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骑车人雨中摔倒组照与《饥饿的小女孩》近来,《东南晚报》记者的一组"骑车人雨中摔倒的连续动作"的照片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先救人还是先采访"的争论。再次看那组现场感极强的照片让我想起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和他的作品《饥饿的小  相似文献   

2.
引言:由一个摄影家的故事想到的 1960年,民尔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这一年,一位叫凯文·卡特的英国移民的后代,出生在南非,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家。 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的是他自己拍摄的一幅新闻照片一“饥饿的女孩”。这幅照片上那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正哭泣着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女孩身后不远处,一只兀鹰却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照片的新闻背景是:1993年,非洲苏丹发生大饥荒,凯文·卡特抢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卡特拍完照片后,迅速赶走了那只大鹰。他看着由于大饥荒造成的此情此景,不由地独自坐在树下放声大哭。 “饥饿的女孩”写就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非洲故事”。 1994年5月份,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两个月后,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3.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曾与1997年在苏丹拍下了一张名为《饥饿的小女孩》的照片,照片上一个饥饿的黑人小孩几乎快要昏倒在去救济所的路上,旁边是一只等着进食的老鹰。  相似文献   

4.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曾于1997年在苏丹拍下了一张名为《饥饿的小女孩》的图片,图片上一个饥饿的黑人小孩跪倒在去救济所的路上,旁边是一只等着进食的兀鹰。这张照片让他摘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然而,正因为这张图片,他备受舆论压力和自我良心的谴责,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个事件也成了日后众多新闻学院研究"记者职业道德与公众道德如何抉择"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我是谁     
14年前一个夜晚,凯文·卡特在汽车里亲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一名自由摄影记者,至今仍为人所传道的重要原因是他的那张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记录了一名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  相似文献   

6.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7.
放牛娃的搏     
右边照片上的人叫郭土改,不用问便知是土改时生的。他出身贫寒,年轻的父母刚从战争与饥饿交织的旧中国挣扎出来,即逢盛世,又得一子,欣喜之余,给他取了这名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七岁那年,父亲被“大跃进”时期的一场洪水吞没了。此后,他便跟着母亲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不少时候,母亲不得不把他寄养在亲戚家中,他只能在为亲戚家放牛的间隙里,断断续续地念些  相似文献   

8.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10.
这是全世界最富争议的一张照片——《饥饿的小女孩》,曾获1994年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摄影奖,拍摄者为美国摄影记者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11.
<正>摄影技术发明于1839年,1842年起传入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国影像,产生于1844年的广州。浙江出现照片影像的时间略晚一些,现存最早的照片档案,非李阁郎照片莫属。李阁郎其人李阁郎(Louis Legrand)是一名法国人,约生于1820年。据《中国摄影史》介绍,李阁郎是首个在上海开办照相馆的人。李阁郎于1856年到达上海,1857年8月15日,他在《北华捷报》上刊登广告,“L·李阁郎,钟表工匠。毗邻史密斯市场。又及:拍摄照片,风格雅致拔头筹”[1]从事钟表和照相的业务。1858年,他与靼塔恩公司合作,开了上海首家照相馆,  相似文献   

12.
徐斌 《新闻实践》2006,(4):F0003-F0003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  相似文献   

13.
刘元文 《新闻世界》2007,(12):33-34
在他公司的墙上,挂着一幅新华社记者送给他的黑白照片.拍的是一位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时,其他国家领导人到机场送行。这张照片曾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照片里.站在这些国家领导人身后戴着墨镜的那个人.就是他——  相似文献   

14.
思念韩仲民     
思念韩仲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王仿子我凝视着一张稍稍泛黄的照片,凝视着照片上那张带一点稚气,带一点腼腆的笑脸。他就是1949年的韩仲民,一个刚刚参加革命出版队伍的19岁青年。我比他大14岁,叫他小韩,我的同事都叫他小韩,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走在我的前面作...  相似文献   

15.
欧惠兰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48-I0048
日前,美国摄影师雷瑞通过网络出售他的风光照片,并把卖出第一张照片的50美元寄往中国,资助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白血病儿童。  相似文献   

16.
日前,孙中山文献收藏家王耿雄先生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有关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照片资料,总数达5500余张。8月22日,上海市档案馆召开表彰会,由副馆长史梅定同志向王耿雄先生颁发了《收藏证》和奖金。 史梅定同志在颁发证书后作了简短的讲话。他指出,王耿雄先生收藏并整理第一代领袖人物的照片,体现了他对伟人的无比热爱之情;他在建党八十周年之际向上海市档案馆捐献这些照片,更体现了他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李建刚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19-I0020
日前,摄影部负责人邀请新闻中心一文字记者给部里的同事们展示他新近拍摄的一组照片,内容是关于云南贫困山区孩子和当地一些风情民俗的照片。那照片拍的绝啊!摄影部的同事看后都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18.
15岁的英国少年乔纳森偶然看到天空中一颗橘红色的“火球”向远方飞去,眼疾手快的他立刻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将这一瞬间捕捉了下来。事后该少年通过电邮将照片传给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这张照片则被专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棒的流星照片。”  相似文献   

19.
在陕西新闻界,《西安晚报》高级记者惠树成是有较高知名度的。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取得了耀眼的成绩,1989年破格晋升为年轻的主任记者;1995年晋升为高级记者。他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影响。已有58件新闻作品、论文、译著等在全国和省市获奖,还先后出版专著、译著10部。惠树成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儿时的记忆里,除了饥饿还是饥饿。童年和少年,他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穿过一件新衣。而正是这种生活境况,磨练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秉直性格。他从小拼命读书,和命运抗争。小试牛刀19…  相似文献   

20.
按说,像来新明这样一个身手不凡、屡屡记录下领导人伟大瞬间的摄影家,总该有些不同常人的特征。可是,当他从那间林林总总摆满照片的暗室里抬起头时,他那双炯炯如炬的眼睛和军舰般挺拔的鼻子都因为一夜的劳顿而黯然失色。顺着反差强烈的光线看去是他双手捧着刚刚出水的一摞照片。那一刻,这位37岁的摄影家像一位辛苦耕耘的农民,在秋天的阳光里独自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的话题,就由那些琳琅满目的照片引起。这张8寸的特写照片,生动地记录下一代军事家运筹帷幄的神态:在万马奔腾的演兵场上,军委主席江泽民嵬然挺立在观礼台上。他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