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微型社会学是以一个小范围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者亲自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进行亲密的观察.由于地区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所处条件基本相同,因此通过对一个小范围社区的调查研究,也能反映出相同地域的基本情况.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微型社会学”概念意指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的“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特点.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的《江村经济》则是微型社会学本土实践的里程碑之作,这是一本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地方民族志.本文尝试从费孝通的“江村”经典研究中,透视微型社会学的具体超越路径,这也值得每一个实地研究工作者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2.
尽管“恶搞”事件和现象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话语权问题”,但互联网上日益显现的恶搞现象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伦理等诸多领域,已成为网民公共事务参与和网络话语权实践的一种另类表现。  相似文献   

3.
雷艳 《网络传播》2006,(12):5-5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带起了互联网上一股强劲的恶搞之风,赵丽华事件又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关注网络恶搞的眼球,有人感叹,这是网络时代,更是恶搞时代!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09,(16):31-31
《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阅读的至乐》,《第56号教室的奇迹》,《红海洋》,《微微一笑很倾城》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界似乎对传播研究特别是传媒研究失去了兴趣",社会学门出身的美国传播学人卡茨(E.Katz)曾在《社会学为何抛弃传播》一文中慨叹传媒研究在19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界的境遇。但检视这段时期《美国社会学评论》(ASR)和《美国社会学杂志》(AJS)这两种美国社会学权威期刊中涉及传媒的论文后可发现,被美国主流社会学界抛弃的传媒研究仅限于那些"向传媒自身提问"的传媒研究而已。这段时期美国主流社会学界的视线并未远离传媒,不过多数时候传媒只是他们解剖社会运动、追踪社会问题和舆论风向的材料来源之一。"向传媒自身提问"的传媒研究在1970年代初期的这两本期刊上曾昙花一现,之后便渐渐绝迹。这既与美国主流社会学界更重视家庭等恒久话题等研究旨趣有关,更与从社会学视角切入的传媒研究难以深挖田野材料、成本高昂等现实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6.
网上恶搞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太出格4月下旬以来,名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和《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的两部短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这是继3月份有人声称要拍摄《雷锋初恋的女友》之后,对“红色经典”的再一次恶搞。与前一阵子网民胡戈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用以调侃商业娱乐片《无极》不同的是,网民“胡倒戈”这一次把恶作剧之手伸向了“红色经典”影片。而且,有迹象表明,对“红色经典”的这种恶搞正有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升级的趋势。如果说把雷锋与一位女同志的正常书信交往硬往“姐弟恋”上拉,只能让人感到无聊可笑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7.
记忆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作的《大史记》开创了视频“恶搞”的先河。在这段视频中,制作者剪接了《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的片断并重新配音为“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此后,网络“恶搞”作品日渐盛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使其达到高潮。随着雷锋等英雄形象和《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成为恶搞的对象,由《光明日报》举办的“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于2006年8月10日召开。网络“恶搞”的根源是什么?它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作些探析。  相似文献   

8.
1971-1981年,我—直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后在从事家庭社会学教学的同时,又潜心于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我本是从消极目的出发搞自然科学,想不到后来取得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嫁接的积极效果。进大百科不久,我就发表过介绍科学社会学的文章,如《科学社会学的兴起》(《科学画报》1980年12期)、《科学的生命在于真》(《博物》1982年12期)。  相似文献   

9.
托德·吉特林的《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是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研究学派与批判学派开展研究范式之争的经典文献。本文尝试将其置于范式争论和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境的历史背景中,解读该文对于大众媒介研究的主要价值。文章梳理了以媒介效果为代表的实证研究,自1940年代起,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因果脉络;并从吉特林的学术旨趣和写作背景出发,揭示其学理逻辑和批判价值——如何评价媒介效果研究在成为主导范式后,对媒介社会学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传播学科的发展缺失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应用性研究领域的主导范式不可避免受权力宰制;而实证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使其难以担当媒介社会学研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恶搞”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热衷将矛头指向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日本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中,林黛玉被描述成“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被用作某饭店开业宣传,并加上了广告语“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了《潘冬子参赛记》。恶搞者们大呼“恶搞有理,娱乐无罪”,打着“恶搞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旗号,颠覆一部部传统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那么,这些恶搞真如所说的是文化创意吗?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社会学与生活》作者:[美]理查德·谢弗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定价:42元本书可以使社会学入门者快速地了解这门学科核心的知识体系及其确切的含义,以精简的篇幅、扼要的分析和思考训练,强调同一个主题。《乡场·市场·官场:徐村精英与变动中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一本农卓恩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一本蒂姆·哈福德的《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两本正在同步阅读的经济学随笔,让我想接着《"鸡毛蒜皮"经济学》的话题再说点什么。大约在一年多以前,我写了那篇文章,核心观点是:当年加里·贝克尔等人闯入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非经济领域激扬文字、  相似文献   

13.
翻译社会学,是建构主义译学思想下社会视角出发研究翻译的新领域。胡牧新著《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以译本世界为中心,以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揭示了翻译活动是社会各种张力之下的实践活动。本文就该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恶搞,又称Kuso(库索),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它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某种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从红色经典遭恶意篡改到“博客非常真人”的粉墨登场,网络恶搞正逐步从平民化趋向商业化;从最初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最近的“艳照门”恶搞视频《兄弟芝娇》,网络恶搞大有愈演愈烈、全民娱乐的架势。  相似文献   

15.
高宇东 《东南传播》2012,(12):88-90
在我国,"红色经典"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精神上都给予一代人深厚的影响。在当下这个价值理念多元的社会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经典"被炮轰甚至恶搞的现象与日俱增。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被恶搞深层次的原因和社会危害,最后运用传播学的一些知识提出了媒体面对"红色经典"被恶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卡尔·曼海姆的社会学研究充分考虑到了现代传播这一要素,认为传播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使他成为最早具备现代传播观念的西方社会学家之一。在其知识社会学理论中他对知识传播的框架、途径、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教育等问题的论述,构成了他的现代传播观念,并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中茶的社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50回提到了茶,茶是故事情节发展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视角,以茶为纽带,可以从书中发掘清朝时期的一些社会特征,尤其是士群体的一些生活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更需要拓展理论空间与学术想象力,找到契合媒介变革趋势、能解释不同时代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径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探寻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与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此进行关注,但多是在传播研究与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基础上探究结合点,而对以伯格和卢克曼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现实建构”范式及其内在逻辑机制关注不多。传播知识社会学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如何由社会建构成为一种现实,以及主观意义是如何转变为客观事实性的互构性机制问题。从欧洲传播学的最新讨论亦可看到,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现实建构范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末,胡戈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亮登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的“新纪元”,之后网络恶搞进入了鼎盛时期,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到《大电影之数百亿》,近一年下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影视人物到现实名人,恶搞的枪口甚至瞄准了影响过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伴随着恶搞之风的盛行,反恶搞联盟大军也迅速突起,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对胡戈大刀阔斧恶搞《无极》的行为愤怒之极,抛出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并声称保留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岳若惠  韩星 《大观周刊》2011,(15):146-146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严峻。本文主要从从当今大学生就业的难的社会学因素入手.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