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万历二十九年至四十三年(1601-1615)创立的满族兵民合一的军事社会组织,后来发展成完整的制度,对清代历史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满族作家杨钟羲在<雪桥诗话>中,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叙述,既保存了清代有关八旗的珍贵史料,又寄托了作者深远的现实关怀,还对清朝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孙守朋所著《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是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史料、扎实的考证、严谨的论述、新颖的见解将八旗制度与清代政治史结合得天衣无缝、不可多得的佳作,是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贵族对中国的统治是以八旗为立国之本,其兴以八旗,衰亦以八旗,故而八旗制度又可谓清史研究之关键所在。然而与有清一代关系至为密切的八旗驻防制度,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定宜庄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一书,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终于填补了国内清史研究的空白。该书取材丰富,结构严谨,全面研究了清代八旗驻防从兴建、完备到衰亡的历程,不仅开辟了清史与满族史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创见,而且清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可以由此获得新解。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本身。 从八旗驻防制度的始末以见有清一代之兴衰,这是该书的基本宗旨。全书三章。首章以大量的篇幅对八旗驻防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探索。第二章研究驻防机构和驻防将领的地位,旨在剖析八旗驻防制度的性质及其在清代统治中的地位,重点在八旗驻防与皇权的关系。第三章从八旗兵丁入手,研究驻防制度的内在矛盾,将这一制度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中,以预示其前途与归宿。作者以时间为经,分为初创和完备两个时期,以空间为纬,划分为以畿辅为核心,以直省及长城重镇为内线,而以边陲要塞为外围的三个层次,使八旗驻防制度的发展线索及联系网络系统而清晰  相似文献   

6.
康熙朝是齐齐哈尔驻防八旗创建与调整的关键时期.达呼尔、锡伯、满洲、汉军、巴尔虎相继编入驻防八旗,历经多次调整,康熙四十五年(1706)最终形成满洲、汉军、达呼尔、巴尔虎多民族共存的驻防八旗格局.齐齐哈尔驻防机构中,军事长官级别逐渐升高,协领由每二旗一员变为每旗一员,其他属官由本民族官员管理本民族兵丁事务向满洲官员管理各...  相似文献   

7.
王刚 《历史档案》2023,(1):90-98
清代驻防旗人的满语能力因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存有一定差异。最迟至雍正年间,南方京口、福州、广州三地的汉军旗人已基本无熟练掌握满语者。乾隆初年,南北各地满洲、蒙古旗人满语能力的急剧衰退成为普遍状况。乾隆中后期,在绝大多数驻防地区,日常熟练使用满语者所剩无几。清初的八旗驻防点大多未曾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乾隆二十年(1755)之后,各驻防地普遍兴建满文官学,并由驻防官员严加督查,大力强化满语文教学。然而,几乎所有的八旗驻防点均处于汉文化的强势包围之中,满语等旧俗并不具备长期保持的条件,官方创办的满文教育实际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陈力 《兰台世界》2013,(9):16-17
八旗制度是清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外学者对八旗制度在清朝历史中的作用作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他们主要围绕政治、军事、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八旗骑射是满族人在明代末年,乃至整个清代一个重要国策,对于满族人夺取全国政权,巩固满清统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文章对八旗骑射在满清中的重要地位和崛起历程进行分析,对八旗骑射的衰落原因和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铁达 《档案与社会》2004,(3):49-50,55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太宗皇太极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具有行政、军事、生产三方面职能的组织形式。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换句话说,也就是“以旗统族”。它又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  相似文献   

11.
陈力 《历史档案》2017,(4):81-91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郭春芳 《历史档案》2004,(3):125-127
珲春副都统衙门既是清代八旗驻防的军事组织,也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成立的一个行政机构,在长期政务活动中形成珲春副都统衙门全宗档案。这些档案曾经被沙俄掠去,1956年由前苏联政府归还中国,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为研究中外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史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4.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八旗武学是清代学校教育和武科举考试的重要特点,八旗武学承明之旧,除承续前代武学内容,也相应增加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入关前,它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职能,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入关后,它是建立和维护全国统治的中坚力量。作为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旗汉军历来受学术界关注。多年来,学者们围绕八旗汉军组建的原因、时间以及其名称、作用等问题展开探讨,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7.
李彬 《历史档案》2020,(3):121-127
正新疆驻防八旗军,是清代控制和发展新疆地区的重要工具。近百年来,中外学界对清代新疆驻防八旗军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少有学者重点研究该军队的医疗问题。①究竟清代新疆驻防八旗军队有无军事医疗,如果有,又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有何影响和地位等问题,迄今仍有待研究。笔者在查阅满文档案时,发现了乾隆朝有关新疆驻防八旗军事医疗的较多资料,通过比较考证,认识到新疆驻防八旗军事医疗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而纵横比较世界范围内军事医疗制度的演变,新疆驻防八旗军事医疗具有更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选取乾隆朝新疆驻防八旗军事医疗为考察对象,利用已刊未刊的满汉文档案资料,试析其医疗制度的构建脉络,以及在世界军事医疗制度演进中的地位和教训,供学界指正。  相似文献   

18.
朱永杰 《兰台世界》2015,(4):146-147
清代盛京地区的驻防城总计24座,是该区域八旗驻防的产物。顺治至康熙时期地区的驻防城基本建立完成,雍正时期驻防城体系完全确立;乾隆时期是盛京地区驻防城发展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项独特制度,模糊了民族意识,使政权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由于蒙、汉等民族在人数上的优势,加之八旗子弟长期杂居的生活状态使满族的文化,尤其是语言和文字最终湮没。  相似文献   

20.
何文平 《历史档案》2002,(3):97-101
八旗是清朝入主中原并维系其统治的军事支柱 ,它与绿营一起构成清王朝传统的两支武装力量。一般认为 ,在咸同以后 ,由于湘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势力随之崛起。八旗、绿营的“经制”地位从而受到冲击 ,并从此日渐衰败。但是在晚清军事近代化的过程中 ,传统驻防八旗兵也做了不少的适应性调整 ,尽管它们再也无法重现昔日雄风 ,影响也越来越小。它们的衰败过程既是晚清军事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考察近代军事改革的重要参照系 ,仍然有了解的必要。本文仅以清末 30多年内广州驻防八旗的状况为例 ,做一简单的论述。一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