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说,以《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卡兹、《创新与普及》罗杰斯和《大众传播效果》克拉伯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者,批评“靶子论”(或称“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夸大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2.
每一条电视新闻都是通过屏幕传播给观众的,它的传播效果亦即每条新闻和整个新闻节目所体现的电视特色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如何,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影响着记者通过新闻事件所表达的意图的实现.传报效果问题始终是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指出:“大众传播研究的最初动机是由社会对报刊政治影响的关切,后来又由对电影和广播等媒介的后果的关心所激发起来的.总的说来,传播研究的最初动机是要检验并提高教育、宣传、电信、广告、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电视是…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广播电视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在通俗化、口语化的基础上做到上口顺耳、明晰动听,使人们明白易懂。大家都谈通俗易懂,到底怎样才算是通俗易幢呢?好多人是凭印象,凭语感,讲起来也是含含糊糊的,没有统一而可靠的标准。在《视听界》这个笔谈专栏里,我来介绍检验广播电视语言易懂性的三个公式,也许可以使通俗易懂的特点变得具体实在一些,从而也可以把握得住。美国的赛弗林、坦卡德说:“大众传播,顾名思义,要传播到尽可能多的受传者,所以必须写得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沃纳·赛弗林和小詹姆斯·坦卡特在综合考察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议事日程设置理论等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后提出了"适度效果论"(Moderate Effects Theory):即认为"魔弹论"夸大了大众传播媒体的威力,"有限效果论"又贬低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其实际效果应当居于这两种理论之间。"适度效果论"主张在考察大众传播效果时,既要着眼于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祝建华 :本文描述的“传播机体”理论是“媒体依赖”理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用于分析媒体、个人、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互动关系。陈力丹 :鲍尔 -洛基奇是前任《传播学研究》的两主编之一 ,她与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诸论》1 5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 ,因而被我国传播学界知悉。她在理论传播学方面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将她早年论证的“媒介依赖论” ,以美国洛杉矶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生态作为研究对象 ,发展到了现在的“传播机体论”。本期发表的是她发言的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6.
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芹 《当代传播》2002,(5):11-13
作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适度效果论的代表,议程设置理论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至今,在传播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使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为传播实践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传媒的舆论导向提供了启发和指导,在人们乐观地看到它强大功用的同时,它的限制因素也逐步显现出来,本从传和受众两方面入手,探讨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以期对议程设置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播学界对英国出身、荷兰成就的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知道了,因为那时翻译出版了他的那本薄薄的《大众传播模式论》.《受众分析》是他众多专著中的一本,全面总结和探讨了受众的问题.他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批判学派与经济学派等多种维度纳入研究视野.对核心概念“受众”的涵义及其演进,进行了界说和梳理.在2009年10月莫斯科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增长和传播手段的丰富,虽然理论上为传播的多样化开辟了道路,然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里,多数受众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少数几个频道上.“受众,无论怎样概念化,都难以管理、控制和适应一切情况,人们很难做出明智而一致的选择.”一句话,在这个领域,问题永远比答案更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  相似文献   

8.
许志 《青年记者》2008,(8):49-50
黄旦先生考察和梳理了从芝加哥学派、李普曼到大众传播——美国传播研究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条逻辑发展线索。其中分歧的缘起便是罗杰斯在《传播技术:社会中的新媒介》一书中所勾勒的那幅“关于美国传播科学历史的发展图”。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闻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批评式研究、传播学派的研究。本文所比较的两本书《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以下简称《美国新闻史》)和《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以下简称《探索新闻》)分别运用了解释性研究和传播学派的研究。本文选择两本书关于公共关系兴起阶段的研  相似文献   

10.
“受众中心”论的演进
  时下,技术与观念的双重革新正解构与重塑着大众传媒,新闻传播载体与模式变化惊人,“自媒体生产和社交化传播改变着新闻的内涵和外延”。①大众传播活动中关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经历了从“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的演变;这主要是基于信息资源状况和传播效果的实际变化而形成的。受众从百发百中的“靶子”到变得“顽固”,最终由于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类似性被影响和改变。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将受众作为主体的研究层出不穷,“受众中心”论得到推崇,尤其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满足程度当做测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即使有“沉默的螺旋”存在,受众在舆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作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 ,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从最早的“子弹理论”到“有限效果论”(霍夫兰、库珀和贾戈达、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 ) ,伯格纳及其同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发展出的“教养理论”以及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传播的效果 ,这些理论在传播影响人们的方式、影响的程度及传播效果持续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大众传播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识 ,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最近倍受关注的“议程设置理论”(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 )更暗示…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有关传播内容如何影响受众,存有两种主要的理论,一为“模仿论”,一为“含义结构论”。最初由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等人在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模仿论”,主要从总的方面解释人们如何获得新的行为方式,试图解释人们怎样观察他人行动以及怎样采纳这样的行为模式来处理应付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含义结构论”则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描述现实世界时,赋予语词和其他符号一定的含义或暗示出一定的观念指向,从而影响受众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理解,进而影响受众的行为。“模仿论”注意模式的刺激与受众外部行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涂雨秋 《新闻窗》2010,(5):80-81
一、理论渊源 所谓“两级传播”,是传播学先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一大发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传播效果研究上.传播学界盛行“魔弹”理论,也称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对于受传者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传播理论及实务方向传播理论 :1 .分析妨害我国传播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5 0分 )2 .大众传播的全球化 (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 (localization)的趋势及其背景。 (5 0分 )传播实务 :1 请联系实际对下述观点进行评述 :“有效的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通的结合”(《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 (5 0分 )2 对新闻传播的娱乐化的思考。 (5 0分 )传播史 (加试 ) :1 论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特征及其颤进过程。 (5 0分 )2 论述 2 0世界最后 1 0年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业呈现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5 0分 )传…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14,(9):100-100
丹尼斯·麦奎尔,1935年出生,英国人,世界著名传播学者.“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刊》(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三位创始人之一.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历史学学位,后改学社会学,并于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利兹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任教.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先后出版了《传播学》(Communication,1975)、《媒介行为》(Media Performance,1992)、《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1997)、《媒介政策》(Media Policy,1998)、《大众传播理论》(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1983)、《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cQuail's Mass Cimmunication Theory,2005)、《迈向大众传播社会学》(Toward Sociology 0f Mass Communications,1971)、《大众传播研究模式论》(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82)等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沉默螺旋"理论,是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典型代表。以个人畏惧群体生活中的孤独感为研究基点,强调舆论的形成与人对周围"意见气候"的感知能力相关。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中,由于受众之间的交流少,并且在接受信息时呈一种线性的单向模式,人们会主观地认为传媒代表的就是多数意见。网络的出现,使得传播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地变革,同时也对该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新书快递     
《当代传播》2004,(5):28-28
林之达教授撰写的《传播心理学新探求》一书,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国家社会规划-基金资助的《传播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书中有“一个新理论”、“两个发现”、“四改造”。一个新理论是传播的二级效果论;两个发现:一是发现心理系统是人身上专司  相似文献   

18.
方文 《新闻实践》2005,(1):29-29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系主任吴飞新著《大众传播法论》,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传播法理论的拓新之作。该书观点新颖,很多地方具有开创性特点,不仅建构了大众传播法理论的一般  相似文献   

19.
王维  王锋 《新闻知识》2007,(5):38-40
议程设置又称议题设置,理论源于美国的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份实证研究报告《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该报告分析了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形后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介所强化报道的题材和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表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一、传播学的教育地位:“交叉”与“融合”的发展传播学的起源与兴起是在美国。早在20世纪初,传播教育就正式成为美国高校的正规院系,如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许多著名院校都有了新闻(大众传播)系。20世纪60、70年代,许多言语系更名为言语传播,新闻系则更名为大众传播,同时两个系合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