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特殊商品”论──关于新闻是不是商品的对话杨思迅甲:老乙,我看你一篇文章谈到大众传媒要有市场观念,其中“新闻是商品”这个论点大概站不住。我最近在刊物上看到两篇文章都不同意新闻是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等同于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  相似文献   

2.
1月22日,文汇报“近距离”专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独家专访《金庸剑桥论剑》。这篇专访是我今年1月16日在香港与金庸先生直接对话的成果。然而,有几家媒体的采编人员却不顾新闻职业道德,在未经文汇报和作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发表从文汇报上抄  相似文献   

3.
《传媒》2004,(11):29-30
武侠作家金庸在其小说中,用“无招胜有招”描写了武功的最高境界。当然,这“无招”的背后是深厚的内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实则对武学精髓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2003年是广播发展年。我们希望缘起于“2003(北京)广播发展论坛”的五篇文章,能为本刊的广播发展年的研讨,划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为积极配合广电总局的广播发展年的工作部署,推动中国广播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先后在“聚焦”、“专论”、“决策者说”、“创新与发展”等重点栏目中,发表了近60篇文章,为广播改革建言献策。当读者看到这一期杂志的时候,2003年即将匆匆过去。明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关注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进程,将一如既往地奉献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赵弢 《新闻爱好者》2006,(2S):39-40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6.
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呼唤新闻宣传的创新,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到“两个满意”——领导和群众都满意,怎样做活“创新”这篇文章?我们在办报实践中,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不是训练有素、笔墨老辣的通讯员,能否在某一篇文章上有一个突破,我认为有这种可能。1992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眉题是:苏钢厂引导职工自栽“梧桐”自成“风凰”,正题是:“第一职业”升温,企业红火个人增收。(以下简称《升温》)  相似文献   

8.
一粟 《出版参考》2007,(10):53-53
柏杨欲与金庸比邻 日前金庸赴台北参加台湾政治大学80周年校庆,借此机会.他拜访了作家柏杨。两位是多年笔友.聊起天来妙趣横生。金庸赞柏杨家的风景好.柏杨马上回答:“我想出租它,要收钱呢!”他又要金庸把隔壁的房子买下来.两人做邻居。听到金庸来访.柏杨的左邻右舍都来串门.索要签名。金庸掏出笔时,柏杨立即提醒:“不要随便签名.他们要拿到银行去提钱的。”相较于金庸的沉稳,柏杨像个老顽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瓜摊上,买瓜的人经常会问:“你这瓜甜吗?”“你看清楚,这是‘西农八号’!”卖瓜的也会经常这样回答,一脸的骄傲。“西农八号”西瓜已经吃了多年了,但是“王鸣”——“西农八号”培育者的大名,我是看到香港出版社的一份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以后,才渐渐知晓的。这篇文章的题  相似文献   

10.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