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两家影响较大的<大公报>,即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和诞生于1915年9月1日的长沙<大公报>.但是,人们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报>,而不知道长沙<大公报>.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3.
赵明 《当代传播》2002,(5):25-27
100年前的6月17日,在帝国主义的租界地天津诞生了《大公报》。它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振兴,奔走呼号,不畏强权,恪尽言责。早期的《大公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参与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方汉奇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公报〉百年史》日前问世,全书近49万字。 《大公报》是一张著名报纸,曾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报坛上享有很高声望,几至无人不晓。它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到2002年6月17日,走过了百年历程,是中国历史上除古代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  相似文献   

5.
张颂甲 《传媒》2002,(5):40-41
现在人们可能只知道我国香港有一张《大公报》,而不知道当年《大公报》是从天津起家,“文革”前的北京《大公报》曾是中央一级全国性的经济报纸。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我国有一张权威性的经济报纸《经济日报》,而不知道这张报纸和当年的《大公报》有着某些历史渊源。那么,《大公报》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报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公报》 未能恢复令人惋惜 1953年,中央决定,上海《大公报》北迁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出版新的《大公报》,升格为中央一级全国性报纸,负责财经工作和国际方面的宣传。1953年1月4日,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指出:“为了适应社会及国家建设事业的规模和发展的需要,《大公报》改组以后,已按照中央的意见,重新确定了编辑方针,即除了加强国际问题的报道外,确定以报道和讨论财经问题,特别是  相似文献   

7.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唐琪 《新闻世界》2010,(8):170-171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是一份具有典型维新派特征的报纸,主张君主立宪,向往自由平等。作为一份敢言独立之报纸,英敛之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新闻言论的文章。本文对英敛之的开启民智、推行白话文、提倡新闻道德、呼吁新闻自由等新闻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重庆《大公报》是1938年由汉口迁到重庆,于同年12月1日发刊的,日出对开纸一张。抗日战争时期,日销最多曾达到97000余份。重庆《大公报》经理是曹谷冰。抗战胜利后,曹调任天津《大公报》经理,由金诚夫继任重庆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12,(19):59
6月17日,庆祝《大公报》创刊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在座谈会上,中央新闻媒体的领导、新闻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互联网行业领袖及大公报老报人代表,围绕《大公报》创刊110周年及报网互动发  相似文献   

11.
覃林  王成科 《兰台世界》2013,(19):134-135
<正>《大公报》于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创刊初期的《大公报》以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迪为办报宗旨,以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为主体文化思想。其栏目涉及社会各界,其中就有体育栏目"体育界",积极倡导"兵士体操"、"尚武救国"等,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和体育社团,为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传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13.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14.
创刊于1902年的民办报纸《大公报》,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它饱尝了民营报业的艰辛,铸就了汉语报纸的辉煌。只有在它的历史中,我们才能触摸它、了解它;只有将它放到它所处的历史中,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认识它,客观地评价它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15.
谈中国近代新闻史,不能不谈《大公报》;说起《大公报》,不能不谈它的“四不方针”。《大公报》是英敛之在1902年创办的,报名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之意,以“开风气,牖民智”为宗旨,创刊之初即以直言敢谏而著称,由此开创了中国民营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牛济 《新闻知识》2001,(6):48-49
周恩来和张季鸾都是留日学生,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却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即 1938年于武汉开始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季鸾预料上海必将失陷,决定增出《大公报》汉口版,“以树立战时言论之中枢”。“八一三事变”后四日,仅率两位同人,冒险离沪,“舟车毛驴,病不辍行,兼程抵汉”,终于 9月 18日创刊《大公报》汉口版,并独力主持该版言论。翌年 1月 11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与积极努力下,《新华日报》也在汉口创刊发行,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 10月 17日日军逼近武汉,《大公报》汉口版…  相似文献   

17.
张海东 《青年记者》2007,(10):32-33
《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经历了英敛之、王郅隆、新记公司和1948年以来的爱港爱国人士在香港办报的时期。新记时期指1926年-1948年,从总体上看,该时期《大公报》是一张典型的人办的民营企业报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国闻通讯社》曾是《大公报》(新记)的姊妹企业,而且可以说,它是《大公报》的母体。这不仅因为旧《大公报》革创时期的“班底”大多是从《国闻社》调集的,而且作为《大公报》的三“巨头”——吴鼎昌、胡改之、张季鸾也是在创刊《国闻周报》之初,开始紧密结合的。他们三人,在早年同在日本留学时就认识,但大概只是泛泛之交。归国以后,就各奔前程。吴、张二人,都挂籍同盟会;而吴在清末,就进了大清银行(中国  相似文献   

19.
新记《大公报》自1926年9月1日创刊至1949年,本着创办之初所提倡的"四不主义"办刊宗旨,为世人留下不少经典之作,尤以张季鸾、胡政之等《大公报》主要负责人所编写的社评,无论从内容还是分量上都为当代媒体从业者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那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及文献整理的方式,着重分析"九一八事变"期间,《大公报》社评所提出的"救亡图存"与"明耻教战"思想,以此来还原历史真相,正确解读历史中的《大公报》。  相似文献   

20.
王静 《青年记者》2012,(8):75-76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办.其创办人英敛之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办报的目的就是:开官智、开民智、开女智.该报在创刊号中就强调“本馆以开风气、牗民智为主义”,体现了《大公报》独特的办报理念.本文主要讨论《大公报》宣传不缠足运动所做出的贡献,试图解析《大公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如何宣传这一活动.虽然近年来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很多,但是笔者想着重讨论《大公报》不仅积极宣传不缠足运动,而且参与其中,将报纸的主张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