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岁末是各地评选当年“十大新闻”的揭晓之期,可是从很多地方的评选结果来看,都无外平本市“某地荣列百强、某街跻身全国商业街、某地荣获文明城市、百岁寿星达多少位”等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均为零。笔者疑惑:难道没有一则负面报道值得进入“十大新闻”?  相似文献   

2.
1999年尚未逝去的时候,不少传媒,包括一些权威的媒体,都纷纷评出了“一九九九年十大国际新闻”。这种“十大新闻”的“早产”,在以往都因本年度再未发生其他重大的新闻事件而得以“盖棺论定”。然而,在多事之秋的世纪之交,十大国际新闻的先行评选,似乎被不大不小地尴尬了一回,因为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辞去了总统职务,任命普京为代总统。如果叶氏赶在评选十大国际新闻以前辞职,它是否就会被纳入有关专家的视野而有幸当选? 我非国际问题专家,对十大国际新闻评选的标准也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3.
赵金  蔡骐 《青年记者》2004,(2):55-56
赵:蔡教授,岁末年初,全国多家媒体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年度榜或者说年度大选,比如中央电视台就搞了2003CCTV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最终年度大奖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摘得。再比如由中新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43家中国主流媒体组成的中国国际新闻论坛评出了2003年国外“十大焦点人物”;还有人民网也评选了2003年度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人物、十大新闻事件与十大  相似文献   

4.
眼下,在一些地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凡发生重大负面公共事件,本地媒体必须使用由XX部门统一撰写的新闻通稿,甚至连新华社播发的同一题材稿件也不能擅自采用。  相似文献   

5.
从"十大新闻"评选看媒体的话语霸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媒介除了为受众设置谈论话题外 ,还能规定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从“十大新闻”的评选中看出 ,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是媒体设置的。大众传播在决定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决定什么是重大新闻方面拥有足够“自主”和“灵活”的决断权。如果仅仅根据媒介人员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决定 ,这种判断只能说是一种霸权  相似文献   

6.
如今,电视日益成为强势媒体。因此,一些纸质媒体的记者认为平面媒体与电视相比,存在“先天不足”,无法与其竞争。纸质媒体的记者抓热点问题报道、事件性新闻报道,无法吸引读者关注。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固然,电视有其形声并茂得天独厚的优势。纸质媒体也具有可收藏、可复次阅读等优势,记者如能掌握目击式新闻写作技巧,使笔下生“画”出“声”,就同样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目击式新闻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新闻界出现后,并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一些受传统报道理念影响较深的业界和学界“权威人士”,甚至对现场新闻(目击式新闻)的概念提出…  相似文献   

7.
汤啸天 《青年记者》2009,(15):63-64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来源 我作为新闻单位的“外人”,时常发现媒体对非本地的负面事件报道很有兴趣,也发现媒体有些时候是敢于刊发批评性稿件的,但是,前提是针对非本地的政府或者官员。媒体为什么不可以对当地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这个困惑一直积压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8.
2005年1月6日,由人民网、新华网等14家国家和地方的重点新闻网站共同组办的“中国网络媒体2004年度新闻风云榜”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评选出了2004年度国内十大新闻、国际十大新闻。这是国内第一次由受众直接参与的新闻评选活动,据统计,有50万网民参加了评选。这在新闻界和受众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举办第一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以来,在国内各种级别、各类媒体、各个领域的新闻评选活动便连绵不断、络绎不绝。毋庸置疑,这些评选对检验新闻报道实绩,促进新闻业务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  相似文献   

9.
年前年后,翻开各种报刊,登载有体育人物、体育事件评选活动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有,其种类数量之多,大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年底以来,仅首都各新闻单位主办的体育评选活动就有16种之多。其中评选“85年十大体育新闻”的有7家、3起;评选“85年我国体育界十大喜事”的有4家、1起;评选世界“十佳”运动员的有3家、1  相似文献   

10.
王敏 《现代传播》2023,(12):10-19
尽管同样遭受全球化和互联网冲击,中国并没有出现西方地方新闻业衰落而导致的“新闻荒漠”,反而构建起了空前繁荣的地方性新闻渠道。但一个悖论现象是,许多地方媒体不同程度选择了“去地方化”的内容生产策略,形成追逐全国范围内热点新闻事件的“远程报道”常规,以及高度同质化的发展路径。省级媒体客户端“S新闻”作为田野个案,聚焦于“去地方化”如何成为都市类媒体融合转型的一种合法性机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本立足于地方的新闻生产路径。随着融合的“进阶”,地方媒体新闻生产陷入“漂浮的地方性”与“脆弱的全国性”的双重困境,使得“再地方化”成为媒体重构合法性身份和专业价值规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91年以来,“非洲之角”索马里一直陷入饥馑和战乱之中,成为国际新闻界关注的“热点”。1992年底多国部队在摩加迪沙登陆和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受挫,都被世界上有影响的通讯社和报刊评选入当年的“十大新闻”。 重大新闻事件往往离不开重要新闻人物,风云变幻的世界“热点”则是孕育培养国际“政治明星”的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会有一些“隐性失实”新闻在各种媒体上“露脸”,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传媒资讯发达、竞争激烈的今天.地方媒体新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走“近”“亲”路线应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之策和有效选择。所谓“近”,即新闻要有时空感知度,注重新闻地域的本土化和贴近性,新闻与报道对象、新闻事件发生地点应在物理距离上靠近、贴近。  相似文献   

14.
岁末年初,回忆和梳理过去的一年,总有一些场景让我们挥之不去,总有一些人物让我们牵挂感动, 如是盘点新闻、评点人物的“年度评选”应运而生,这种“资源再生型”栏目,在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为岁末年初的媒体大餐,烹饪出精彩的“年度评选”的盛宴是媒体的一次机遇和挑战。“年度评选”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媒体上各种版本的年度十大新闻纷纷登台亮相,其中一个评选最有意思,那就是年度“十大假新闻”。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他们的神经虽然多多少少已经有些麻木,但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仍然痛并羞愧着: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在十七大报道中能介入多深,能否于其中“抢”出自己的新闻,考量着这家媒体的“江湖”实力,对媒体的社会形象有着莫大的影响。本文拟从广东电台北京直播室的运作.谈谈地方媒体面对这种全国性的新闻事件时应采取的态度与做法。  相似文献   

17.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8.
地市媒体在全国新闻宣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所处的尴尬位置。使其长期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方面屡屡“缺位”。与中央及省级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不时“越位”相比.地市媒体更多的是“缺位”。本地不报外地报,基层不报上级报.新闻“出口转内销”等现象司空见惯。地市媒体的集体失语,不仅无视公众的知情需要。还造成了谣言满天飞的状况,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媒体对新闻的衡量和取舍受到了新闻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不同国家媒体的新闻价值有着不同特点。本文通过对新华社与美联社评选的年度十大国际新闻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中美两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新闻的新闻价值观的特点,深化了对两国媒体传播体系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新闻工作,新闻线索来源极其重要。记要确保责任领域里的报道不缺位、不遗漏,又要挖掘独家、权威、有影响力的“重头报道”,这一切都须依托于新闻源的开拓。近几年,媒体竞相推出的“重金征集新闻线索”、“每周评选最佳新闻线索提供人”,都显示了开拓新闻源和发展“新闻线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