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大都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已经进入了中老年期。面对近十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年轻后生——新兴媒体的冲击,这些传统媒体普遍地感到力不从心。新兴媒体的发展让报纸、广播、电视、期刊以外又多出了电脑网络、视屏和手机等终端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这些新终端上没有优势,但这些终端说穿了其实只是一种形式,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也是一种形式,而在终端形式的内容方面,传统媒体却占有绝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周仁惠 《编辑学报》2008,20(3):257-259
从3G时代手机媒体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对读者的阅读行为与习惯的影响,提出了3G时代期刊界应彻底转变观念,处理好纸介质出版与数字出版、一般的数字出版与手机媒体数字出版的关系,开展传统出版与手机传媒间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各个类型的数据库,培育发展手机媒体的数字内容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向特定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内容资源的建设,提升期刊市场竞争力:为未来的期刊出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史剑辉  龙耘 《东南传播》2011,(11):18-20
随着技术的进步、运营模式的完善,手机电视传播内容进一步融合化、交互化;传播渠道更具交融性、选择性;接受终端日渐多媒化、便携化;消费群体更具自主性、多元性:进而形成了强大的融合力,必将推动其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激发其传播效能。本文基于媒体融合、媒体生态视野,通过考察手机电视生态环境、技术进展与运营模式,试图探析当下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信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手机作为一种移动通信工具已经存在三十多年了,但被称为手机媒体则是在2000年前后.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手机媒体形式不断问世.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手机媒体化的特征将更为明显.我国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至今不过9年的历史,总的说来,较之于手机媒体发展的惊人速度,手机媒体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为我国手机媒体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6.
正期刊作为历史悠久、深受读者喜爱的纸质媒体,在构建新的媒体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任务,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创新发展。深刻认识期刊在全媒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与其他媒体相比,期刊具有独特属性,在全  相似文献   

7.
张爱虎 《新闻前哨》2014,(11):76-77
手机已成长为移动多媒体,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大众媒体.它不仅具有媒体的各种特性,是新一代媒体,而且属平台性媒体,在这个平台上集纳了多种功能与服务.这使得手机媒体具有快速、便捷、可移动、海量信息等多种优点.本文旨在分析手机媒体的各种盈利模式、模型及其利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益流为核心,着力构建新的手机媒体盈利模型,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从信息流量、广告主导、内容整合、平台整合等方面构建了模式,以探求手机新媒体高速成长的动力、效益规模化、效益可持续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一年,对广播媒体来说是极不平静的一年。电子媒体与其他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广播媒体不仅要面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竞争,还要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挑战。广播媒体如何树立权威、可信的媒体形象,提高舆论导向力,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建设和谐社会风尚的重要推动力量。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进取、创新,不断地增强广播媒体的吸引力、感染力,树立媒体品牌,才能提高广播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论手机媒体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 ,但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媒体。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不可能直接拷贝I-MODE模式 ;在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 ;3~ 5年后随着 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 ,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 ,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天发布了《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近年来,我国的手机媒体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应用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目前,手机媒体已经开始从简单的文字短信传播形式,向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的多媒体形式过渡。手机报、手机视频等应用形式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手机报业务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9.6%。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姜波  王磊  曾婕 《今传媒》2023,(5):44-47
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之路。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媒体融合的政策,但是,与国际主流科技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水平不高,存在推送内容单一、推送频次低、服务意识差等问题。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建立符合我国科技期刊现状的发展融合模式,本文提出了四点发展建议:提高对媒体融合的认识,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融合手段;开展同类期刊合作,尝试集群化运营;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加大媒体融合的智力供给。  相似文献   

12.
蒋佶成 《新闻界》2012,(8):50-54
本文分析了IT行业正在试行的“四屏一云”战略,提出手机媒体产业“先横向融合,后纵向发展”的理念,通过将各个移动媒体数据终端同步化和兼容化,将移动媒体终端真正捆绑在一起,进行纵向产业发展,让手机媒体作为“四屏一云”战略的突破口,使移动媒体产业能够全面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9):15-19
近年来手机这个"带着体温的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日用品。本文梳理了我国现阶段手机媒体涉农传播的常见应用形式,分析了当前手机媒体涉农传播存在传播主体缺失、应用形式远离农民生活、媒介技术门槛阻碍农民应用等三方面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手机媒体涉农传播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韦文杰 《青年记者》2012,(18):99-100
随着数字出版、手机媒体、移动视频等新型传播业态的发展,以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纷纷开始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型媒体互动,探索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来弥补传统媒体自身的局限.时尚传媒集团目前拥有16本刊物、3家网站,同时涉及图书策划、广告印刷、广播电视等多个业务领域,作为高端本土化的时尚类期刊出版集团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价值的500个品牌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日本手机媒体发展早,技术先进,内容传播丰富,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本文以日本手机媒体内容传播中最能体现媒介特性、发展最成熟的手机报、手机小说为研究对象,剖析日本手机作为阅读媒体在内容组织及传播方面的特点,并提出手机媒体内容组织互动性、提供内容能吸引受众多次访问、社会责任性、对象性及内容媒介融合等对我国手机媒体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3G时代我国手机媒体发展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辉 《新闻世界》2010,(5):161-162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第五大媒体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3G时代我国电信格局变化入手,分析手机媒体的发展优势,并预测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讯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中国快速崛起。作为一种新兴  相似文献   

18.
日本手机媒体发展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文波 《传媒》2006,(6):50-52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手机媒体起步最早、也最为发达的国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发展我国的手机媒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手机阅读由时尚到风行,曾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开卷有益”或许有一天将为“开机有益”取而代之。尽管我们坚信纸质媒体不会因此而消亡,但这种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所聚集的能量,所散发“效应”的叫好“声”大有淹没印刷机器的轰鸣,尽管不是纸介媒体的末日,但的确是传统期刊社未来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20.
黄薇 《新闻爱好者》2011,(12):60-61
手机媒体开辟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快速地吸引受众的参与。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地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的心理,同时具备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更适用于零碎时间的浅阅读,因其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私密性的特性受到高度认可。本文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传播特点,根据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体现了手机移动模式的优势及其面对的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