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林凌 《青年记者》2022,(5):93-95
计算机通过数字模板关联出的个人隐私叫"关联隐私".通过传统隐私侵权的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确定侵害"关联隐私"面临法律困境.为促进生物识别信息应用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强化生物识别信息处理者保护"关联隐私"的义务;根据不同行业关联个人隐私风险,分类保护"关联隐私";通过建构"人格权-用益权"...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广告以其特有的“精准”和“个人化”特征正在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建立“如影随形”般的亲密关系.因此,精准广告产业的发展无法回避消费者“隐私问题”的争论.建立有效的精准营销规制是未来大数据营销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有效工具.文章对欧美及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规制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我国精准广告隐私管理宜采取的基本原则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行为定向广告基于对消费者网络行为追踪所获得的数据,通过个性化的广告内容传送开辟了网络广告经营的新空间。网络消费者在享受行为定向广告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的隐私担忧。国外在治理行为定向广告中消费者网络隐私问题上,试图实现保护消费者隐私和鼓励网络经济创新之间的平衡。在主要采取的立法规范、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举措中,国外冶理行为特别强调行业自律的作用。中国网络广告业的发展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国外经验可以作为我国治理行为定向广告侵犯消费者隐私问题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申琦 《国际新闻界》2013,(2):120-129
本文拓展运用"网络信息隐私关注"概念模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的数据,探讨一般网络使用行为中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状况及其理论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上海大学生普遍担心自己的网络信息隐私安全,且自认缺乏保护网络信息隐私能力;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高,网龄越长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低;但是,网络使用频次越高的大学生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度越高;网络信息隐私关注只对隐私保护行为中的"伪造"类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对"保护"和"抑制"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需引入"信任"等因素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来检测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广告引发的虚假侵权、名誉侵权、肖像侵权、隐私侵权等广告侵权行为层出不穷,已经成为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较新鲜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11):32-41
在时下的大数据时代,在线行为广告已被大规模使用,其所带来的隐私侵犯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对在线行为广告进行规制,以更好地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在线行为广告的概念、发展简史和运行机制,之后详细阐述了其所带来的隐私隐患,以及对其进行规制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规制的重点应从用户转移到政策制定者和网络服提供商方面。具体来说,应通过立法手段要求从事在线行为广告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恪守以下几项原则,即确保数据的匿名化处理;杜绝敏感数据的收集;杜绝未成年人数据的收集;建立数据的访问、修改和保留制度;建立严格的追责机制;以及完善用户的投诉机制。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个人信息保护落到实处,同时推动在线行为广告和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微信朋友圈广告已声势浩大地进入每个用户朋友圈的私密空间。对此广大用户有赞誉也有诟病,而社会各界对于朋友圈广告的传播效果、用户体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看法不一。本文对朋友圈广告的优劣势做出分析,必然要综合朋友圈的媒介形态和受众的接受态度等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上,思考如何优化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投放和提升其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外信息隐私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玥  朱庆华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3):140-148
以国外期刊发表的信息隐私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重点从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隐私关注是体现用户隐私态度的重要指标,较多学者倾向使用IUICP量表对隐私关注进行测量;目前学界主要是从信息差异、信任差异、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方面探索影响隐私关注的相关因素;隐私披露行为、隐私计算行为和隐私悖论行为是目前学界考察最多的三类隐私行为。认为过往研究多从个人层面、非交互式的静态环境中对信息隐私进行探讨,而群体交互性决策对于隐私行为的影响和多情境信息隐私动态研究将是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8):40-44
在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数字化的推动下,汹涌而来的数据正日益深入到世界的各个领域,广告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从传播模式、广告效果测评、传播技术、消费者洞察、产业格局等方面为广告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广告业也将面临信息爆炸与数据整合、隐私保护以及大数据广告人才培养这些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图书馆用户隐私问题日益突出.对图书馆用户隐私和隐私权、图书馆用户信息隐私问题、图书馆用户活动空间隐私问题和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对策4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有助于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用户隐私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与万物皆智"的数字时代,社会之中出现了大量主动的隐私披露与被动的隐私让渡行为,许多人在网络空间中选择主动曝光自己的私密信息、私密活动和私密空间.这既有传播科技的持续渗透,又有个体在实现隐私自主过程中个性化选择的因素,还有公私组织对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以及网络平台责任缺失的影响.未来的隐私治理应围绕公...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演进引发了广告传播模式的嬗变.嬗变中反思传统广告模式的本质,乃为"信息邂逅"-,即广-告信息对于毫无准备的消费者是不期而遇的:而新广告模式的核心则为"搜索满足",即消费者为了消费需求主动进行广告信息搜索并获得满足.两种广告模式特点鲜明,虽正在此消彼长、却将长期并存,这就需要广告人进行两方面的实践自觉:在"信息满足"广告模式中寻求创新、在媒体融合中寻求广告模式整合.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代广告产业的兴起及其早期广告"学"状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广告产业与广告研究迅速崛起,它对20世纪中叶以后日本成为世界广告产业大国和广告研究强国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广告产业与广告"学"互动发展的历史路径和个性特征,对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不仅是西方的广告产业大国,也是世界广告产业的中心之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印刷报纸广告、最早出版广告著作、最早颁布成文"广告法"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广告行业自律组织的国家之一.英国在世界广告发展史及当代广告产业发展现况中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种敏感信息共享隐私保护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波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3):116-120
通过对敏感信息共享中的隐私威胁分析,探讨敏感信息共享的隐私保护技术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敏感信息共享隐私保护框架,该框架可实现隐私访问策略的形式化表示以及基于语义的信息匿名化计算。最后,对实现该框架的关键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信息服务逐渐向个性化信息服务过渡,引发了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论文阐述了用户隐私保护的必要性,从法律、技术、人员自律等方面介绍了中关个性化信息服务隐私保护的区别.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信息服务隐私保护的发展方向,以便该主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林牧  顾萱 《新闻世界》2013,(7):207-208
【摘要】本文以当下热门概念——“大数据”为切入点,对“大数据”的构成及来源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大数据对广告生态产生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广告投放的效率固然能够得到提高,但隐私的保护应引起业界重视。  相似文献   

18.
试论基于第三方的网络隐私认证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全球电子商务网站在线隐私政策的制定的现状、内容和网站在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实践等方面存 在的很多问题,论证在行业领域内建立基于第三方的网络隐私认证信息服务的可行性,还介绍美国知名的在线隐私认证信息服务机构trusta和bbbonlin.com实践,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供国内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技术的赋能下,中国广告产业经济范式在"十三五"期间从人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广告行业变革的核心生产力要素.研究者以技术赋能论为基本内核,从移动互联网技术拓展的社交互动型广告形态、大数据处理技术创新的平台型广告商业模式、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广告产业变革三个方面梳理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广告行业变革的技术解释路径.以5G、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在下一个五年布局广告产业,为中国广告行业带来新的技术红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