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是总书记为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报纸要讲究引导艺术,在这个“艺术”中,贴近性是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单就一张报纸而言,一个版面,一个栏目如何真正地贴近生活,贴近读者,那就要看我们办报人有没有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人类学家和艺术学家们,在谈论人类文化和艺术现象时,少有不追溯到遥远的史前艺术的。这种“遥远”,不仅指年代的久远,而且是指文明的陌生。现代的印第安人、布须曼人和波利尼西亚入带给今天的研究者们的,是与考古发现一样的远古时代的回声,它使人们陷入深深的困惑和好奇,不由自主地要去探讨史前艺术和文化的奥秘。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是因资料的贫乏,现代则是因方法的陈旧——这一奥秘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易中天先生的近著《艺术人类学》,在当今国内外众多的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作者首次表明,史前艺术的奥秘并不只是包藏在那早已不留痕迹地消失了的史前人类的一闪念中,也不只是封闭在那重见天日而沉默不语的石斧、陶罐和洞穴壁画中,而且还沉睡在我们自己心里,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奥秘、一般“艺术”的奥秘,即“人”的奥秘。对史前艺术的陌生感,无非是对我们自己的潜伏着的、已被遗忘了的本质力量的陌生感而已。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在中国(?)自己的名字时,曾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剧”这个字几乎与艺术新品种电视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电影用了“影片”是指它将艺术记录在胶片上的话,那么电视艺术至少也应叫“电视胶带”、“电视带”,或借用电影的片子广意地称为电视故事片(北京已经有了一家电视制片厂)。目前,“电视剧”这个名称木巳成舟,这里暂时“入乡随俗”,但是,我们剧作者应广泛地理解这个“剧”字,把这个“剧”字赋以新的内涵。没有这个认识,往往影响作者手中素材的使用;硬要把自己手中的素材编成“剧”,十有八九糟踏了自己的素材,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电视剧按戏剧结构去搞很可能导致假。破除了电视剧是“剧”的观念后,我们的作者就会发现,手头可写成电视剧的素材一下子广阔了,写作的路子宽广了;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有可能写成电视剧。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人人都是媒体人时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公众传媒相继进入大众视野。部分“草根阶级”有了自己的公众传媒,有了自己的用户群与关注度;与此同时,也伴随着部分所谓“网络水军”的兴起。这一现象迫使很多艺术院校与艺术机构不得不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来与公众对接。一方面防止部分不负责任公众传媒散布虚假信息,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品牌更接地气。但是艺术自媒体时代的专业度和社会公信力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的报纸经常宣传反对“一哄而起”。“一哄而起”是“文革”的后遗症,历史上我们就吃过它的不少苦头,应该反对。但,反躬自问,我们自己在宣传中是不是也有“一哄而起”的问题呢?不能说没有。3月6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里,就有人写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说:“宣传报道上的一哄而起,可以说是一个老毛病。远的不说,以近几年为例,报上批‘向钱看’的时候,好象沾不得‘钱’字的边,连‘时间就是金钱’这  相似文献   

6.
浅谈广播剧     
(一) 广播剧是电台专门录制的供广播用的戏剧形式。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英国伦敦广播公司播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煤矿之中》到现在,广播剧刚刚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新型的、大有发展前景的戏剧艺术。广播剧属戏剧范畴。必须有“戏”,有动感,有立体感,有时间的推移,讲究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即:一切从“听”出发。广播剧可以称得上是纯粹的“听觉艺术”,或者说是“声音艺术”。它借助于无线电波的翅膀,通过语  相似文献   

7.
王荐缘 《大观周刊》2012,(51):45-45
在创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去深入文化,深入传统,深入生活,静下心来,听听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带有探索的精神去发现自己,挖掘自己,创造出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使之成为我们行走艺术道路上的记忆之树,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8.
王莹 《大观周刊》2011,(28):33-33,35
在水墨写意人物创作中“笔墨当随形象”,如果总是以不便应万变的笔墨形式去对待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就会形成一种造型概念,养成不求甚解、肤浅表面的造型毛病。没有刻画人物个性的能力,是人物画家自命的弱点。我们今天是在继承传统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基础上,同时吸取外来艺术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是我们在水墨写意人物创作中要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人的冬韵     
冬天携着寒风冷雨翩然而至,到处一片山寒水瘦、天地苍茫的景象。此时。淅沥的冬雨就在窗外飘洒,我坐在温暖的室内,一边临窗听雨,一边捧书闲读,透过散发着淡淡油墨香味的纸页,去品味文字里别样的冬天之韵。茅盾的冬天是生动有趣的。在他的散文《冬天》中,他回忆了自己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在野外“放野火”的快乐往事。他说:“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  相似文献   

10.
张晟 《新闻前哨》2008,(5):71-72
我们经常这样骄傲地介绍自己:“我是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相较于其他媒体的记者,我们有着特有的两个字——电视。 不可否认,电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构图、光影,还是声响、灯光,它都充满着艺术的深奥与魅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事着这一职业,使我们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艺术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研究、探索晚报报道的“软”,属于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的范畴。 “软”,不是指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倾向。它仅仅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宣传的艺术。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拥护什么,旗帜鲜明,从来不吞吞吐吐,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  相似文献   

12.
彭立  陈佑松 《新闻界》2004,(2):22-23
1999年秋,我们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招收了五个年级的学生。在我们的教学结构中,广电新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研究,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我们认为,把树立学生的新闻意识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结合起来,应该成为广播电视新闻教学深入探讨的课题。广电新闻尤其是电视新闻的教学,既具有一般新闻学教学的共性,又带有不同于此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在我们看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与“艺术感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一心记住六亿人口,两眼看清九个指头。”这是陈叔通先生在1960年元旦写下的一副对联。这寥寥16字,不但有极强的思想内涵,而且对仗工整,艺术上也属上乘。我现在试着把它改换一个字,成为“一心记住十亿人口,两眼看清九个指头”。今天,新闻工作者把这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恐怕是非常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中会画画的人才不少,但在油画创作上有较高造诣者似不多见。现任新民晚报副刊部副主任的黄伟明近日在上海新天地举办的主题为“呼唤生灵情结自然”的油画艺术个展,便展示了一个记者画家的风采。这个画展的关键词是“生灵”与“自然”,着力表现了黄伟明理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10年来多次在海外的游历,使他记忆里的面画一次次回放,慢慢渗入了自己的思想,构成了艺术的形象。于是,当我们面对他的画作,看到的是他对自然和谐的想象和憧憬。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说过“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他的九字金言强调了艺术的个性“我”是艺术的主心骨 作为介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一漫画,更要突出一个“我”字“漫画要有我”,窃以为须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要有自己的思想。丰子恺先生说过:“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这个“意义”就是要具有一种思想:漫画家华君武更是直言不讳:“漫画的思想性就是一种政治倾向,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华老还指出:“齐白石的作品,大家为什么喜欢?因为他有思想。”德国的威廉 布什所以能成为漫画大家,他就是一个“善于捕捉瞬间表情,展示性  相似文献   

16.
杨箫 《大观周刊》2012,(33):309-309
“说”新闻是如今信息时代媒体相互竞争推陈出新的产物,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为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需要主持人通过自己对新闻的感悟,结合独特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说”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谈话类的主持人来说,它更加要求主持人掌握灵活的话‘言表达技巧,将新闻生动化。  相似文献   

17.
《视觉思维》是当今世界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一部著作,与他那部蜚声文坛的《艺术与视知觉》相比,这部书更臻完善和成熟,理论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读过此书后长久的激动,使我无法稍减尽快将书译出以与读者共赏的心情。本书把哲学、艺术和最新思维科学融为一体,探讨了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思维特征,揭示了“意象”在一般思维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它对“抽象”与“抽象艺术”的解释尤为详细和独特,不仅给人以智慧上的启迪,而且对我们理解现代艺术,会有很大的帮助。作者指出,他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更深刻的动机。他认为:“在那些致力于培养自己感性能力的人中——尤其是艺术家中——有不少人对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视上最早出现的庭审节目,当属1978年中央电视台对审判“四人帮”的实况转播,它创下了当时收视率的顶点。虽然时隔对年,但至今仍有相当多的观众对当时的庭审场面记忆犹新。应该说,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是“审判四人帮”这件事本身,谈到艺术表现形式,恐怕当时观众的最大要求便是“真实再现”,“越清楚越好”。应该说,长期以来,电视观众对庭审节目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要求始终不高。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比,他们对庭审节目在艺术表现方面存在的粗糙和欠缺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宽容。然而,我们应看到,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电…  相似文献   

19.
建筑祭者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为这事是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孙国庆:我们在80年代末的时候,当时的演出机构用的名称是30年代走江湖留下来的“走穴”的名词,最后读白了就是“走学”,边走边学。这是江湖老艺人留下来的词,现在21世纪,网络化了,可当时艺术形式特别逗,大家对音乐接受的话,不希望特别正规,比如说美声开演唱会,相声搞专场相声晚会,时装模特单走一个“秀”,没人看这个,就组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