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的诞生和普及给传统的传播理念造成了极大的颠覆。新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途径,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在全新的媒体传播趋势下,必须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对台广播效果。文章就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应用及实践展开了分析和探讨,提出新媒体发展形势下对台广播的策略,并就新媒体与对台广播的协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增强对台广播的实际效果,并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穆亮龙 《中国广播》2011,(11):64-66
新媒体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传播理念的变革。对于针对特殊受众群体的对台广播而言,新媒体的理念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对台广播面临的新形势、新媒体理念对于对台广播的借鉴意义及其运用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王宗磊 《东南传播》2010,(9):158-159
新媒体给以中短波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广播网络化数字化技术革命的趋势,对台广播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新闻和娱乐两大核心竞争力,以内容取胜。更重要的是,对台广播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用好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突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听众提供更多的收听方式选择和更优质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岛内民众对两岸未来发展态度的变化使得对台广播需要借助当前形势实现突围。但是由于多元化媒体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对台广播原始生产能力受到冲击,可利用的传播空间也不断被挤压。因此,需要通过即时的传播平台,借助互动沟通信道的建立,利用受众资源获取节目灵感,并从新媒体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内容为王"的规律,进而扩大对台广播传递空间,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给以中短波信号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信息传播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当前广播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应用技术的变革,对台广播在技术更新、内容采集、新闻观念等方面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并发展自身优势,依靠娱乐、新闻、渠道三大核心竞争力,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对台广播要积极采纳新媒体技术,依靠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打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民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和广播收听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求 《中国广播》2009,(4):9-11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媒体发展大会,意义重大,因为它标志着我台重大战略转型,已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一年前.在2008年中央台工作大会上,台分党组提出了以整合新媒体业务为切入点,促进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构筑多媒体综合传播平台的改革思路。并要求加快制定有关新媒体发展和管理的战略规划,探索建设广电内容集成与运营平台,发挥传统广播的内容原创优势和品牌效应,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为自身发展服务,实现广播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广播产业的升级。一个月前,  相似文献   

7.
吴雪琪 《视听界》2013,(3):112-11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城市广播电台被推进了下顶上压、左推右攘的竞争环境之中。下,来自于市县台广播;上,来自于中央、省台的广播;左,来自于电视台、地市级党报、晚报;右,来自于新媒体,如网络、手机等。城市广播如何在竞争中立足,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南通广播人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办好听的广播,办看得见的广播,办有用的广播,办有思想的广播,不断增强广播的影响力,推动广播的专业化、品牌化,提升了广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范翠萍 《今传媒》2011,(5):123-125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对台广播也进入到这股洪流当中,面临着全新的传播与生态环境。面对岛内受众这个特殊的群体,未来对台广播该如何适应新媒体的"井喷",最终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在追求祖国统一的终极目标下,对台广播应进一步细分岛内目标受众,创新传播策略,建立数字新平台,从而有效提升媒体"软实力",以期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卢文兴 《军事记者》2010,(12):39-40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对台军事广播,如今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和平时期军事热点减少,人们对军事关注度下降;二是新传播时代广播受到强势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受众流失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0.
乐艳艳 《东南传播》2014,(5):I0002-I0002,158,159,F0003
<正>乐艳艳(对台湾节目中心副主任):对台广播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入岛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然而,优势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优势正在丧失;两岸进入全民传播时代,民众需要直接交流情感与思想,广泛参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对台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传播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台湾岛内民众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岛内媒体竞争激烈,而岛内意识形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融合时代,安徽农村广播"摸着石头过河",充当农村听众在新媒体工具使用上的"启蒙者",以微信公众平台为抓手,转变办节目思路,发挥广播"接地气"的优势,努力打造"互联网+对农广播"的全新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前,网络、博客、播客、手机等新传播手段正在改变着广播媒体的边界,新的技术和传播方式为广播媒体的资源整合、聚合提供了新平台。在新一轮媒体融合变革中,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广播节目的互动性,成为广播节目制作的重点。本文对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如何结合新媒体技术丰富广播节目的互动方式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网络广播电视台是传统广电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产物。2009年起,各省级广电媒体相继组建网络广播电视台。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建设策略,是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等省级网台为样本,对其内容产品与国内主流商业视频网站相比的优劣势、2016年内容建设方面的突破性尝试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下互联网用户对内容产品的需求,参照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总结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内容建设之道。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在福建对台广播开播65周年之际,东南广播牵手两岸38家电台组建"两岸广播联盟",签署两岸广播媒体合作《五点共同倡议》,推动两岸广播在节目采编、广告经营和新媒体融合等方面实现全局性、全方位和全时空的大合作,为维护并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汇聚正能量。栉风沐雨六十五载。时光倒流到1950年8月,东南广播的前身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正式成立,电波穿越了台湾海峡,架起了两岸同胞沟通交流的空中桥粱。这是祖国大陆  相似文献   

15.
在九十年代初期,热线加直播的出现,曾经创造了广播的辉煌,互动节目的出现,增加了听众的黏着度,专业化办台,使得节目更具有针对性,广播变成窄播,广告主的目标人群更加精准。但这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这个媒体碎片化的时代,广播的优势不再彰显,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广播又回归到弱势媒体的时代,其实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广播相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媒体对民众生活渗透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中青年人习惯于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甚至商业交易。在此背景下,广播媒体也开始加快进军新媒体的步伐,陆续将台网互动、台网共建、开发移动广播传媒等纳入战略规划,揭开了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序幕。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一、网络电台所谓网络电台,是指通过编码器,将一台电脑里正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电视台高度重视发展建设新媒体业务,目前已经建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媒体工作基地,北京网络台广播电视台网站、BTV大媒体客户端在2014年年初正式上线,北京IPTV+升级,微博微信平台形成了全台矩阵式发布平台,这些新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的出现降低了视音频传播的技术门槛,使广播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视音频内容成为可能。随着199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网上实时广播的诞生,我国网络广播的发展几乎达到世界同步的起跑点,但是十多年过去,中国广播电台网络视音频业务的发展现状参差不齐,不说视频,只是音频在线收听,除了省级台比较普及外,很大一部分地市级台还处于待建设期,已经建立在线收听系统的电台,大部分也没有进一步拓展视音频业务,还停留在转播自办广播音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县级广播电视台(县级台)可以说是我国地方媒体连接基层的桥梁,是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传播的纽带。近几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县级台造成强大的冲击,县级台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活力,传统地方广电传媒龚断地位不再。当下县级台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基于人才、技术和新媒体投入产出比等现实因素,对如何做好媒体融合或者说将新媒体资源为我所有,从而有效发声,还有各自的困惑。可喜的是,近年包括福州广播电视台在内的许多地市台已就如何运用融媒体技术进行更加有效的节目编播管理做了有益尝试。笔者结合实践,从内容管理、生产流程、受众情感三个方面务实地谈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