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2.
塑造什么,怎么塑造,如何传播,是经济发展之后的中国媒体需要考虑的。在公众视野里,英国总是与两个名词密切相连"BBC"与"英伦风格"。如同人们谈及法国时会说"法式浪漫",谈及德国时会说"日耳曼人的严谨"。这些标签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向全世界输出国家形象的主题词,并且借助媒体将之建得更完整、更易于传播。在建构国家形象过程中,媒体是最为重要的力量。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频道众多,节目产出  相似文献   

3.
王玉梅 《新闻世界》2012,(11):148-149
在社会转型时期,突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而突发事件的报道离不开新闻媒体。国外民众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因此,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和传播对建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家形象与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谈谈媒体应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纷繁复杂,对国际财经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涉及到的国家形象问题不可忽视.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媒体来说,在国际财经报道中国家形象传播的策略也成为新的课题.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财经新闻的报道时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努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0):16-20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与国外学术界对于国家领导人形象传播研究的成果,研究发现国内对领导人形象的主流研究是经由媒介文本的内容分析对领导人形象进行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国内外媒体对国家领导人形象报道特征和新闻框架,对国家领导人有倾向性的的个性形象建构。比较而言,而国外相关文献结合多学科理论基础,注重政治领导人形象测量的指标体系建构、传播效果和对公众认知的影响机制研究,而目前国内领导人形象传播研究存在研究视角单一和研究方法滞后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工具与载体。"①媒体传递的信息不仅影响着一国民众对于本国形象的感性认知,还能影响到国外媒体和公众对该国形象的整体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急时刻,国家主流媒体的传播表现更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软实力博弈、话语权争夺的重要筹码。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的现状与挑战为现实依据,在"两个舆论场"的视域下对比传统媒体舆论场、新兴媒体舆论场的话语建构特性,通过融合互补机制的建立,弥合传播盲区,优化国家形象话语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奥运媒介传播中,我国区域媒体的参与与报道,成为奥运会的一道靓丽风景。本文以安徽地区形象在奥运中的建构与生成为关键点,梳理了其形象建构背后的奥运人、奥运元素和媒体的二次建构。这些内容共同完成了安徽区域形象生成的图谱构建。本文还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在伦敦奥运会中的报道策略,试图探讨区域媒体如何突破时空局限、突破有限资源来完成区域形象建构的,并为其它区域媒体未来针对奥运类型赛事报道中的区域形象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红 《今传媒》2023,(4):117-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把国际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重要位置。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本文以历届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为例,对国家形象建构路径、建构困境和建构策略三方面进行探析。国家形象建构路径:主流媒体引领,而后新媒体渐进融入;突出情感叙事;用户呈现集群化特点。国家形象建构困境:主流媒体报道刻板严肃,偏离受众期待;传播语境上存在隔阂;赛事舆论缺乏引领。对此提出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主流媒体改变自己过于严肃的形象,跳出“官腔”桎梏;打破国际传播隔阂;净化舆论空间,做好舆论引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是集中观察国外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报道的一个好时机,中国政府也以此为契机采取措施树立正面国家形象。本文对德国大众化报纸《图片报》奥运前后的中国报道作了主题词统计和分析,总结了德国媒体报道特色,认为中国政府和媒体应根据奥运会前后国外媒体的报道来整合国家形象传播,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黎皛 《今传媒》2012,(3):26-28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电视蓬勃发展的中国,任何形象的建构离不开媒介传播。而在关于"艾滋病"的宣传报道中,大众媒体运用日常的传播将现实的事物转换成媒介形象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媒体暴力是应当关注与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罗奕  梁煖 《传媒》2016,(24):57-59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在建构认同方面的功能无比强大,现代人依赖媒介取得认同,媒体形式或媒体内容所产生的媒体力量制造了人们的社会认同——这是媒体最具威力的重要效果.笔者以泰国华文媒体作为切入点,选取泰国两家华文报纸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推送,对其新闻来源、报道角度、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在当地建构"中国形象"认同的做法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罗奕 《传媒》2019,(14):79-82
国家形象是人们(形象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个国家(形象客体)由其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需要从主客体关系来讨论。本文通过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六国大众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舆情监测,了解这六国媒体作为“他者”是如何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建构的。本文认为,这些报道虽然存在偏差,不能“面面俱到”,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利用媒介仪式来建构和传播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媒体的创新之举。本文以典型人物形象系统中的平民楷模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央视"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为研究个案,在媒介仪式观的视域下解读平民楷模形象的仪式建构与传播过程,探析其建构与传播的仪式陷阱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标签化现象是言语传播中媒体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建构,媒体用特定的符号给描述的对象贴上标签,用个体特征来代表整个群体特征,这种狭隘化、片面性的报道模式,阻碍了真相的全面、客观呈现,扩大了受众的认知和理解偏差.目前,地域标签化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负面报道中更明显,地域标签化是对地域形象的“污名化”,不利于地域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找准媒体定位,有效报道国内外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中国媒体的传播能力。本文以《中国日报》为研究对象,从话语体系、新闻题材、传播主体三个方面,重点探讨我国英文媒体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国家形象宣传片运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逻辑起点,基于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国家形象宣传片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分析这一传播手段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20.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