016年7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15座,其中唐宋金时期墓葬56座,出土有陶瓷器、铜器、铁器、石器等。唐墓M53出土有典型唐代风格的铜钗、铜镜;宋墓M43发现有按方位摆放的五色石,M107为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砖室墓,出土有买地券,虽字迹不清,但仍是当时丧葬习俗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实证;金墓M92中人骨有火烧痕迹,应与火葬相关。鲁庄墓地唐宋时期的墓葬数量较多,为研究中原地区唐宋金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丰富了对郑州地区不同时期丧葬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铜钱作为古代主要货币,在历史悠久的黑龙江广大地区到处都有发现,大批的窖藏铜钱,藏的数量十分惊人,多则上千斤,少则几十斤,有时候在古人留下的地层堆积与墓葬的清理发掘中都有发现。几十年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了数量较多的铜钱。  相似文献   

19.
荥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历史久远,文化厚重,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村庄村落。自公元前202年秦朝置县,到1994年撤县设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其“群峰峙其南,邙岭横其北,东拥京襄城,西跨虎牢关”,故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战场遗址遍及全市,最著名的有楚河汉界的鸿沟,刘邦、项羽争雄的汉霸二王城,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荥阳沉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原三大拳之一的苌家拳就发源于荥阳汜水。截止2015年,荥阳入选河南省古村落的有4个,明清古建筑更是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有着璀璨的文明.铁器继青铜器之后出现,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一些铁器在出土时锈蚀严重、器物极易破碎,特别是铁器锈蚀的形成和延展是铁器文物寿命的最大威胁.这个问题非常严峻,铁器文物的一些锈蚀能够使铁器文物质地改变、比重减轻、结构疏松、失去原有韧性和硬度,严重时会发生酥解,其蔓延的趋势很难控制,这样会使铁器文物彻底毁灭和消失.为了控制或根治铁器文物锈蚀这一顽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因此,弄清其生成机理对文物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如何保护铁器不受有害锈的危害或减缓有害锈的侵蚀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致力于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性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