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路径不断丰富、传播速度加快,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现如今,信息传递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创新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与内容,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者能力与编导专业教育水平均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转变以往教育模式,充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本文以“互联网+”时代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影响入手,分析“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现状,提出“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好坏与广播电视编导的幕后制作水平息息相关,作为一个传播平台,广播电视编导致力于向观众传播社会热点,为普通公众传递信息,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好的节目质量也能给社会带来正的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广播电视编导的种种素质特征,通过类比方法,归纳总结出电视编导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几种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对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做为实践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科,如何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是我们编导专业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明立足于"大数据""微平台",进行从课程设置到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培养学生全媒体意识,加强学生自媒体的利用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力争寻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以适应业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行业内的广播电视编导数量近年来呈现出一种井喷式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多和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展,行业内出现了编导素质良莠不齐,电视节目粗制滥造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建立行业规范,关键还是要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素质,加强广播电视编导的情商培养。本文主要从广播电视编导情商的内涵,培养广播电视编导情商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广播电视编导情商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革新的必要性和困境分析基础上,对广播电视专业教育革新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政 《新闻传播》2024,(6):28-3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传媒生态以及传媒从业者角色发生了巨大变革,成为传媒人才培养革新的逻辑起点,文化构建、跨界融合、能力重构、价值创造倒逼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迫切需要重新布局课程地图,探索建设系统科学、融合完善的课程体系,以高质量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探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群模块化的实践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编导隶属于艺术学的范畴,当前我国编导专业虽然在广大高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众多高校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但就总体水平来看,我国的广播电视编导总体水平较国际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方向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特征变化,受众是大众传媒的对象,受众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所展现的东西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当前,广播电视编导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在考虑受众心理变化的基础上,加快实现角色和功能转换。我国广播电视编导近几年来的发展速度较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基于对我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变化和特征变化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我国广播电视编导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宁 《新闻世界》2014,(7):320-321
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些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普遍开设的影视作品鉴赏课程进行分析,了解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的教改方案和解决措施,以期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鉴赏教育的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范旭阳 《新闻传播》2023,(15):82-84
OBE理念指的是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制和项目制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非常适用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日常教学。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摄影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探讨OBE理念下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课程制与项目制的结合应用,希望通过这些探讨,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融媒体打破了过去依托电视台和广播媒体发展的桎梏,媒体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化,发展平台也更加多元化.这不仅考验着当前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水平,也考验广播电视编导对于未来广播电视市场的敏锐性,同时也考验着电视编导们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总的来说,融媒体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前景可期,需要结合现状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使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出现变化,对以信息传播为主的广播电视产生较大冲击,广播电视编导需注重节目改革创新,吸引更多受众,促进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编导产生的影响入手,阐述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路径,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作思路,媒体融合发展也是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相关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作为广播电视编导,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都是决定所编导的具体节目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类工作人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分别从满足用户需求、融入先进的技术和形式、突出栏目的个性化特色三个方面入手达到提升和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广电行业,也影响和改变着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必须积极探索适应广播电视编导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提升的途径,大力提升学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和新媒体素养,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传媒业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编导这作为新兴的一项职业,适合了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需要,一些高等教育学校设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是,由于对这一行业并不熟知,所以一些学校在对它的定位上有些偏差。文章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并提出一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方向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入学考试与录取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对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认识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我国广播媒体电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推翻了传统的广播媒体的运营方式。短视频、直播、聊天软件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眼球。全新的新媒体格局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要想在新媒体格局下拔得头筹,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要想提升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格局里的竞争力,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能力,舍弃传统广播电视的固定套路,摆脱传统广播电视编导的古板思维,开发创新新的节目方式,用创新思维来改变广播电视的现状,用全新的思维能力让广播电视焕发新的活力。本文对新媒体格局下广播电视编导应具有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希望广播电视编导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广播电视编导应具备的素质展开探讨,进行了编导人员应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的分析。对优化广播电视编导整体素质水平,令其丰富技能、树立正确世界观,发挥人性化服务价值,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动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转型与改革,在多媒体互动、资讯信息高速发展的当前,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灵魂——编导,必须要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甄选和制作优秀的电视节目,才能够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介于此,本文在明确了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前提条件下,强调了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创新思维的必要性,提出了几点创新型编导的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冯磊 《新闻传播》2022,(1):96-97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电视节目竞争激烈、要求高等特点,也需要广播电视编导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工作思维和方式.目前,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环境,创新改进传统广播电视编导工作模式,可以促进相关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还存在缺乏改进意识、忽略传统工作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传统影视制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对降低,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情况越发不乐观.哈尔滨华德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经过8年的发展建设,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本文以哈尔滨华德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结合哈尔滨华德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原则,总结现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专业转型发展建设的措施和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力度,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哈尔滨华德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传媒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