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三大效应,即"蝴蝶效应"、"乘数效应"和"牛鞭效应".中国传媒业必须正视危机,以积极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来应对三大效应.  相似文献   

2.
张刚  周笑岩 《传媒》2004,(11):20-22
52岁,金惟纯再度创业.这次,他把自己逼进一个"不败之地"--在中国传媒业,做市场化的媒体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  相似文献   

3.
2008年对中国传媒业的心理无疑是一次"过山车"式的挑战.岁末,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银行业、房地产、零售业,还逐步波及作为文化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子类的传媒产业.  相似文献   

4.
《传媒》2005,(5):1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性改革终于结成"正果",这对于中国传媒业乃至关心中国传媒改革的海内外人士来说,不啻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利好消息.它意味着中国传媒业的改革继北青传媒股份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后,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它同时还意味着,中国传媒业的系统性改革在"出人意料"地稳步推进!一方面,政策和体制创新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弹性"和相当广阔的空间;而另一方面,从相反的视角也蕴涵了更加刚性的改革路径.我们在为它欢呼的同时,还要保持应有的冷静!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中国传媒创新背景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传媒业共同经历磨难,共同分享光荣,共同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共同接受新媒体带来的严峻挑战,共同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阵阵寒意。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深刻影响着全球大多数国家,也影响着中国的实体经济。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全面放缓。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传媒业也很难独善其身。但是,金融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国传媒广告收入增速减缓,但金融危机时期受众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7.
木韦 《传媒》2005,(11):21-23
2003年,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上海东方电台财经频道统一对外呼号为"第一财经",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成立,这家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谱写了中国传媒业的诸多记录,它的挂牌成立被业界人士普遍看作是中国传媒业的重要事件之一.2004年,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打造的一份面向全国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正式问世,从而标志着第一财经跨媒体平台主架的搭建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彭波 《传媒》2012,(2):10-11
正2011,机遇与挑战推动着中国传媒业格局的演变与洗牌,大事与难事考验着中国传媒业应变的机智与果决。站在"十二五"规划扬帆起航的历史节点,擎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猎猎大旗,中国传媒业将如何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是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既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解决中国传播力、公信力和文化影响力问题的治本之策,因而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传媒年会三次聚焦融合发展就是证明,第十二届中国传媒年会仍以"媒体深度融合"为主题,这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被誉为"最后一座金矿"的中国传媒业已向资本市场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改制、重组、并购、上市等一系列进入资本市场的举动将成为本年度业界内外的最大热点.中国传媒业自改制以来,资本与市场的博弈日益升级,传媒业为快速解决融资和改制问题,在政策逐渐明朗的态势下,加快了上市的步伐,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上市热潮.然而,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愈演愈烈,2008年10月6日至10日更是创下了自1970年有纪录以来最大一周跌幅,全球市值亦于短短一星期内蒸发6万亿美元,环球股市同步经历了"黑色一周".在这种全球性的股灾面前,虽然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积极救市,但在这场金融风暴尚未结束之前,一切风险皆有可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传媒业的上市进程又多了些许变数,安排也必将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划分对于中国传媒集团现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体制创新.但中国传媒集团目前普遍采取的节目与广告、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的做法是一种不彻底的部分剥离,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划分的一种误读,它将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体制性障碍.作为一种过渡的中间形态,从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将成为中国传媒集团产业体制改革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我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传媒业面临着"拐点".观点虽然有相关的研究数据做支撑,但当时还是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传媒业一片欣欣向荣,何来"拐点"之虞?!而现在,当这个"拐点"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突然"出现的时候,业界则又是一片悲观之声,认为传统媒介(尤其是报业)发展的衰退期来临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传媒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走过了西方传媒业历经一百多年的产业化、集团化之路。以1996年中国第一家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为标志,中国传媒业的集团化发展进入了高潮。集团化发展已成为传媒界热议已久的话题,也成为中国传媒业应  相似文献   

14.
杜泽壮 《中国广播》2014,(10):102-102
中国传媒领域的转变具有一定成果,但往往不能触及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根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学会在全球传播市场里找到自己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从关注中国传媒产业化演进开始,笔者就对已有的经济理论对中国传媒业的有效性抱有怀疑.例如,从经济学的理论而言,单兵作战的传媒面对集团化的传媒往往处于劣势,因为集团化所形成的交叉支持往往会使得集团旗下的传媒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传媒业这一特殊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报刊、广播、出版、影视等大众传媒蓬勃发展.发行量增加、覆盖面增大、影响力提高,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并出现了一批较具实力的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播电视集团。但是,与正对中国传媒市场虎视眈眈、垂涎三尺的国际传媒巨头相比,中国传媒集团与他们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传媒集团开始与西方传媒巨鳄零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17.
回顾2007年的中国传媒业,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媒体书写了"异地舆论监督"的精彩篇章.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多家地方媒体对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传媒业而言,传媒集团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甚至有观点认为。由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属性,传媒集团的公司治理研究为时尚早。但曾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广州日报》黎元江案及中国传媒第一股“北青传媒”事件。猝不及防地为中国传媒业敲响了警钟——虽然中国的传媒集团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但如果中国传媒产业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如果传媒集团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那么.国内其他企业集团面临的公司治理困境。同样是传媒集团绕不过的一个“坎”。  相似文献   

19.
谢耘耕  倪握瑜 《传媒》2006,(12):18-23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 作为最能引导潮流的创意产业,中国传媒业在这一年注定风生水起. 从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急流勇进,到新兴媒体开始向传统媒体与产业伸出和平之手的善意之举2006年,中国传媒业在经历了2005年的惊醒、迷茫、元奈后,无一不开始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各种调整与创新,新老媒体正经历一次涉及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转型中的中国传媒业充满着发展中的变数.摆在人们面前的困难不是缺少选择和机会,而是选择的泛滥所带来的迷茫.如何审时度势抓住关键,便成为现阶段传媒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2013)》的报告为读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分析的框架.透过现阶段中国传媒业发展基本面的纷繁数据,笔者认为,把握中国传媒业发展所面临的4个转变是驾驭现实与未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