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孜文  尹洪 《出版广角》2016,(17):76-78
尼尔森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23亿。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之多,互动性、参与性之强使之成为广告展示魅力的空间。本文结合社交媒体广告发展态势和社交媒体广告的传播特征,进而研究社交媒体广告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
信息流广告是指与媒体内容相结合、依据社交群体属性以及用户喜好和特点进行智能推广的广告形式。微信朋友圈首次投放宝马中国、VIVO手机和可口可乐三大品牌的信息流广告,采用文图链接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划分目标群体,为具有不同消费特征的用户投放相应的广告内容,使广告信息融入用户的日常信息中去。这种带有标签化特征的投放方式迅速引发了用户群体有关身份认同、社会化归属的热议。  相似文献   

3.
盛毅韬 《新闻世界》2014,(7):187-188
短视频分享应用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应用,用户可以将手机拍摄的短视频发布到个人主页、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与好友分享。继文字、图片、语音之后,短视频分享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一股新潮流。短视频分享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崛起,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的微博等社交网络的流行,使得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于是,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信息的单向传播+对少数专家的意见整合"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对多元化观点摄取的需要。传统的电视评论方式和手段已经疲态尽显。根据互联网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网民已经达到4.57亿,手机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03亿。  相似文献   

5.
晏辉 《新闻世界》2014,(5):108-109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为研究对象,指出手机网民在移动互联网图像传播中的社交活动会随着媒介特性和功能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并通过对社交圈、社交场景、社交内容、社交体验、实用功能、图像美化等多角度剖析,提出了图像传播中手机网民的社交活动更加生活化并且更具表演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移动互联时代,营销就是传播,传播就是营销,而传播的本质就是沟通,知道对方想了解什么,喜欢了解什么,愿意了解什么,在哪了解和习惯怎么了解。多屏、垂直细分和碎片化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从而重新定义了广告主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这里重点要讲讲手机,手机本质上是社交工具,是私密的东西,因此传统广告跟它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而社交媒体与APP的结合则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同时利用起了消费者碎片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播途径受到冲击,而手机传播也使得手机广告,特别是正面广告宣传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手机媒体更好地加强和改进传播工作,扩大广告正面的传播效果和手机媒体的权威性?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国外成功运营案例,运用传播学中的6R模式探究手机媒体广告正面宣传的合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辉 《传媒》2017,(17)
科技进步带来了媒介环境的新变化.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超过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终端的普及给人们的媒介接触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微博、微信成为重要的社交平台,传统媒体也纷纷将业务扩展到新媒体领域.  相似文献   

9.
李行 《传媒》2023,(13):56-58
Twitter社交媒体平台集信息传播、知识共享、人类交互于一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带来显著影响。如今,Twitter坐拥13亿注册用户,其传播规律与社会网络结构值得深入分析。本文基于Twitter产生、发展与功能等层面,对其宏观和微观领域的信息传播规律进行量化分析与阐述,解析其社会网络的特点,从而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拓展全球社交网络传播渠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吴丹  赵江 《中国出版》2015,(6):32-34
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破碎化的时间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最终导致广告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微电影广告的出现。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主体是品牌广告的发起者,其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传播:一种是借助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形成关系网络,最终形成裂变式传播;另一种通过微博等方式进行传播,与复杂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相同。这两种传播模式相互补充,为微电影广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1.
王俊 《声屏世界》2013,(8):116-117
2013年是社交媒体大爆炸的一年。新浪微博一路将注册用户冲破了5亿,腾讯微信紧随其后,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成为占据最多手机用户的APP,将4亿用户牢牢吸引到这个手机社交平台上。但在营销实践中,我们发现微博和微信各有优缺点,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相似文献   

12.
翟慎良 《传媒观察》2014,(10):43-44
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而在去年,美联社重新修订《美联社员工社交媒体指南》引发关注。新规强调,在确保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员工不得对相关信息进行转  相似文献   

13.
陈边  罗聂 《新闻前哨》2013,(9):8-10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以其工具性、实用性和便捷性,成为人们阅读、娱乐、社交、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CNNIC2013年7月17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成为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似乎在不经意间,以智能手机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起,社交网络在我国开始发展,并迅速获得了网民的认同.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社交网络传播特有的参与性、互动性也使之成为网络广告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现有广告形式利弊,结合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探讨社交网络广告传播的核心价值与社交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为网络广告传播能更好的发挥社交网络平台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微信5.0于2013年8月9日由腾讯公司正式推出,其新的社交、媒介和商业服务的版图格局,带来了自媒体功能细分、传播模式和受众选择的革新。大学生是微信最活跃的使用群体,因而也是微信5.0时代的重要自媒体人,理性的价值判断、负责人的把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关键内容。微信5.0已势如破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2012年,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一亿七千万。微信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关联,加之  相似文献   

16.
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间手机的变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1世纪初期是手机发展的飞速时期,在短短十几年间,手机的外观、功能等都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特别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丰富了手机的种种功能,手机APP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中,其中聊天工具是手机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软件,而微信就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聊天、社交APP,成为APP市场中的主力。微信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聊天体验和新颖的聊天环境,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自身功能的优化中不断的发展,微信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用方式,带给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本文将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具体的探讨一下微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网络传播到移动传播,移动化是传播业的一个大趋势。现在的社交媒体已经有80%通过手机、iPhone等移动终端来进行发布。优酷移动视频终端的日播量突破1亿,美国facebook在2012年的11、12月中,广告收入的20%也来自移动终端。据美国思科预测,在今后几年中,移动互联网年均增长会达到150%,与1997年到2001年互联网发展的速度相当。由此可见,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的信息采集无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继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之后最新的网络互动平台和社交媒体,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手机等方式,自由编辑发布长度一般不超过140字的微博贴子,而他人作为跟随者(follower)可以及时查看、转发、收藏这些信息并发表评论。凭借其独有的交流方式与机制,微博基本具备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终端)发布、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所钟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交网站迅猛发展,成为网络中非常火爆的现象。2008年中国开心网创建,不到一年时间,开心网注册用户已经过亿,广告收入连年大增。但是随着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社交网站已显疲态。众所周知,大多数社交网站的盈利主要靠广告收入,本文以开心网为例,分析其在广告方面的具体表现,探讨开心网在广告经营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21):46-49
本文主要以科学知识分子的社交方式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与概括了不同时期的科学社交传播形态。通过案例分析对比,论证科学精英们通过社交方式与科学圈层以外的阶层的交往与互动,形成了科学游历社交、飨宴社交、家邸私人社交、科学风尚社交、科学权力政治社交以及数字媒体的科学公共社交等多种方式,从而进一步阐述科学精英通过社交跨界于其他不同领域,并进行交融与互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为科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