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至今,“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由此导致了遗产保护研究成果迭出。这些成果中,既有以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为目标的宏观研究,也有档案、文献、文物和藏品保护为对象的微观研究。然而,遗产保护研究,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从这个角度上看,由周耀林同志撰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一书无疑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一项空白。此书的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可移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作者首先梳理了当前纷繁复杂的遗产概念体系,为重新审…  相似文献   

2.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是周耀林从事档案保护技术研究20余年来的成果总结与升华.在该书中,作者系统阐述了可移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学科体系构架,并对实践中的组织管理及其实施程序等命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数字遗产虽然对很多人来说尚属新鲜事物,但因数字遗产关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问题,特别是在文化遗产观照下对数字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已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对数字遗产概念及内涵进行探讨,有利于全面了解数字遗产的内容和范畴;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瓶颈的分析,是对数字遗产的把脉和诊断,是进一步做好数字遗产保护工作、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4.
时间和空间是可移动文物的基本维度,也是可移动文物数据的重要属性和内容。对可移动文物时空数据进行组织与管理,有利于促进可移动文物的研究与利用。针对可移动文物的时间与空间信息特征,在对可移动文物进行时空变化类型和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数字人文的方法与技术,提出了面向可移动文物的时空数据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绘画类可移动文物。基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组织与管理绘画类文物的时空信息,表达绘画类文物的时空演变过程,包括与绘画类文物时空变化相关的关键人物与驱动事件,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吉林大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可移动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即建筑遗产)。2016年暑期,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吉林大学现存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盘点,并对其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是其中建筑遗产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的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6.
试论数字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释了数字遗产概念及其信息形态特点,论述了数字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从其信息的多种存在方式剖析了数字遗产利用与保存中面临的诸多障碍,探讨其中的技术与管理的影响因素,从其制作、维护和管理三个层面剖析提出可供参鉴的保护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雯琦  杜鹃 《中国博物馆》2023,(3):88-93+127
新媒体及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围绕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核心主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摄影测量、遗产档案、旅游业、教育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文化领域的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遗产传播呈现机构、学科整合,媒介、技术融合趋势。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相依相存,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及安全管理也逐渐引起研究者及立法者的关注。遗产研究与所在地区的遗产资源、教育资源、经济水平及科研意识有很大关系,受到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的影响,遗产工作与遗产教育已呈现出“世遗化”“程式化”态势。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分析全球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入手,指出我国现有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是一个不良组织。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组织再造理论剖析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变革的必然性,提出了变革的模型,并从管理策略和作业设计两个层面分析了实现该模型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数字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需要切实有效地进行保护。本文从法制化保护角度出发分析了数字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并对数字遗产进行法制化保护的理念研究与侧重面进行了阐述,为数字遗产的保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发展改变了遗产的生成形态与保护途径,催生了“数字遗产”。然而,数字载体更替、数字技术迭代等加速数字信息的消亡,使其面临长期保存危机。文章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数字遗产宪章》颁布以来,近20年数字遗产保护政策演变,探讨其核心要义,分析其发展趋势,为数字环境中的信息长期保存及文化遗产元素的挖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变得鲜为人知,甚至遭遇濒临灭绝的危险。鉴于这种状况,图书馆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但是,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或传承人的版权问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和其中的版权问题,并提出了数字图书馆遵循的原则、建立土著文化协议和利用特别权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权策略,以期激起数字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意识,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出台。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是保障国家繁荣昌盛和塑造公众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文章梳理总结了加拿大国家遗产数字化战略(NHDS)的五个特征:激励文化机构主动致力于数字化建设、资源来源渠道多元化、参与均等化与合作协同化、提供专业的数字化指导实践、优先数字化濒危文献遗产等5个特点,提出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可以借鉴加拿大的相关经验,从组建管理文化遗产的统一机构、设立“以奖代补”的数字专项经费、支持高校图书馆公平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协作等方面努力改善当前工作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非遗传承人在自媒体中发布的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非遗项目、非遗自媒体资源,传承主体、时间、地点、事件6个大类组成的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领域本体,以及数据-语义-关联-应用四层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语义组织理论框架,据此可以实现对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的语义组织。  相似文献   

14.
作为特定和完整的社会文化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最近几年才步入人们的视野,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并非新生事物,它同档案一样,都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及意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聚焦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国内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然后对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进行梳理,并重点关注公共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情况,最后基于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以及部分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对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图书馆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于图书馆中,就是一种特色馆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现状、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结合陕西省图书馆实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文献多样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扩展。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者应当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复杂性有所了解、辨别、区分,并采取应对举措。不仅探讨了文献多样性的价值、丰富度以度与之相关的问题,而且提出应辩证地区分与应对具体问题.不能机械地照搬某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向前  向瑞琪  陈海玉 《山西档案》2021,(2):53-61,52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云南省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中来有利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追溯信源、公开透明等优势无疑给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提供了革新的技术支持,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通过分析云南省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寻求区块链技术与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的契合点,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系统模型,以期为云南省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新思路,并有效地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传承处于消亡边缘的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作为传承人类历史文明的主体,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系统的理论方法研究机制以及成熟稳定的资源管理机制.明确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数字化存贮研究、开发利用和宣传弘扬,是图书馆应有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赵滟 《兰台世界》2021,(3):71-73
近年来,重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面临保护数量偏少、保护质量不高、保护手段传统单一、数字化保护水平低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强等困境。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转变保护观念,转换保护思路,创新保护手段,提升保护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传承和弘扬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