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一种公之于众的下行公文,宋代榜文文书副本的复制载体有纸张、木板、粉壁、碑石之别,与之相应的复制方式则有手工书写、雕版印刷、勒石刻碑的不同。榜文文书副本的复制载体和复制方式的统一与其传播效果有密切关系:书写的榜文优长在于大字醒目,简便易行;雕版印刷的榜文复制速度快、数量多,便于在流动人群中广泛传播;勒石刻碑的榜文威严庄重且留存时间相对久远。文书副本载体与复制方式各异的榜文成为宋代官方施政信息布达民间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助推中央和地方行政事务的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公务文书,简称公文,是国家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手段和凭据。公文处理是各级国家机关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和行政处理方式。公文处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行政工作效率和质量,体现着国家各部门的形象,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概莫能外。公文最重要的效用保障,就是完备而严密的文书制度。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十分注重文书制度建设:早在商周时期,就产生了文书签名制度及副本制度;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四海之内“车同轨,书同文”,规定了各种专用文书名称;汉在承继秦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档案文书副本是我国古代文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文章针对档案文书副本的内涵及演变进行逐一解剖,探讨其特点、功能、作用,以期促进现行公文和档案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档案文书副本是我国古代文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文章针对档案文书副本的内涵及演变进行逐一解剖,探讨其特点、功能、作用,以期促进现行公文和档案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档案文书副本制度是我国古代文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以此,对档案文书副本的内涵及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功能、作用,以期对于现行公文和档案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中国写作学会司法、行政文书研究会和内蒙古司法厅联合创办的《司法文书与公文写作》杂志,是研究司法文书制作和公文写作的刊物。其办刊目的在于普及司法文书和公文写作知识,提高政法工作者、文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写作水平。该刊设有十几个专栏,着重介绍司法文书和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刊登古今各种文书的范例,如辩护词、代理词、诉状等,用作示范。还设有文书评改栏目,并结合实际介绍有关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该刊的辩论与演说拦,主要研究法庭上口头表达及论辩的语言艺术和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档案文书副本制度档案文书副本是指同一档案文件的抄本或复制本,是相对档案文书正本而言的。制作与保存档案文书副本,是我国古代文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8.
公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公务文书,因为它是有关国家管理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所以简称公文。公文包括主体性公文与辅助性公文。主体性公文,是由高层次机关或其领导人向下级行用的文书,它是行政机关在进行本质管理活动中要普遍、经常、大量使用的通用公文,是公文的基本形式、主体成分。辅助性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进行与本职任务相关的社会活动而借助相应的其它书面形式,是主体性公文的一种辅助与补充。在主体性公文中,有指挥类公文,如命令、指令、指示、布告、决定、决议、计划等;有报请类公文,如报告、请示等;有批转类公文,如批复、批转、转发等…  相似文献   

9.
<正>文书档案作为行政公文起草、制定印发到移交存储过程的最终端,是机关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其主要载体是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公文。公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书档案的质量,它能显现出公文管理流程是否合理规范,制发质量是否高效,格式规范是否统一,很大程度反应了该部门行政事务管理效能,是整个部门形象和门面的直观体现。因此,提升文书档案的质量,要在档案形成的上游保证公文制发质量,通过对公文流转进行全过程控制,提升公文处理流转质效,逐渐形成适应行政机关实际工作需要的公文处理体系,从根本上有效提升整体文书档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明代贴黄制度是一种文书摘要制度,源起于唐朝的事由,经宋代引黄制度得以发展.而作为明代公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贴黄制度的实行与明代公文息息相关,不仅影响了其发展趋势,还反映出公文发展的规律性,为研究明代公文概况提供了全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钟文荣 《档案学研究》2020,34(2):138-142
宋代为了有效防治文书档案违法,对此类违法行为既进行严厉的刑事处罚,又广泛地进行行政处罚。从宋代史料来看,文书档案违法的行政处罚主要有除名、勒停、降名次、展磨勘、罚俸罚直等。此类处罚多围绕着官员的官、职、差遣展开,体现了以官职惩处为主,以经济责罚为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杨光 《档案学研究》2021,35(6):143-148
诏敕文书专藏之室是我国古代官方和民间档案保管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E考据”的方法,在搜剔爬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以敕体的源流演变为主线,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考证了以“敕书”名室者在古代的存续脉络。敕书之室滥觞于唐代,是散见于内地县治和边疆寺宇的个别现象。至北宋时,宋初的建法立制改革推动了编敕制度的兴起,敕书库和敕书楼相继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地方官署档案保管场所,为地方性的专门编敕服务。南宋时,官府内部的机构改革使得敕书楼逐渐被架阁库所取代,敕书楼由官方转向民间。至明清时,敕体不再是法规形式,敕书之室的建筑主体由北宋单一的地方政府演化为官方和民间并存并逐渐以民间为主的结构。由于明代饥岁灾荒频繁而实行劝分政策和旌表制度,导致因赐敕旌义而特建楼、阁专藏的现象尤为频繁。  相似文献   

13.
檄文最早源自战国,发展到汉代已成为一种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文书,并因此奠定了后来军事信息传播的体式基础。  相似文献   

14.
“案牍”是由“案”和“牍”两个单音词素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该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其原始含义包括泛指的官府文书、特指的司法刑狱专门档案以及用来指代公务活动。此后,逐步延伸出名册、官名等含义。使用次数在宋代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之后小幅回落,到了清朝出现了最高峰。民国以后,随着“档案”与“文件”二词的产生与发展,“案牍”一词逐步消亡。  相似文献   

15.
明代《孔府档案》在形成、流转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书形态,这些文书形态可作为考察明代孔府日常文书制作、行政事务处理实态的切入点。明代《孔府档案》中的文书形态有草稿、定稿、正本、存本、副本及抄件,不同文书形态的形制、内容、施用对象有一定差别,其认定要件也各不相同。厘清档案中的文书形态,既能方便对其进行整理,亦能有利于判定其史料价值及各方面的利用。此认定方法具有共通性,同时适用于对其他档案的文书形态认定。  相似文献   

16.
宋代邸报的新闻活动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它构成了官方体制运作的一个链环,在一定程度上亦成为士大夫之间交流的平台。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干预和影响,邸报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相当有限的。本文在宋代邸报的新闻活动基础上,考察与分析宋代邸报的政治信息传递与以士大夫为读者群体的关系,提出邸报始终代表朝廷的政治传播方向,最终目的是稀释不利朝廷的信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榜是宋代重要的官方信息传播媒介。宋代榜的传播空间分布非常广泛,包括朝堂、衙署、边塞、寨门、市曹、书院学校、交通要道、酒店等地,内容涉及法令实施、税收、军事、贸易等宋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布各处、内容各异的榜促进了宋朝社会官方政令的畅通及与民间信息交流的活跃。榜具有新闻性、劝谕性、指导性、空间性等传播特征,具有沟通朝野信息、控制引导社会舆论、宣示封建权力等传播功能。较之仅在官员中传播的邸报,榜是宋代传播范围更广、信息辐射力更强的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8.
于朕朕 《兰台世界》2020,(4):129-133
汉初,高祖先后封英布、刘长为淮南王,国除后为九江郡。曹魏时又有淮南王之封,西晋时为淮南郡。东晋南朝由于侨置郡县,淮南郡出现名实不符的现象。十六国北朝也有淮南郡的设置,且名实相符。隋唐及以后,淮南郡改为寿州。唐时淮南道为十道之一,唐末演变成淮南节度使。宋时,淮南或为一路或为淮南东西两路。此后元明清至民国,“淮南”二字不再作为正式政区名称。从“淮南”政区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二级制与三级制的循环、分封到郡县的逐渐确立、同级政区幅员总是由大到小、政区设置多受前朝影响等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郭浪 《兰台世界》2020,(2):143-147
官员退休通称致仕等,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议题。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调整,宋朝致仕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有宋一代,虽则出现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一批知止而退的致仕官员,但年及而愿退者依然较少,官员恋栈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导致官员恋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层面而言,部分及年应退官员,或基于生计考虑,或缘于贪恋权财,而故作不知退。就客观层面而言,宋朝致仕标准"朝令夕改",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特点,既褒奖提前退休,又额外奖励按时致仕,亦或惩处或者认可到时不退者,使得官员面对如此繁杂的情况,属实不知该退还是不该退,有些无所适从。最终他们在善变的致仕制度中徘徊前进,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20.
在正史史志目录中,汉宋之间类书所属归类不同。实际上,这种不同正暗示着近八百年历史中类书发生嬗变的信息,即类书在编撰上由唐代之前的"抄录事类"到之后的"事文兼用"的嬗变,类书在阅读上由唐代之前的"览"到之后的"记"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