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采访遐想     
何谓访谈的技巧?窃以为起码有四:一曰深问。记问的深度,基本决定了被访回答的深度。就如掘井,你的锹挖多深,这口井自然有多深,井是绝对不会不挖自深的。如何深?先要有打算往深挖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还要有往深处挖的精心设计和具体筹划,比如从哪里突破最佳,用什么方式挖最佳,同时还要备齐磨快  相似文献   

2.
浅析广播新闻采访的地位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记者就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只要是稍微有一些实践经验的新闻记者就会有这样的体会;新闻写得好不好,反映得深不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一位有资历的新闻工作者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  相似文献   

3.
王亮 《青年记者》2001,(3):47-48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在中国新闻史上,涉入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之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人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  相似文献   

4.
当前,电视观众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了解新闻事实,还要知现在、知事实、知事理、知未来。因此深度报道在电视媒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时政类电视新闻,更有可"深"之处。只有把时政类电视新闻做深做实,才能有效提升传播力度和效果。"深"度解读法规政策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新闻的首要任务。提高报道水平,让党和政府的精神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地被观众了解和理解,"深"度解读是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王亮 《新闻采编》2001,(3):40-41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人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在特征。 在中国新闻史上,涉人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入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  相似文献   

7.
图书质量检查的目的,不是要罚谁,质检只是一种监督的手段,所谓“监”——监视质量情况的好坏;所谓“督”——督促质量不好或不那么好的人和出版社努点力将质量搞上去。质检的目的还是在于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13,(22):16-16
去年,中国红十字会因遭遇“郭美美事件”陷入信任危机。面对公众质疑,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红监会”)成立。但是,仅仅过去了半年,因在重查郭美美事件上的反复、对自身定位的不清等事件,红监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1.你认为红监会有调查红会的权力吗?  相似文献   

9.
现在,报纸新闻出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不少新闻的采写摆脱了依从文件、简报的窠臼,深度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表面性平面化的新闻依然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过好采访这一关,特别是没有解决怎样提问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怎样提问才能问得深、挖得透、写得实。这里面首先有一个如何创造一种和谐的交谈环境,使采访对象谈出记者所需要的东西来的问题。笔者进入新闻界20年,在提问中既有比  相似文献   

10.
强化执法监督 转化业务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暖 《兰台世界》2000,(1):20-21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新的《档案法》。新《档案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档案法》的执法主体,从而也更利于档案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档案执法监,督的主体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其主……  相似文献   

11.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12.
钱卫星  许斐 《新闻实践》2011,(10):24-25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诸暨日报关于“病坚强”柴水萍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并受到浙报集团领导、诸暨市委书记的好评和批示肯定。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身入、心入,全方位深下去,全方位多角度采访,与报道对象心贴心,挖到了新闻“富矿”,做了一个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隐 性采访使记者能够获得丰富详实的新闻素材 ,但是隐性采访只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 ,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 ,对于隐性采访也是没有成文规定的。隐性采访是不得已情况下对显性采访的补充 ,而不能事情不分大小、不分析具体情况与后果 ,滥用隐性采访。对此 ,国外有学者指出 :偷拍(录)采访是一种很吸引人的方法 ,但太过频繁地使用就会使这种技艺变成一种轻浮的小把戏 ;而在被错误地使用时 ,它就会使这一手法的价值降低 ,滥用它也会引来对此加以限制的呼声。由此可见 ,隐性采访不能取代显性采访成为采访活动的主…  相似文献   

14.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5.
由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本单位当之无愧的消息灵通人士和最有权威的“新闻发布官”。因此,通汛员荇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做一名报纸、电台的“优质”、“高产”通讯员,就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本单位领导经常打交道的方法及技巧。通讯员采访自己的领导时,身份有别于一般记者,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由于长期的上下级关系,通讯员常常会生出自卑感,在采访中往往言不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要"三贴近",新闻 工作者采访时就首先要做到"三深 入"。我在报社工作二十年,获奖 的作品自然不少,其中90%以上是 正面报道。每篇获奖作品后面,都 有一个"三深入"的故事。 一、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 料,方能发现鲜活的独家新闻 我自从到报社工作以来,便养 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就是不满足于 跑机关,跑部门,看简报;到一个  相似文献   

17.
坚持预订为主保证采访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采访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入藏文献的质量 ,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图书馆文献补充的方式 ,有购入和非购入两种方式 ,一般以购入方式为主。而购入方式又分为预订和直接选购两种方式。就图书采访而言 ,一般图书馆都以这两种方式购入图书 :一是以图书发行单位定期发布的新书订单或书目预定 ;二是在各类层次的书市、书展或书店直接选购。目前 ,图书馆界较严重地存在一种不良倾向 ,有相当数量的县市级图书馆 ,甚至是某些国家一二级县市馆 ,在图书采访中 ,以直接选购为主 ,预订极少 ,或根本不预订。其“理由”或原因有三 :1.…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人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尚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国内不少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餐时频频惹上官司,有的还连遭败北,让人感到烦恼不已,这无疑给正常的批语报道工作罩上一层阴影,背下里,人有免不了会嘀咕:这样下去,谁还敢搞批评报道,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新闻官司,有的确实在客观上出现了侵权问题,而有的却未必,但最后在结案时,有些新闻单位也仍然以败诉而告终,为什么呢其中的问题,往往就出现在拿不出证据证明没有侵权这个关节点上,因此,新闻从业研究证据,强化证据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但在通常情况下,其正当拒绝记者采访的理由莫过于以下几点:1.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2.涉及对他人的评论会带来不良反映和陷入诉讼;3.违背采访对象的意愿;4.不知情。 当然,采访对象还可以找出许多正当的或不正当的理由,来拒绝记者的采访,比如时机不成熟、有负面影响、会给工作造成被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完成报社交待的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