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最近一段时间,由香港艺人陈冠希所引发的艳照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也由此引发了诸多的法律争议.由于在这一事件中,牵涉的人物众多,所以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法律关系,为了分析的便利,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组:(1)拍摄艳照的陈冠希与被拍摄的女艺人之间;(2)维修电脑的员工与陈冠希之间;(3)传播艳照的民众与陈冠希、女艺人之间;(4)传播艳照的民众与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27日,网上爆出香港当红艺人陈冠希与阿娇(钟欣桐)的床照,惹得网民普遍关注,“艳照门”事件拉开序幕。此后,不断有新的“艳照”出现,数量高达1300多张,陆续牵涉出张柏芝、陈文媛、陈思慧、颜颖思等14个知名女艺人,有人称该事件不折不扣地成为“鼠年的一场鼠疫”。  相似文献   

3.
事件回顾:2008年1月28日,香港高登讨论区(hkgolden.com)惊现两张疑似女艺人钟欣桐(阿娇)、陈文媛与陈冠希交往的不雅照片,引发了香港娱乐圈的震撼.  相似文献   

4.
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以“艳照门”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冠希的“艳照”在网上泄露以后,网络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艳照门”热议,广大网民对此事近乎疯狂的讨论似乎又陷入了一个非理性的误区。这场“艳照”风波拷问了娱乐圈的道德底线,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艺人的隐私问题如何保护以及媒体无休止的炒作是否过度、网民的非理性行为等问题的深思。本文试图从媒介议程设置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事件,分析该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舒时  张敏 《网络传播》2008,(3):62-63
被网友们评为2008年度网络第一流行语的“很黄很暴力”,居然一语成谶。随着,香港艺人陈冠希的“艳照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事件的恶化,香港社会乃至全球华人圈的关注也在升温。从明星的道德举止到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及互联网的利弊等方方面面,均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6.
魏先努 《新闻窗》2008,(4):102-103
2008年1月28日,互联网上出现了疑似香港明星陈冠希和钟欣桐的不雅照片,至此之后,类似的照片陆续在网络上出现。这些“艳照”在网上通过论坛、邮箱等方式疯狂传播,迅速扩散至全球互联网。这就是曾轰动全球户联网的“艳照门”事件。一时间,该事件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艳照门”一词也成为了网络热词。  相似文献   

7.
港星陈冠希"艳照泄露"事件成为近期的舆论热点,围绕着艳照来源和泄露过程,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相较而言,此问题还只是"小巫",真正的"大巫"是如今网上黑色产业链在国内的滋生漫延!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27日,香港艺人陈冠希等人的不雅照片在网上相继流传,到2月8日逾千张艺人照片已扩散到全球."艳照"事件让大众再次见识到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和杀伤力,同时也凸显了传媒慎重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透过艳照事件,什么样的批评性报道才能惩前毖后?怎样报道才能合理引导民意?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责等等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27日,香港艺人陈冠希等人的不雅照片在网上相继流传,到2月8日逾千张艺人照片已扩散到全球。“艳照”事件让大众再次见识到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和杀伤力,同时也凸显了传媒慎重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透过艳照事件,什么样的批评性报道才能惩前毖后?怎样报道才能合理引导民意?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责等等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艳照门”与香港有关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春节前后,香港发生"艳照门"事件.有些报刊把网上"艳照"遮盖敏感部位后刊登出来,有的连续两三周在头版刊出,还有杂志把经遮盖的"艳照"集中起来出版"全记录",引起港人强烈不满,直至艺人陈冠希公开承认照片是他所拍,声明拥有版权,这些图片方才从报刊绝迹.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香港电影演员陈冠希与多位女明星的不雅照片在网络上疯狂扩散,酿成了一起影响极为恶劣的网络丑闻,被称为"艳照门".这些艳照被肆意传播,风靡整个网络,由于其突发性与影响的广泛性,故也被称为一场影响空前的"网络雪灾".在这样一个大范围的集体偷窥和狂欢下,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新闻业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当新闻事件发生时,事件目击者就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拍摄,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或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视频平台对外传播;其次,如果恰好新闻事件直击社会问题,就有可能迅速成为舆论热点,这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截然不同的。而对于司法案件来说,一方面,由于司法案件能够多次造成舆论热点,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可以通过案件的进展学习到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立场的不同,对司法案件可能有“是非对错”的争议,而这种“争议”也会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雷政富事件"为例,对新时期新闻报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某些新闻媒体对"雷政富事件"的报道存在四方面问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报道失范;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判断;触犯法律底线,引发新闻侵权;存在"媒介审判",影响司法裁判。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预防法律风险的三点建议: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关注立法变化,更新知识储备;了解受众需求,转变报道思路;提升专业能力,谨守新闻原则。  相似文献   

14.
詹晓明 《今传媒》2006,(6X):47-47
法律服务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法律服务事件的报道。笔认为,法律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包含了新闻要素的行为。能否特意选出新近发生且为人们所关心的典型法律服务事件,并用新闻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受众对较晦涩的法律知识和专业人士才能明白的法律程序的轻松理解。这是法治新闻传播的一个理想,也是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韩飞 《出版科学》2011,19(1):49-52
"教材门"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从合同法、行政法角度,分析"教材门"事件实质和各方责任,评价各方法律行为,提出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此时刻,再次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发掘媒体新闻报道中将二者混同的问题,并提出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对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纠结的媒体报道来说,定会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个人人事档案遗失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引发了诸多诉讼纷争及人们对其中所涉及法律问题的思考。1998年白万锦诉海南经济技术开发(集团)公司遗失其人事档案致其无法调动工作赔偿案;2008年周玉富与成都纸浆厂破产清算组一般劳动争议纠纷上诉案;2008年王某诉北京市汽车减震器厂档案丢失案等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立足档案权利...  相似文献   

18.
张鸫  王刚 《全国新书目》2008,(23):54-55
2008年,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引发一连串网络大事件。从抗击冰雪、两会当"代表"、反对"藏独"、反击CNN到华南虎照事件尘埃落定、瓮安"6·28"打砸烧事件,再到明星艳照大肆传播、人肉搜索大掀波澜……这其中,哪些事件最能反映2008年中国发展的艰难路程和2.53亿中国网民的心路历程,围绕这些事件在互联网上又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故事,这些网络事件对重大事件的进程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又有哪些影响?《中国网事2008》一书都将为您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9.
邱林 《档案时空》2011,(12):20-22
近年来,个人人事档案遗失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引发了诸多诉讼纷争及人们对其中所涉及法律问题的思考。1998年,白万锦诉海南经济技术开发(集团)公司遗失其人事档案致其无法调动工作赔偿案;2008年,周玉富与成都纸浆厂破产清算组一般劳动争议纠纷上诉案;2008年,王某诉北京市汽车减震器厂档案丢失案等,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立足...  相似文献   

20.
黄暐 《新闻爱好者》2011,(21):18-19
社会危机爆发时滋生的谣言、流言往往导致群体恐慌、抢购或斗殴等集合行为。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波及我国国内民众情绪,由主流媒体传播"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引发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此事件的产生与手机媒体的高效传播、主流媒体的权威效应、国民心理素质以及抢购人群等密切相关。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笔者对手机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规避谣言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