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农业要靠大寨”,至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这一阶段被称为“学大寨时期”。大寨成了规范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行动的样板,也是人们向往和朝圣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大寨新故事     
最近出版的一期《新民周刊》发表题为《新大寨纪实》的“特别报道”。文章回顾道,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时起,一场学大寨的运动延续了15年,它和“工业学大庆”并称为两面红旗。大寨“一大二公”,为毛泽东一往情深的人民公社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而陈永贵作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后来也从小山沟走进中南海,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然而,随着1978年农村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大寨寂寞了。一场悲喜剧过后,我们又重新听到了大寨的声音。进入90年代,当地政府再次提出:重新发扬大寨精神。村委会主任贾春生说:“陈永贵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今天改  相似文献   

3.
名噪一时的大寨人如今也反思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感慨不已地说:“靠别人树典型不行,还是要用自己的腿走路。”这无疑是大寨人反思后清醒的结论。然而,需要反思的不止是大寨人,至少还有那些将其树为“典型”的别人,其中包括新闻记者在内。郭凤莲曾问写过大寨“经验”的记者:“‘大寨人生来就爱斗,七斗八斗不停休’、‘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这些顺口溜是你们编的还是我们说的?”郭凤  相似文献   

4.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5.
大寨报道中的是是非非──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反思马明从60年代初到现在,在长达3O多年的岁月里,我国新闻界关于大寨和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稿数量多得难以计算,而且内容、体裁十分广泛。多年来,各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及其产生...  相似文献   

6.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一次显示一下“自我价值”,便欣然同意接受新的考验和挑战。一年过去了。她不为粮食发愁,谁都晓得这里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被鲜明地提了出来。如何学习和宣传好党中央提出的这个伟大战略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下面,仅就辽宁电视台前一阶段在这方面的宣传实践进行一番反思,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宣传作一点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最近参加编写人民日报史,我翻阅了自1964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来十几年的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感触良多。这项宣传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党报史上所罕见。那时候,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山区平川,江河草原,处处学大寨,人人谈大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竟然名扬全国,新闻媒介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新闻队伍中的一支,我们是怎样书写这段历史的?我自己又是怎样想、怎样干的?我一边翻报纸,一边苦苦地思索。当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历史条件,尤其在“四  相似文献   

9.
蔡玖 《记者摇篮》2009,(9):17-18
“主题报道”在新闻宣传中是一个“老”概念了,特别对我们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来说,“主题报道”早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体裁和宣传手段,可以说是“常规武器”。但是老生常谈并不意味着宣传报道的内容就一定“陈旧”,就一定是受众不愿意听、不愿意看、不愿意读的味同嚼蜡的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10.
大寨,一个曾经震惊四海、享誉九州的小山村,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天,在雄奇壮观的虎头山下,大寨人凭借崇高信念在新时代构建了新的辉煌业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与时俱进的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农业学大寨”,这是一句每个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熟悉的话语。大寨。这个一百多户人家,不到2平方公里的村子,由于其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国农村的榜样。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还曾被提拔成了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之后,大寨一度走人沉寂。如今,沉寂多时的大寨再次被人提起。因为它修了一座庙。并香火不断。在意识形态的高烧退却以后。大寨是怎样的大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从60年代初到现在,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我国新闻界关于大寨和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稿数量多得难以计算,而且内容、体裁十分广泛。多年来,各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及其经验教训,议论纷纷,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个别同志借口包括大寨在内的某些先进典型报道一度发生的某些错误,提出要把整个典型报道“淡化”“消亡”的论调。针对这种情况,遵循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大寨报道的长期实践,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这无疑将对当前和今后改进先进典型的报道都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死神的新装     
2001年的韩国“老”片《爱的蹦极》虽然最近才引进中国,却正好应了那句话: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在韩国现代集团前董事长郑梦宪跳楼身亡、韩国自杀率超过日本这样的背景下看这部片子,的确别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被鲜明地提了出来。如何学习和宣传好党中央提出的这项伟大战略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下面,结合辽宁电视台前一阶段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宣传的实际.谈谈搞好“振兴”宣传要抓的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老典型”一般都名声响,他们身上的新闻资源早已经被人开发过了,即使去采访,也不容易再有突破。加之有些“老典型”是时代的产物,时过境迁,已经不再具有典型作用了。因此,记者往往将“老典型”视为新闻资源的“贫矿”而忽略。其实,只要选好独特的视角,“老典型”身上仍然是新闻的富矿,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某地一位老菜农,种菜功夫胜人一筹,一亩地每年收入两千余元。当人们问起诀窍时,他说“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由此我联想到新闻报道,颇受启发。“人无我有”,说的是奇货可居。新闻虽不同于“猎奇”,但确实要独具个性,切不可千篇一律,老生常谈.“人有我好”,讲的是以质量取胜。写文章,搞报道更是这样.同样的内容和体材,同一类型的新闻报道,你的稿件能不能被采用,当然要看稿子质量的高低了。“人好我多”,这里讲的是莱的品种多。我们搞新闻报道不能只会写消息,还要写通讯、评论之类,这样就能根据需要运用自如。“人多我早”,是指时效性。早  相似文献   

17.
从六十年代初到现在,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我国新闻界关于大寨和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稿数量多得难以计算,而且内容、体裁十分广泛。多年来,各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及其产生的因果和究竟有什么经验教训,议论纷纷,甚至还有个别同志由于先进报道中发生的某些错误,提出要把整个典型报道“淡化”“消亡”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市邮电管理局从1992年10月1日起,携手开展“报纸出版、发行一条龙”协作竞赛,以实现报纸早印、早发、早卖、早投,最终达到让读者早看到当天报纸的目的。开展协作竞赛以来,上海市区的读者已能在上午8时前看到当天的《解放日报》,下午15时前看到当天的《新民晚报》。读了这条新闻,我不禁为上海报纸的“五早”叫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生活的节奏将不断加快,上海三报的“五早”,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五早”  相似文献   

19.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  相似文献   

20.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是一篇典型的西方人物讣闻报道。记者用简洁生动的文笔勾勒出一个生前生活艰辛、倔强认真的老报童形象。读完这篇文章,“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老报童罗伊的形象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种写法打破了我们对讣闻报道的传统认识.为我们写讣闻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写作方面。《“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有以下四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