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亥晚冬,数十年难遇的大雪为石城披上了一身素裹的冬装,白雪衬托出清凉山凤凰崇正书院里暖黄色的灯光。新年出炉的两套“读书文丛”——《鸡鸣读书文丛》和《开卷读书文丛》(均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首发品评会,正在热烈的氛围中展开着话题。 《鸡鸣读书文丛》收录有《枥斋余墨》(魏荒弩)、《江南读书记》(王振羽)、《云集》(止庵)、《千年的桨声》(刘汉俊);《开卷读书文丛》收录有《书缘未了》(章品镇)、《不再重现的图画》(白桦)、《朋友家的屋顶》(韩沪麟)、《雁斋书事录》(徐雁)、《美丽的旧书》(瞿光辉)和《开卷闲话四编》(子聪)。两套丛书都以“读书”为主旨,因而在此一同举办首发式暨新书品评会。  相似文献   

2.
魏隐儒先生编著的《中国古籍印刷史》一书说:“同治三年,他(指曾国藩)进入安庆,就以重兴文化为名,创设治山书局,后来移设江宁府学之飞霞阁,延请洪全奎、莫友芝督理书局事宜。……后来曾国藩攻进全陵,又  相似文献   

3.
65537的问候     
买了一本保罗·乔尔达诺的书《质数的孤独》,一个不认识的意大利作家。我是个孤独爱好者,抗拒不了几乎所有以“孤独”为名的书。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莫特玛·阿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经过25年的努力,编纂而成的《西方思想伟大宝库》(纽约/伦敦1977年英文版)一书,由周汉林等译出,并以《西方思想宝库》为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不管是原编者认为的“语录式辞书中的佼佼者”,还是译者指出的“三千年西方思想的第一部指南”,都不算过分。 我们知道,卓越的《牛津英语词典》和《大  相似文献   

5.
编校一家,自古如是。刘向《孙卿书录》:“所校雠中孙卿书(即《荀子》),凡三百二十二篇。”《宋史·郑樵传》:“聚书数千卷,皆自校雠。”说的都是编辑既编且校,亦编亦校,自编自校的事。后来,编校虽随社会之进步,出版生产力之发展而分家而各立门户,却仍然是“同...  相似文献   

6.
李宏 《中国广播》2013,(2):79-84
以《别挂电话》为标题的系列广播特写,于2002年在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开播。五年后,以此为名的广播特写获得2007年“欧洲奖”和“意大利奖”。现在,广播特写《别挂电话》仍在制作中。一样的形态,一样的主持人(打电话者),不一样的接电话者,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心灵秘史。  相似文献   

7.
赵安民 《出版史料》2007,(2):112-115
吴希贤(1911~2001年),河北省冀县(现为冀州市)人,高小(六年)毕业文化程度。1926年经人介绍到北京琉璃厂南阳山房古书店学徒,从此结下长达七十多年的终生书缘。吴希贤的早期书业生涯,据孙殿起所撰《贩书传薪记》《琉璃厂书肆三记》以及雷梦水撰《琉璃厂书肆四记》等文献记载,可以知其大略。  相似文献   

8.
在图书订货会湖南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其“原创之春”新书发布会。原创图书是湖南文艺社近几年一直大力发展的拳头产品,在此次新书发布会上湖南出版集团总经理亲自推荐,以叫好亦叫座的新书一齐亮相,赢得了重要的开门红。湖南文艺社从2003年起提出了重获文学图书出版话语权的口号,并提出了“建设南中国原创文学出版基地”的计划,之后,他们开始打造“原创之春”的营销品牌,每年书市都会通过这个活动推出新书和重点书,努力使之成为中国原创文学精品发布的标志性平台。至今“原创之春”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2008年,“原创之春”又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原创文学作品.:有主打书《红袖》《药道》《巅峰对决》三本小说;有人气最旺的婚外情感话题小说《醉爱》,及电影《集结号》的小说原著《官司》等。“原创之春”活动得到了湖南出版集团的高度重视,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朱建纲、集团总经理张天明分别出席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两台大戏“原创之春”和“票友之春”,以充满激隋和幽默的演讲为新书当起了“推销员”。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在中国诚然是小说经典之一,但海外汉学界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从《宫崎市定说水浒——虚构的好汉与掩藏的事实》(以下简称“宫书”)、《梁山泊——水浒传108名豪杰》(以下简称“佐书”)、《剑桥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剑书”)的水浒相关部分汉译文献来看,以下几个问题似乎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奖项     
《全国新书目》2010,(7):7-7
《诗经》荣膺“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本刊讯(记者 杨莉)在2010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由中国选送、曾获200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诗经》一书,榜上有名。“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工作每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  相似文献   

11.
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初出版了一套名为“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的丛书(共16本),贺雪峰所著《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下简称《村治》)一书为该套丛书的“提纲挈领”之作。《村治》一书问题意识的缘起是,为什么同样的中央政策会在不同地区的农村有不同的实践后果。中国农村千差万别,造成了“一刀切”的政策在具体实践中表现迥异。  相似文献   

12.
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作家陈登科被诬蔑为“国民党特务”,非法关押达五年之久。在狱中,陈登科坚持创作,没有笔,就打腹稿,构思威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赤龙与丹凤》。后来,陈登科在与家中人通信时,以教小孩认字为名,写了一百二十个不同的字,让  相似文献   

13.
董宁文,笔名“子聪”,1966年生于南京。1996年初,开始从事编辑工作,在译林出版社负责编辑《译林书评》小报。自2000年起,为《开卷》执行主编。2003年,由东南大学出版随笔集《人缘与书缘》。其执行主编的“开卷文丛”第一辑已于2004年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第二辑由岳麓书社出版。王辛笛先生在为其所写《人缘与书缘》序中说他“结交天下文人学士,成绩斐然可观”,又云“广大读者得以通过宁文的知人论世,获得不少教益。当今物欲横流,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4):F0002-F0002
1、湖南大学图书馆:4月初,湖南大学图书馆启动“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以“互动、参与”为要点,在4-5月,相继推出系列活动,包括:书签设计大赛、图书漂流活动、千人签名共享读书快乐、头脑风暴之采购建议、“好书中的好书”展览推介等等。其中,通过读者投票与校长推荐,产生2014年精读“一校一书”为《自由在高处》(校长推荐)、《邓小平时代》(学生投票)。  相似文献   

15.
《正字通》一书自康熙十年(1671)岭南廖百子(讳文英)授梓南康,署名及书前序言均大书廖文英撰。然时隔不久,即有人提出:“《正字通》一书,廖太守百子刻于南康,此张尔公之书也。”①自此关于该书的作者,三百年来时有论证,大多论断为张自烈(字尔公)所辑。但时至今日,却一而再的有人认为“《正字通》著者是廖文英”②,“《正字通》著作者应为廖文英”③。查检吴小如先生《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文字学类》“正字通”条,虽注明为“明人张自烈编”,但又加括号“一说清人廖文英编”。可见《正字通》的作者,在学术界并非人…  相似文献   

16.
《华盛顿邮报》今年竞以“丧心病狂”(insanely)来形容拉森的火爆程度。在仅有900万人口的瑞典,他的书卖出了300万册  相似文献   

17.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中有一篇《李密牛角桂书》的故事,大意是:李密(隋末瓦岗军首领)少年时勤奋好学,有一回,他骑一条牛去看朋友,出门时把“《汉书》一帙”挂在牛角上,一边赶路,一边在牛背上读书。正好宰相杨素从他旁边经过,问他读什么书,李密回答说;“读项羽的传记。”……书中配有一幅插图,生动地反映了故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幅插图有两个错误:一是把李密手中拿的和牛角上挂的书都画成了线装的形式,二是把牛角挂的一“帙”书画成了一“摞”书(如图)。先说第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与书的装帧…  相似文献   

19.
书缘     
佛教有一句话:“凡事随缘皆有味。”人生在世,似有“冥冥上苍”授以某种缘分。对我来说,便是与书之缘。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四五岁时,叔叔把我放在他肩上,教我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时不识字,只是背。长大了,才知道是两本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上中学,上大学,皆因喜欢读书,取得了自由出入阅读室的“特权”。常常是下班后管理员将我锁在书库中让我自由地读书。因为这种便利,我浏览了大量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在岷县一中读了王云五先生主编的“万有文库”,在兰州大学读了馆藏的大部分世界名著。这些意外的收获,未曾料想成为我后来从事编辑工作的一项雄厚“资本”。  相似文献   

20.
宋人韩元吉《虞美人·怀金华九日寄叶丞相》词云:“登临自古骚人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喜欢登山临水。登高临远这样一种现象。阮籍“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晋书·阮籍传》);陶渊明归田后醉心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的生活;来之间被流放后写下过“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桂州三月三日》)的诗句;高适也曾自得于“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陆以寄傲”(《陆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序》)的日子;白居易则说:“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龙门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