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8年上半年,国际新闻学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首次举行圆桌会议,就苏联的“公开性”在东西方关系中的重要性进行广泛讨论。来自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苏联、南斯拉夫、奥地利、芬兰、法国、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新闻界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国际新闻学会会长盖利勒在开幕词中说:最近,我们注意到苏联正存进行的“公开性”和“改革”,已受到新闻界的欢迎,东西方之间的情况交流也较前有很大进步,但还有可以改进之处,即我们必须享有更  相似文献   

2.
专稿中国传媒世纪寄语………………(丁俊杰等1-1)传播文化研究迎接中国电视体制的伟大变革………(尧风1-7)“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电视文化的反弹──加入WTO,中国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学思考………………………………(孟建 1-2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彭吉象 2-1)《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构建和伦理分析……………(施2-7)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叶家铮等3-1)意义、生产与消费──与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她二年跟踪报道,唤醒无数爱心,救回一个花季少年的生命;她三年带头呐喊,喊出了湛江醒狮的品牌,使一支来自农村的泥腿子队伍摘下代表国内民间艺术最高水平的“山花奖”,并代表中国走上法国、澳大利亚等世界舞台,一个县成为“醒狮之乡”,一个市涌现上千支醒狮队,成千上万的农民舞动了醒狮文化……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初,以《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掀起了一股民生电视新闻热潮。纵观我国电视界的几次热潮,都是“各领风骚三两年”:80年代末的“电视文化热”、90年代初的“电视纪实热”、90年代中期的“电视谈话热”、90年代末期的“电视综艺热”、新世纪初期的“电视真人秀热”……那么,民生新闻热到底还能热多久?能否打破传统电视热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5.
罗青 《现代传播》2005,(5):103-104
由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的“第三届亚洲传媒论坛”和“2005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2005年8月26-27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作为亚洲传媒研究的年度盛会,近16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知名传媒业界人士,分别就“新技术、新媒体、变革中的传媒”和“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除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蒙古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外,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的代表也参加了论坛。面向新技术变革中的传媒IP电视、手机电视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怎样的瓶颈?数字电视…  相似文献   

6.
1月22日,法国人失去了一位最受人爱戴的父亲。当天,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新闻公报说:“他的去世让全体法国人民悲痛。法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一位良心和善良的代表……”他就是有着“法国良心”之称的皮埃尔神甫,一位坚忍不拔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充满爱心的慈善事业的实践者,埃玛于斯团体创建人.无家可归流浪汉的支持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2月22日,法国《世界报》在头版刊登了由法国内政部长帕斯卡写给密特朗总统的一封信: “经过国土警戒局长期、缜密的调查,我们发觉了美国情报人员通过几名法国高级官员所进行的间谍活动。我已通知美国驻法大使,这些活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这些间谍将不能继续留在法国。”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12,(5):7-7
杨叶青在2012年第1期《南方电视学刊》上撰文指出,欧洲传媒业在痛苦挣扎中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有合作的竞争、有区隔的融合.是欧洲媒介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1.技术:竞争突起.新旧融合云媒体电视目前在我同炙手可热.被认为代表了“智能电视最先进的方向”。这种既可上网又可通讯还可看电视的“杂交混合体”,本是软件即内容供应商的开发项目,却引起了我国不少于六家的彩电巨头的跟风,一时间“风起云涌”,……而国外彩电品牌却十分淡定。他们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对未来电视产业发展的不确定。那么,我们就如此确定?  相似文献   

9.
本刊荐言     
单文婷 《视听界》2010,(4):18-18
新世纪又一个十年里,我们所熟知的媒体格局也许将天翻地覆。美国《时代》周刊预测下个十年的十大思想,其中有一条是“电视拯救世界”:电视仍然是我们身边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电视革命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且,移动电视、摄像机和网络让电视的传播渠道和节目内容更加民主。  相似文献   

10.
敢为人民鼓与呼──记广东省“青年十杰”、广东电视台女记者周晓瑾赵维1采访周晓瑾,一直拢不到这个大忙人。深夜,等了几天的那个电话终于响了。“你是谁?谁传呼周晓谨?”还是电视上那个熟悉的女中音,却透着几许疲惫和不安。在广东,给周晓谨打电话的陌生人实在太多...  相似文献   

11.
1995年10月3日是俄罗斯抒情诗人叶赛宁诞辰100周年。应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作家协会等单位的联合邀请,我于9月28日乘飞机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叶赛宁与21世纪”。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南斯拉夫、波兰、立陶宛、乌克兰、中国、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先后下榻在红场旁边的“俄罗斯宾馆”。据接待我们的主人介绍,法国代表米歇尔·尼其约先生和我是最后报到的两位。第二天,即9月29日,便是大会开幕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视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严肃的“新闻台”的认识层面,认为“新闻是电视传播业中时效最强、效果最明显,也是基本的部分。”而娱乐节目则被视为“旁门左道”、“不务正业”,削弱了电视的“严肃性”和电视媒介应该承担的责任感。电视媒介是不是只应具有严肃的面孔?美国名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特持这样的批判态度:“我要用具体的实例来证明,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除此之外,我还想证明,为了加入伟大的电视对话,美国化机构正竞相学习电视的术语。换句话说,电视正把我们的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很有可能,到最后,我们会接受它并且喜欢它。”因此,笔认为,娱乐节目不仅仅是给观众以欢笑、休闲和快乐,同样也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娱乐的电视能否承载严肃的化责任?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能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的问题……化责任的严肃性,不仅仅在于它如何承载思想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此投以新奇的目光。《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888~1941)一直注意苏联的发展 ,早在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时 ,他就曾以“一苇”笔名 ,于1月24日撰写《列宁逝世》一文发表 ,对列宁有这样的评价 :“列宁逝世之报 ,将永为人类历史上特笔大书之事 ,何则?由一种意义言之 ,彼乃千古之一人也。……历史上所谓大英雄 ,其事业往往仅代表一民族或一国家为止 ,而列宁之理想 ,则为人类的 ,其事业则世界的。”1931年9月…  相似文献   

14.
60年前的5月8日.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8月14日.在中国抗日军民,苏军和美军的沉重打击下.日本政府最终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由日本天皇在8月15日.通过广播向全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9月2日.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大本营代表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字。盟军代表和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代表.在“日本投降书签字仪式”上签字.接受日本投降。9月9日.蒋介石指派何应钦为中国战区代表接受日本投降。冈村宁次在南京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相似文献   

15.
一个几千年前就能造出丝绸和瓷器的国家,为何至今没有驰名国际的时尚品牌和一流设计师?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中国区荣誉代表杜孟对这个问题百思不解。的确,近百年前中国“辑里丝”就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但今天全球的顶尖丝巾却是法国的“爱玛仕”,身价百倍于“中国造”“;瓷器”(china)曾是别人景仰中国的代名词,但现在静静躺在中国高级百货店里“待价而沽”的精美陶瓷却是“德国打造“”西班牙进口“”意大利手工”……再看看作为世界纺织工厂的中国时装业,除了OEM“、品牌授权“”代客加工”,我们没有“中国创造”的世界品牌,也没有“…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电视的青年观众,大都是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末出生的。那期间,正是我国生育的高峰期,因而,到现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年群。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青年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34.12%,超过3.5亿人。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在国家和社会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情绪、爱好和需求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他们对电视的需求和观赏心理,也就成了电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电视在青年生活中的地位我国当代的青年,尽管还不象电视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中的青年那样,从在幼儿园就生活在“电视的冲击波”之中,被称之为“电视人”,但是,电视对他们的影响,电  相似文献   

17.
王嘉 《声屏世界》2002,(8):49-51
(一)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经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DanielBell《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一语道出了“电视日常化”时代的面目。电视已普遍渗入了人类日常生活的范畴,被提升到一种姑且称之为“生活日程”(LifeSchedule)的层面。正如陈燕妮在《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一书中所说:“美国民众对电视的依赖已经达到空前地步。处于永远开播状态的电视机在美国家庭中比比皆是。”遗憾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日程”,电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年长者而言存在着选择的相对必然性,而…  相似文献   

18.
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对中国传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防 《现代传播》2006,(1):112-113
新闻媒体已成为美国对外搞“和平演变”和策动“颜色革命”最得心应手的工具。这一情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给中国传媒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一、舆论阵地绝不能让舆论宣传是国家权力的重要资源。苏联、东欧国家的惨痛教训表明,舆论阵地绝不能让,更不能丢,让出舆论阵地,就是丢权的开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倾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颠覆信息以影响苏联政局的当口,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毫无限制的“公开性”、“民主化”,为西方媒体进入苏联从事颠覆社会主义的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加紧抢占舆论…  相似文献   

19.
私营电视,这是1985年法国新闻界乃至整社会众口争说的话题。尽管来自文化界、企业界、职业团体或公众组织的评价褒贬不一,国会辩论唇枪舌剑,政府计划一再难产,但一个了然的事实是:私营电视终于变成了现实,它显示出密特朗政府新闻政策的新特点。1985年新年伊始,法国新闻界便爆出了大冷门:元月16日,在接受电视采访中,密特朗总统明确表示:“我已经给广播以自由,……我希望对电视也这样做”,“它(电视)应该是自由的。”与此同时,政府总理法比尤斯委派原左翼激进党主席、法学家让·德尼斯·布洛丹主持一项研究,限期三个月,就扩大电视节目播发手段的可能性提出一份报告,阐明私营电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