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马兵 《中国传媒科技》2013,(10):139-140
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作为"平民媒体"的微博,因其使用的快捷性、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信息传播裂变性等特性,顺应了全媒体时代受众群体"快餐式"信息获取的需求,正逐步侵蚀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形态,使微博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着巨大变革。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微博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伶俐 《青年记者》2013,(17):25-26
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中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①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以信息传播短小精练、实时互动为主要传播特征。微博给身处"微时代"的领导干部带来新的考验与挑战,考量政府与官员的"微素养"。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发展总会带来新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打通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的微博,成为人们及时传播信息和进行沟通的新宠。本文主要就微博的新闻性进行探讨。微博发展现状微博,是建立在Web3.0基础上的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互动以及获取平台。用户  相似文献   

4.
李娟 《传媒》2015,(1):49-50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它篇幅短小,每条微博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是三言两语.它承载的是个人的所见所思,人们可以用它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服务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在中国,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公测,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给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8个月后,新浪微博用户即突破1 000万.借助微博,人们随手发布自己的心情、动态、照片.微博的出现,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它不仅使各类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而且也使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和平民化;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浅析微博传播的“烟花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君 《今传媒》2012,(7):93-94
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微博这一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诞生之后,我们的生活被带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不断更新与传播的内容在极大满足人们信息需求量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受众对信息的阅读和消化模式。面对在微博这一全新传播模式下产生的"烟花效应"现象,我们更应当注意培养自身在信息接收与传播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6.
常凌翀 《视听界》2012,(5):99-101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匆忙浮躁的受众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微观点、微博"的发展乃大势所趋。各种信息和产品简洁传播和方  相似文献   

7.
微博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极大变革。人们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信息主动传播者,而公共开放的网络空间不仅使得信息传播变得快速便捷,也赋予了人们话语权,使之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来。总体而言,微博时代带给我们诸多"狂欢",然而,微博时代还潜藏着文化上的巨大隐忧。具体而言,人们话语权的获得,传统文化的失落,微博时代的利弊同在,忧喜参半,恰恰是微博时代的"喧哗众声"。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博客、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播的生态。博客主、微博主因新媒体提供的这一能自主传播信息的平台而拥有媒介。一个被称为"自媒体"的时代来临了。在互联网上,微博盛行,是信息传播最快的渠道之一。微博一经转发,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包括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调查、微话题等,本文主要从微博的角度诠释档案信息的传播新方式。微博是时下最为流行的互动方式,作为信息资源的档案也应该应用这种快速传播的方式,拓展自身的宣传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黄伟 《青年记者》2012,(23):55-56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微博时代,这不仅仅意味着全民交流信息的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把发布者和接受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慢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旨在对微博这种新的媒介在进行新闻传播时的特点以及微博对新闻传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微博.  相似文献   

11.
微博传播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拥有网络传播的特性,如即时便捷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操作简单和用户进入门槛低等,深受人们追捧.微博是web2.0时代“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最流行的网络传播工具之一.作为新事物,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本文试图以微博在当下信息传播中的一些表现为依托,分析“微博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积极可行的应对思路,为微博传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萌 《今传媒》2013,(4):106-107
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快速,许多新型的网络媒体以及网络营销工具都应运而生.如今“微博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这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于其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和特点,打破了传统传播局限,随时随地的与他人来分享生活中的各种内容,可以增加人们发布和接受信息的时效性.使人们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但同时微博也会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带来了强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微博的发展现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传播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探讨“微博”在信息传播的特征和意义,并利用“微博”看其在新闻信息传播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燕 《青年记者》2012,(35):73-74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一场信息传播变革正在发生,一个媒介新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微博等网络新媒介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传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有机化,强化了人们对于资讯的质量需求;身处全球化大格局中的人们对于信息需求在层次上更加丰富且深刻。而承受信息超载压力的人们需要简约精要的信息产品以使他们对于世界的把握更加经济节省,更加富有效率,微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其实,微博的许多资讯来自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可以借助微博更好地传播资讯,提升影响力。那么,党报如何在微博时代更好地改革与创新呢?  相似文献   

15.
微博带来了高度的"信息自由",却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添上了翅膀,加大了谣言传播的可能性。从微博谣言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欠缺"把关人"的媒体环境存在很多隐患,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言论失控或许会走向极端。作为新媒体平台,微博省略掉的"把关人"功能,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一个更适合微博传播模式的特殊"把关人"将这个漏洞补上。因此,微博时代需要既可靠又有公信力的微博"把关人",而微博运营方有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的责任,于是微博辟谣账户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以来微博在国内的几何级增长标志着国内大众传播进入"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时代,而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报纸官方微博"成为传统报业新的传播渠道。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微博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面对微博的冲击,传统报业"拥有渠道,就拥有经济回报"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报纸微博应运而生。"报纸微博,是传统报  相似文献   

17.
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把我们带入一个无法抗拒的"微传播时代".微传播时代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对政府话语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如何正确使用这把双刃剑拷问着政府的执政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的交流式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客”,自2010年以来在国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标志着国内大众传播进入一个“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博时代.而纸媒微博即“报纸官方微博”正顺应这一趋势壮大成为报纸新的传播渠道,成为近年传媒领域重要的创新性变革之一.那么,纸媒微博如何成长为报纸新的传播平台,如何重构报纸新闻生产机制,打造纸媒在数字阅读时代的竞争力,超越同质竞争达到“创异”竞争,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借助多种互联网传播渠道发表着个人的见解与观点,而在微博这样的新兴“自媒体”平台上更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言论与声音,呈现出包罗万象的文化情景来.作为传统宗教之一的佛教,也紧跟eb2.0时代的微博宣传,从认证佛教组织,高僧大德,到普通信众,都来参与了这场微博时代的高效传播,并且独树一帜,颇引人注目.但是作为宗教,它所承担的传播目的与社会责任将有别于其它微博账号的信息发布与沟通,它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并在这两年的微博试水中不断调整壮大,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将人们引领到了一个信息传播的新时代——"第三代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且传播速度和扩散范围都让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然而,尽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诸多优势,但是,随之而来也会产生缺乏深度、信息过剩、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传统财经期刊应当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自身的思想深度巧妙嫁接、相互融合,迸发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