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媒介的定位分歧,是媒介形态理论区别于主流传播理论的根源。媒介形态理论学者将媒介本身定位为比传播内容更重要的、影响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诸多学者评价为"技术决定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媒介定位为"传播载体"的主流传播学虽发掘了众多的假设与模式,却在应对宏观社会问题上捉襟见肘。媒介形态理论逐渐显示出其研究的合理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时,媒介形态理论将媒介与内容切割,甚至是将媒介与传播切割的绝对立场开始呈现为一种理论缺陷。媒介究竟是可控的工具,还是不可控的主体?在人类社会越来越由媒介及其相关实践支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分析、审视以往学术界对媒介形态理论的批评,而且需要分析、审视媒介形态理论本身,客观评价媒介。  相似文献   

2.
媒介即信息,通常被人们称为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这一论断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媒介研究的本体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了"媒介信息论"的理论背景、核心价值及其学术意义,揭示了媒介本身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媒介研究的本体视角,强调传播中最本质的是媒介,媒介本身即信息,媒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每一次媒介革命必然带来信息传播的变化,都会影响着人和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目前传播界被冠以头衔最多的学者之一.作为一位媒介技术论者,莱文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是北美媒介生态学派第三代旗手,也是纽约学派的领军人,他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奠定了他在环境学派中的地位.莱文森的媒介思想受到进化论、哲学进化知识论、媒介环境学的三重滋养,以此形成其独特的媒介进化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短信全扫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维山  成文胜 《传媒》2005,(5):17-20
"媒介即讯息",麦克鲁汉先生的经典论述在任何时代都彰现出这个北美大陆传播学者的才华与睿智,一种传播技术发展到可以彰显这个时代的传播特征的时候,那么这种技术就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在使用者身上强烈地折射出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4):51-61
在传播研究中,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传播政治经济学(PEC)的路径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专利。本文追溯了传播政治经济学(PEC)的"史前史",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介入之前,欧洲和北美学者所塑造的更古老的、跨大西洋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就已经开始关注传播问题了。本文进一步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制度主义与文化产业学派(Cultural Industries schools)(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法国学者重新阐释为复数意义的"文化产业"—译者注)中还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构想和重建我们今天所说的PEC传统。这些思想资源启示我们,媒体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结构,研究者需要聚焦媒体的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的差异与变化,如当直接付费媒体开始超越广告支持的媒体时,受众商品理论就需要被修正了。此外,鉴于监管机构的增长和各国政府对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国家"也需要被重新纳入分析的视野。因此,本文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需要做出改变,将其概念性工具建立在与时代相协调的经验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关于媒介技术的研究不是很多。目前虽然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媒介技术研究学派,但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很多。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三论",被认为是媒介技术研究学派的集大成者。但麦克卢汉的理论受到的争议颇多,一度在20世纪80年代低迷下来。继承麦氏理论的美国学者梅罗维茨大胆吸收了麦克卢汉理论的精华之处,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进行定位,独创了富有特色又具有开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论",很好地揭示了电子媒介如何引起场景、信息系统和行为的变化。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8):60-66
本文以"盗版"和"海盗"共同的英文表达"pirate"的语义和语境为切入点,考察现代版权制度中私人财产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在数字时代,"海盗"隐喻一方面被媒介公司和版权企业用作话语修辞,将盗版行为犯罪化以维护私人财产权利;另一方面,它也被欧洲和北美的行动者用作符号资源,与商业垄断权力抗争以倡导社会公共利益。对于在全球传播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南半球欠发达国家,提倡一个新的盗版意象——作为媒介使用者——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8.
出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赵月枝老师连同她的后来者们仍然执著地在所谓的"中心"中审视"盲点",在所谓的"边缘"中寻找"亮点"……华人学者赵月枝是从中国大陆走出的第一位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学者。2011年8月,其第一部中文专著《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被中国传媒大学纳入"新闻学与传播学名家论丛书系"得以出版。该专著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权力"与"社会"、"自  相似文献   

9.
媒介改变艺术——艺术研究的媒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岩 《现代传播》2007,(6):52-55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发艺术的变革,关注传播媒介与艺术形态演变之间的历史呼应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传播学视角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媒介改变艺术的创作、传播及接受过程,进而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而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又改变了艺术的本体性存在,使其获得独特的传播魅力,电视媒介的魅力主要缘于其能指与所指的相似性.热媒介的机械性、类型化、复制性迎合了大众文化的需求和特性,其抑制受众创造性、传播内容平面性的特点又与大众文化进行商业营销和社会控制的目的不谋而合;大众文化多倾向于热媒介,偏好偏倚空间的传播.冷媒介"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势必要求接受者有较高的参与能力;精英艺术多倾向于冷媒介,青睐于偏倚时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新的媒介技术正在重塑媒介市场版图,期刊业市场在资本、技术和体制三重力量作用下,带动了传统媒体与数字新媒体之间整合、分化和裂变,带来了期刊业经营三大变化:一、信息传播功能与商业经营功能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与相互贯通;二、经营定位由传统"高端定位"向更加注重"长尾理论"模式转变;三、信息传播呈现出鼓励分享的"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确立新的媒介生态媒介发展战略的三个根本问题,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蕾 《新闻记者》2001,(9):59-60
30多年前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成名作《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Man)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观点 ,令世人震惊 ,并招致强烈批评 ,其学说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而渐被遗忘。近年来 ,由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及其全新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已逐步显示出对新媒体传播的不适应。于是麦克卢汉又被想起 ,其学说以过人的预见性而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对麦氏学说的价值及对传播学的贡献进行重新研究和估价外 ,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开…  相似文献   

12.
新传播技术对身体形态的再现使其成为一种与技术互构的产物,也使技术化身体与主体的关系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点.作为一项专门用于美化图片身体的媒介技术,数字美颜在网络社区深受女性喜爱,形成了浓厚的"滤镜美颜"文化,女性身体所承载的意涵也面临新的延展.基于此,本文从身体理论中真身、具身和化身的理论框架出发,剖析16位女性数字美颜...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7):25-32
戴扬和卡茨的经典媒介事件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功能主义传播学受到社会人类学启发的产物。90年代初,文化研究和社会学者从"传媒与仪式"的角度对之进行了验证和修正。之后,媒介事件被整合进仪式传播理论、媒介仪式理论和"媒介化的仪式"理论,成为媒介社会学和媒介人类学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4.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法国媒介理论学者米歇尔·塞尔所建构的传播哲学,诠释了媒介中介性、噪音与混沌等信息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打破了传统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界限,成为德法媒介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塞尔思想中的“信使”形象为主轴,通过描绘其所创建的“信使研究计划”来透视其传播哲学思想,并以作为本体论和作为方法论的赫尔墨斯为思考维度来勾勒其建立的“关系哲学”。在此基础上,将塞尔的传播思想与德布雷和克莱默尔等其他欧陆媒介学者的思想进行关联和对话,并思考在信使自身形式越发多元、媒介社会环境越发混乱的当下,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约书亚·梅罗维茨是继英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之后,美国媒介生态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梅罗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新颖独特,他对媒介与社会行为的研究成果发人深省。而传播学素有"多学科的交叉路口"之称,构成其学术渊源的学科主要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因此,对作为传播学者的梅罗维茨做一个多学科的理论溯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梅罗维茨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哲 《新闻世界》2012,(5):225-226
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亲身经历不再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再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媒介和个人以一种微妙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媒介为了生存争夺受众,受众为了信息接受媒介。正如戴维·阿什德所说的,尽管社会学理论家注意到了讯息构成了这种进程并反映了这一进程,但是他们对于社会活动如何与传播环境互动,特别是技术如何与传播行为一起影响这一互动较少关注。而梅洛维茨提出的媒介场景理论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补充,本文从理论来源、理论框架、理论论证三个方面对梅洛维茨媒介场景理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崔鹏娟 《今传媒》2010,(11):72-73
电视媒介与奥运会的结合是奥运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媒介利用自身优势,在奥运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话语权,而奥运电视转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电视媒介话语权的执行过程。本文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例,结合"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来对电视媒介的话语权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上,很多人对每一次出现的新传播技术都做过关于其影响世界和本行业发展的种种设想。有人报以无限的热情,断定技术发展会带给这个世界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有人抽身而出,冷眼旁观——因为在他们看来,技术只是技术,它能决定起点,但无法决定终点。其实,关于媒介新技术带来的传播趋势与手段的改变,简单的判断都注定被现实证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