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散文可谓是源远流长.汗牛充栋,但在古代散文史上,并未出现过一部系统的散文理论专著,甚至像“诗话”、“词话”这样散点品评式的“文话”也无从寻觅。近几十年来,文学理论工作者似乎意识到有  相似文献   

2.
写文章十多年了,当初只是“自娱自乐”时,便有人奉劝;“要发表了才算数.”后来开始发表一点杂文、散文时,又有人提醒:“只有小说才是文学的正宗,不写小说就算不得什么的.”慢慢的写下来,各种体裁都有所尝试,当然也发表了一点点小说.这时有人指点:“搞写作,不出一两本书,光是小文章有啥用呢?”真的就弄出了一本杂文随笔集,可惜十年一瞬间,批评家们多半下海:“这年头了,写书能赚几个钞票?”  相似文献   

3.
张涛 《青年记者》2006,(17):34-34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齐鲁晚报荣膺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排行榜第三名。消息传来,作为伴随晚报走过十余年历程的“老兵”,兴奋自豪之情难抑,仔细想想,我们的报纸和我们的众位同事多年来丝毫不肯放松,一直辛苦努力,终于结此硕果。  相似文献   

4.
我得到一本装帧精美的《庞伟华散文》——沁着墨香,我一气读完。 直觉告诉我,这几十篇散文,虽说还没有达到珠圆玉润的精美,虽说还没有登上当代散文创作的颠峰,但正如林非先生所首肯的,“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如林非先生所预测的,“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因为,他一直在“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因为,他“充满浓烈和深沉的情感”;更因为,他有一颗献身散文的真诚的心! 这决非虚言。在《感悟芦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来,散文类图书在书肆上一直畅销不衰。受了读者的鼓舞,出版界也在努力地拓展着散文类图书的新天地。在这股波澜壮阔的散文大潮内,虽然泥沙俱下,但我们仍然得承认,中间产生了相当的具有阅读、收藏与学术价值的散文文库、丛书和单行本。 就我所见,“漫说文化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知识出版社)、“百家散文书系”(百花文艺出版社)、“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等,就编选得极有眼光和特色。“漫说文化丛书”出版得较早,虽然未以“散文”命名,却是地道的散文读物,丛书的选编,借用比较文学里的“主题学”概念,以散文的主题来分类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散文?这一话题,目前文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我只是根据我本人几十年来读散文、写散文、译散文、评散文、编散文获得的体会,说说自己的观点,说说我的散文观。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题材广阔,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以兼而有之。 散文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区分。我们现在研究的是狭义散文。“五四”以来,对这种狭义散文,有不同的称谓,如散文小品、美文、絮语散文、文学散文、纯文学散文、艺术散文等。因为这种文学小品充溢着作者的情感,故我常…  相似文献   

7.
浙江少儿出版社在优化选题和总体出书布局方面有如下特色: 1、把“好文章”做足。如“我们小时候”丛书,陆续几年出齐后,重新统一装帧设计,推出盒装本,形成了一种气候。2、做“延长文章”。如描写江南节气风俗的风情散文画册《冬至的梦》,出版后受到广泛注意。编辑部即着手组织其他4种不同角度的江南风情散文画册,配成装帧精良的套书,形成一种规模。  相似文献   

8.
婚姻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以宗法制度为基础.而宗法制度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而“家天下”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几千年来.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讨论应当深入,这是学界的普遍呼声,但如何深入呢?愿有志于此道者都来认真思索一下这个问题。本期我们向大家郑重介绍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一般特点》(上),这是作者以“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为总题而撰写的系列文章的首篇。对于此作现在就予以品评尚为时过早,但有两点值得在这里说一下:可以看出,作者的立论是构建于翔实的史料之上,且其内容没有空泛的“议”,而是扎实的“论”;文章展示了一个新颖而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及其相关种种),这表明作者已在向学科研究的纵深挺进。  相似文献   

10.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先秦诸子文献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散文高潮的到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章通过对诸子散文特点的介绍,分析了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们把“识”作为出版家的重要的、必备的素质提出来,一方面有历史和现实的出版实践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史理论的启示。因此,这里有必要先来看看古代理论家对“识”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史理论特别强调一个字——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有三长,即:才、学、识。明清的学人更是把“识”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说:“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猿薄者,即文艺并失矣。虽然,器  相似文献   

12.
蒋永福 《图书馆论坛》2020,(2):26-35,44
中国古代无“图书馆”“图书馆学”之名,但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之实。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是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地域、时域中独立生发出来的,几乎未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显著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文章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特征概括为三方面:发展历史上的悠久性和自发性;思维方式上的本体性和价值性;论理方式上的非论证性和非学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今文渊源》是一本有趣的、可轻松阅读的“散文史论”.作者潜心十年,对中国白话散文自五四至今的发展作了一次梳理,以“闲话”笔调娓娓道来. “上编”从“谈话风”入手,围绕胡适、鲁迅、周作人三大重镇的不同特色,逻辑清晰地阐明了白话散文绵延有序的思潮源流.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天津某预备役师宣传干事王立华执着地耕耘在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份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回望走过的岁月,她说:再给我这样的10年青春,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样的岗位。“那一年,新闻作品终于超过了散文”读大学的时候,王立华平均每个星期要看两本文学书,而自己写的“小豆腐块”也经常在媒体上发表,其中几篇更是被教授看中,拿来当范文讲。可是谁也没想到,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散文却成了她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毕业刚分到部队那会儿,团里的政治处主任就给她下达了任务:“小王啊,你是我们这儿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新闻干…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16.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于天池主编的《明清小说十部系列》为从事古代小说研究和教学的人员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资料,也活跃了图书市场,应该说,编者和出版者的初衷是良好的,其社会效果也有目共睹。 但是,1993年第四期《中国图书评论》发表署名迟速的文章,声言《明清小说十部系列》“名不符实”,所谓“珍稀”实是为“给出版社赚钱”而“精心设计的骗局”。此文发表后,1993年11月《光明日报·文摘报》在摘录此文时,迳直冠以“巧设骗局的珍稀小说”之题并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复兴散文”有那么几年,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散文好像突然绝迹了。翻开文学期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诗歌,再不然就是电影剧本;在报纸上发表的,样式更少,大抵都是记叙真人真事的通讯。只有在个别的报纸(例如“天津日报”),个别的副刊上,才偶尔能读到一两篇散文。读者们不满意这种状况。他们经常写信给报纸和杂志编辑部,提出这样那样的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发表一些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散文呢?”“为什么过去那些擅长写散文的作家们,如今都搁笔了呢?”在那些信里,好心的读者们历历地数着一些过去传诵一时,至今不忘的好文章,点着许多作家的名字,目的只是一个:希望再读到好的散文。作家们怎么样呢?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有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不那  相似文献   

18.
散文与新闻是分属于文学和新闻两个不同领域的体裁,然而,这两种体裁又是可以相互渗透的。散文式新闻就是散文与新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新闻文体。 在文体分类史上,散文的定义和范围曾经有过一个演变过程。在我国,古代散文是对韵文、骈文而言,除了诗、词、歌、赋等有韵的作品外,其它不受格律约束的文章,便总称散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散文便成了一个独立的文体。散  相似文献   

19.
由央视策划的“你幸福吗”被网友称为2012年最雷人的提问。扬子晚报的评论员说,“你幸福吗?”是一个简单而仓促的提问,央视台主持柴静则认为,“你幸福吗?”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是一个简单而粗暴的提问。你幸福吗?仅是四个字的一个提问,为何触痛了那么多人的神经,又招至那么多人的反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一线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我觉得至少有几点值得反思:反思之一:主题先行导致的角度变异央视的大型现场采访报道“你幸福吗”原本的出处是《“喜迎十八大”走基层·百姓心声》中的一个策划。明眼人很熟知,这是策划者试图通过一个大型立体访谈报道,让当下的中国人说出策划者试图展现的各种精彩和满意的回答,来表达十年巨变后中国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考试科目:语文与写作一、简答题(15%): 1.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经过那几个主要时期?其主要代表作家是谁? 2.中国现代文坛有那些著名杂文作家?各有何代表作品? 3.林纾说:“……文气之势,趋至结穴,往往弊懈。”你如何理解?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修辞上的成功处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