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的古文,在其生前已被整理为三集:《畏庐文集》(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畏庐三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林纾去世后,其弟子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世界书局1949年版)中辑佚了数篇。20世纪80年代,张俊才先生编辑《林纾著译编年》,对林纾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不但较全面地列出了林纾文的篇目,还标注了具体的出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1990年,林薇先生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李健 《云南档案》2014,(5):17-18
<正>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林纾不晓外文,却曾依靠他人口述,以流畅优美的译笔翻译外国作品二百多部,成为中国近代名重一时的大翻译家,中国正式的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堪称一代翻译奇才。口译笔书造就翻译奇才林纾自幼嗜书如命,5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8岁画一棺木于墙上,旁边刻着8八字自勉:"读书则生,不则入  相似文献   

3.
彭法 《兰台世界》2013,(10):63-64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的帝王们也有三畏:一是畏灾异;二是畏百姓;三是畏史家.帝王们有三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维系其权威与统治.  相似文献   

4.
《畏庐遗迹》收录林纾晚年创作的青绿山水画28幅,是其代表性画作,也是研究画家林纾最原始、最信实的图像资料。本文以《畏庐遗迹》为蓝本,通过与林纾的画论著作《春觉斋论画》及其它相关资料的互较,分析林纾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态度、方法、趣味等问题,从而探讨林纾的艺术风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大致得出如下三个结论:第一,就画法而言,林纾严谨细致、恪守规矩。尽管他向往从心所欲、漫为挥洒的创作状态,却始终保持审慎态度,未敢付诸实施。第二,就画理而言,林纾的山水画通过相形相成、相反相生等基本原则,达到远观而脉络明晰,近觑而质地丰实的艺术效果。第三,就趣味而言,林纾向往烟霞作伴、林泉为志的自在生活。他的作品温和蕴藉、平淡天真,追求建构在高文化素养和心性品格基础之上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5.
有所畏     
人生在世,该不该有畏惧之心?古人有,或者说,人类从一开始就有。畏天畏地,畏神畏鬼,畏狼虫虎豹,畏因果报应;畏现世,畏来生,畏官府,畏上级,畏黑暗,畏不测……所以.古人在门楣上总会写上两句话:出畏之,入惧之。事事小心,在官场则提醒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事,宁为善不为恶,头顶三尺有神灵。即使一个人独处,也讲究慎独。所谓,耿耿青天不可欺。  相似文献   

6.
林纾与书评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著名文学家,古文家,翻译家。他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1898年公车上书前,维新变法中,他是积极拥护者,是“先进的维新党”;辛亥革命前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思想变得保守。“五四”运动前后,反对新文化运动,十分守旧。他一直以前清遗老自居,每逢光绪死日,他必到陵前哭祭。他中过  相似文献   

7.
从出版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晚清民初的翻译小说刊行现象,会深入揭示社会、媒介、文学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翻译小说热”的兴起,既和“小说界革命”相表里,也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民主革命等历史进程相伴.翻译小说承载的政治历史使命也推动了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和世界文学视野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传播媒质和印刷技术的改良以及报刊运作稿酬制度助推了翻译小说的发展.除对中国文学世界的改观,翻译小说对当时出版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题的选择和艺术形式的取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的帝王们也有三畏:一是畏灾异;二是畏百姓;三是畏史家。帝王们有三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维系其权威与统治。  相似文献   

9.
《小说月报》的翻译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翻译小说反映了时人以小说救国、启迪民智的美好愿望,见证了翻译小说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推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小说月报》翻译小说的梳理,探讨了其对现代中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云五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五,原名之瑞,小名日祥,族派名鸿祯,后改字云五,号岫庐,笔名出岫、龙倦飞、龙一江等,晚年自署岫庐老人,祖籍广东香山(今中山),1888年7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生于上海.  相似文献   

11.
12.
翁同龢的诗作生前并未刊行,身后由戚属、门生搜集刊行。先后有翁永孙辑《瓶庐诗钞》四卷,翁斌孙辑《瓶庐诗稿》八卷,张兰思辑《瓶庐诗补遗》一卷。《瓶庐诗稿》收录诗作一千余首,经缪荃孙、邵松年等人校勘,饶星舫写刻,堪称精审。《瓶庐诗稿》稿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可见校勘痕迹,涉及诗题改动、字句斟酌、诗作顺序调整等。然此三种皆非翁同龢生前自定,搜集遗作固然难以穷尽,且有误收他人诗作之憾。  相似文献   

13.
钱曾旧藏的<白氏文集>为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它历经诸多藏书家宝藏,辗转流传至今.本文主要根据现存诸藏家题跋、目录等,勾勒出此书的递藏过程,即:文征明玉兰堂--太仓王时敏--钱曾述古堂--季振宜静思堂--徐乾学业传是楼--张金爱日精庐--汪士钟世芸书社--瞿氏铁琴铜剑楼--王体仁九峰旧庐--陈澄中郇斋--国家图书馆.  相似文献   

14.
郝昕 《兰台世界》2012,(28):45-46
林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学"的倡导者,均对林纾的翻译文学有过论断,充分肯定林纾的"口译转述"的翻译小说,为中国接近外来文学和思想打开了一扇窗,起到了搭建中西文艺交流平台的作用.有过文学翻译经验的周作人就曾经说过:"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有外国小说,引起一点对外国文学的兴味.  相似文献   

15.
卧雪庐,袁芳瑛(漱六)藏书楼。对于卧雪庐的藏书,不论是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还是郑伟章的《中国藏书家传略》,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都语焉不详,因而卧雪庐在私家藏书中的地位不彰。这固然和袁芳瑛来不及釐清所藏文献宝藏、著成目录传世有关,更由于他的后人榆生辈缺乏文化素养、不知  相似文献   

16.
国外动态     
《出版参考》2007,(10X):35-37
互联网的不正当经济;私自在网上发表波特小说翻译版的少年不会被起诉;波特小说推动了英语词汇的发展;监狱图书引发宗教团体的抗议;英国文学小说面临淘汰。  相似文献   

17.
18.
略萨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略萨全面走进中国;第二阶段为21世纪以来到现在,这一阶段略萨在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升温,进而走向经典作家的行列.略萨2010年摘得诺贝尔奖桂冠,使其在中国的传播开始由精英化、专业化转向大众化.而中国作家对略萨情有独钟,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重要作家都对略萨的作品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也深刻地影响了这批中国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原文]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相似文献   

20.
赵君 《新闻爱好者》2010,(5):149-150
本文选取常见的同义词"畏"、"惧"进行历时的比较,通过对上古典籍用例的考查分析发现:上古时代"畏"、"惧"语义方面的不同多是二者造字之初就已经决定了;由于词义对功能的影响,"畏"多为及物用法,"惧"多为不及物用法;先秦时期,"惧"当"担心、忧虑"讲时,后面常常带谓词性的成分作宾语,不用作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