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侯莹 《新闻天地》2006,(7):13-14
“1982年世界杯,听说巴西队输了球,有个巴西球迷竟然把电视砸了,根本就不信啊。你说巴西球迷怎么那么富呢?那时候我们家连电视还没有呢。”35岁的北京球迷林明没有夸张。直到1985年,林明家才买了一台电视。一年后他就可以呆在家里看马拉多纳天才加魔鬼的表演了。正是那时日日在荧屏前的守候,让中国诞生了庞大的世界杯球迷阵营,包括白岩松。其实早在1978年,长发飘飘的阿根廷球星肯佩斯通过在中国有限的一些电视屏幕闯入中国人的视野,让无数心灵为之疯狂。那一年中国人第一次通过电视看世界杯,电视让中国第一批世界杯球迷被打上了“1978”的标签。  相似文献   

2.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中国足球队被挡在了赛场之外,可这丝毫没有降低中国人看球的热情。在火热的夏天,忠实的中国球迷废寝忘食地守在电视机前享受“最极端的足球生活”,使中国成了世界杯期间全球最大的“电视足球”消费国。世界杯是人类精神和视觉的盛宴,也是足球经济的盛宴,世界杯更是球迷、足联、媒体和商人共同营造的一个神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足球笑话     
《大观周刊》2006,(19):36-37
中国足球数十年屡遭打击,冲不进世界杯和一些球员的恶习成了大家制作笑话的素材。算是中国足球对球迷的另类贡献吧!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反映了中国足球的悲哀水平和糟糕状况!虽然是笑话,但笑话说明了问题,反应了一些道理。 关于中国足球的笑话让不懂足球的人都能笑得快掉“大牙”。而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是球迷狂欢的日子,也是“伪球迷”爆笑的日子。希望世界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也希望中国足球早日实现真正的腾飞,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笑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一、电视与策划 从我国电视20多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电视经历了节目竞争阶段——栏目竞争阶段——频道竞争阶段的历程。目前,中国电视已处于频道竞争阶段,各地观众能够收看到的频道已经增加到30—40个,频道竞争究竟靠什么取胜,是每个电视人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其核心是策划。一个频道给人的是一个总体印象,这个总体印象不是某一个栏目或节目可以担当的,它需要总体策划。因此,可以说,电视已经进入了策划时代,办电视离不开策划。 从省级电视台的生存现状来看,目前,各省级电视台大多处于一种内外夹击的境地,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既是全世界球迷的欢宴,也是全球商家的比拼之所,更是令媒体垂涎的一块巨大蛋糕。由于2002年世界杯首度在亚洲举行,加之中国男子足球队44年冲击世界杯之梦终于成真,因此,本届世界杯引得国内媒体空前疯狂。据统计,参加本届世界杯的32支球队,共有736名球员、672名随队官员,但报名采访本届世界杯的记者竟达10000多名。国际足联分配给中国足协的世界杯正式采访名额是105人(不包括电视及电台记者),其中文字记者为80名,摄影记者25人,但以各种名义和形式涌入日本和韩国的中国记者绝不少于…  相似文献   

6.
4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烽火又起,64场精彩赛事带给全世界球迷们64次狂欢盛宴。足球这项仅有着一个半世纪历史的运动发展到今天俨然成为全世界最具号召力的运动。我们无法想象缺失了电视传播的世界杯还会如今天般受关切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电视的影响力才带来了世界杯足球赛的全球性热潮。  相似文献   

7.
媒体的力量     
烽火连天的足球世界杯,几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今天的中国,数以亿计的球迷通宵达旦为球痴狂。中国人,如此着迷于一个没有自己的队伍参加的运动会,原因究竟何在?应该说,都是媒体惹的祸。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还没有转播足球世界杯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项如此狂热的大赛。从1982年转播西班牙世界杯以后,狂热的中国球迷与届俱增。现在,谁要是不知道世界杯足球赛,那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是电视、报纸和网络把这项世界第一运动介绍给中国的每一个人。那  相似文献   

8.
历时一个月的南非世界杯结束了,南非世界杯除了给我们奉献了64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外,猜对全部8场比赛结果的章鱼保罗、看台上的巴拉圭乳神、西装革履踢皮球的球王马拉多纳……这些球场边、赛场外的新闻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一场席卷全球的盛宴,不仅提供了比赛这道正餐,同样也让我们品味到了娱乐的美味,这就是体育娱乐化时代的世界杯。  相似文献   

9.
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开幕,使媒体和受众一同进入了"世界杯时刻"。以电视为主导的大众传媒通过对世界杯这一典型"体育媒介事件"的报道,为受众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空间。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CSPN开辟了一档全新的世界杯播报节目《苏东世界播》,节目以1+1+1的模式开辟了世界杯解说的另类风格。世界杯,不仅是一场球迷狂欢的盛宴,更是一个媒体展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0.
《从德国世界杯报道的进步看中国电视媒体》一文,通过对中国电视媒体2006年德国世界杯报道的分析,对中国电视媒体报道世界杯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提供了许多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肖沛雄 《新闻界》2006,(6):98-98,111
2006年足球世界杯锦标赛虽然早已在全球数十天夜以继日的狂欢之后偃旗息鼓。但至今人们还在回味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思考这次足球世界杯狂欢节给我们的启示。一、体育与电视的独特魅力和“天作之合”,成就了足球世界杯“狂欢节”的大舞台足球世界杯的盛况空前,首先得益于电  相似文献   

12.
高考与足球     
李长江 《新闻传播》2006,(7):I0001-I0001
炎热的六月,能给大家的心情火上烧油的,有高考。还有于9日开幕的足球世界杯。 这二样东西,都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们能给人们带来喜悦,快乐,恨的是,也给大家带来了无言的心痛和苦楚。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国丰富的电视实践,给电视批评提出了挑战,建立中国特色电视理论,迫切需要大量的经验总结,迫切需要建立在电视实践基础上的电视批评。此时,我国电视批评进入了自觉阶段,电视批评学理论开始逐步形成,其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电视与体育的亲密接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电视与体育已经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尽管他们之间矛盾重重,但利益使他们靠得更近,2001年世界杯足球赛外围赛还在紧张进行之时.欧洲人心里便开始有些窝火.因为这届世界杯,电视机构与国际足联携手要宰欧洲人一把.将比赛转播放到有线频道。除非掏钱.否则欧洲人很难欣赏到紧张激烈的足球比赛。  相似文献   

15.
炙烤全世界球迷之心的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终于在激情和眼泪之中落下帷幕,全世界的各路媒体在这场豪门盛宴中逐鹿时空,酣畅淋漓地挥洒着自己激情和智慧,为受众呈上了一道道听觉和视觉的大餐,赛事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了持续31天的大型直播节目《激情世界杯》。每天在6个整点播出《世界杯火线快报》,在《新闻直播间》等节目中追踪报道赛场内外的最新消息,在世界杯足球赛前后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之声围绕着这一重大体育赛事,先后举办了激情校园行,世界杯倒计时,冠军有奖竞猜,球迷经历征集,海选世界杯校园主持人,世界杯金曲CD,酒吧世界杯,人保财险问题有奖竞答,“的哥”世界杯等多项活动;同时携手网络,报纸,电视,高校,赞助商,联袂文艺体育明星,对这次报道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宣传,可以说,中国之声对本届世界杯足球赛的报道规模创下了中央台体育报道之最,首次将体育报道,推广活动,节目营销,品牌宣传嫁接在一次重大报道上,更为创新广播重大报道的形式,扩大广播重大报道的影响力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本期特别策划集纳了中国之声世界杯足球赛报道组前后方几位“掌门人”的所思所想,听他们叙述这一系列创新后面飞扬的别样激情。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视产品的商业属性得到确认,电视包装也逐渐从零星的局部行为走向整体的统筹策划。有人说,21世纪是崇尚简约生活的“读图时代”,视觉设计艺术服务于人,也取之于人,所以新时期的电视包装也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设计,给观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才能达到塑造优秀电视品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第十七届世界杯的电视转播不断向观众炫耀韩国、日本漂亮的体育场和激动的球迷以及精彩的比赛甚至清洁明亮的休息室通道时,作为中国的电视体育从业者,作为有可能参与2008年奥运会、2014年世界杯电视运营工作的我们,能从近邻那丰富多彩的屏幕上受到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18.
解决的方法     
中国足球的问题必须中国人自己办,这已经成为了中国足球的一个"古训",也许最有能力的人也无法为中国足球提供一个突围的方法,但韩日世界杯给我们的借鉴却是中国足球必须总结的.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河北台的7篇稿子,有6篇是甲级,1篇是乙级,甲级率还是很高的。但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不是河北台甲级稿子有多少,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近一年来河北台的稿子没有一次因为它对内角度太浓,没有达到外宣的要求而退稿的。因稿子不符合外宣要求而退稿的事在我们播出的《中国之窗》的稿子中经常发生,每个月都有两到三期。所以,河北台近一年来的稿件质量说明河北台在外宣意识、外宣水平上不断提高,这个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从澳大利亚公众投诉谈我国的读者维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云 《传媒观察》2004,(7):42-42
最近,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在悉尼期间,先后拜访了澳大利亚报业协会主席肯教授和秘书长杰克先生,考察了《澳大利亚人报》和《堪培拉时报》。得到的总体印象是,澳大利亚报社与我国同类报社相比,无论是办公条件,还是印刷水平,都略逊于我们。但是澳大利亚报业协会对公众投诉工作所投入的精力和取得的成效,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