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您所在的报纸国际版编辑有多少人,是否有自己的驻外记者?分管多少版面?与国内记者、编辑相比比例是多少? 2、作为国际版编辑,您是否有驻外工作的经验?如果有,是否对您的编辑工作有帮助? 3、您平均每周的发稿量是多少?请举例说明所发排稿件的时效性和版面的安排。 4、作为国际版编辑,您如何与驻外记者或特约记者、撰稿人取得联系并预约稿件?您从哪几个方面将国际报道与国内新闻报道建立有机联系? 5、在运用好新华社通稿的同时,贵报怎样努力办出自己  相似文献   

2.
驻外记者是我们的同行中特殊的一群,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向国内外的八位驻外记者提出了这几个问题: 1、您是何时开始任驻外记者的?曾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工作过? 2、您用哪种语言进行采访?怎样获取信息与采访线索?在日常采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应付的? 3、您在工作中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同总部联系?平均每月发稿多少?采用的情况如何? 4、您参加过哪些国际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的采访报道?您是怎样从争取时效、提高质量等方面同外国记者竞争的?您认为有哪些优势和欠缺? 5、您驻外时曾采访过哪些国家元首、政坛风云人物或当地新闻界知名人士? 6、您与驻在国的同行、其他外国记者以及国内其他新闻单位派驻的记者是否经常联系与合作?同当地别国驻外记者相比,您认为各自的短长何在(请举例说明一下您所认识的外国记者在敬业精神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刊就当前新闻摄影的现状提出一些问题,请部分报社领导同志或摄影编辑同志回答,旨在交流情况,总结报纸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促进新闻摄影上新台阶。调查题目如下: 一、你报摄影记者有多少人?与文字记者的比例?文字兼摄影记者多少人?图片编辑几人?文字兼摄影编辑的多少人? 二、你报每天采用新闻照片多少张?版面位置是否突出?原因何在? 三、略谈你接触新闻摄影工作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4.
本刊就当前新闻摄影的现状提出一些问题,请部分报社领导同志或摄影编辑同志回答,旨在交流情况,总结报纸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促进新闻摄影上新台阶。调查题目如下; 一、你报摄影记者有多少人?与文字记者的比例?文字兼摄影记者多少人?图片编辑几人?文字兼摄影编辑的多少人? 二、你报每天采用新闻照片多少张?版面位置是否突出?原因何在? 三、略谈你接触新闻摄影工作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四、要有更多的好照片出现,最关键的要抓什么环节? 五、请对你所在报刊的新闻摄影工作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记者,而且需要有一流的编辑,包括一流的版面编辑。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不重视编辑工作,特别不重视版面编辑工作。有人甚至不把版面编辑作为编辑看待,说什么,“版面编辑,不就是用稿子把版面填满吗?”还有人说,“版面编辑的事,解放前则是拼版工人干的。”于是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版面编辑,不过是算算画画的“画版工”、“画版匠”。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嘴上说版面编辑工作重要,实际上却又常常露出轻视版面工作的“马  相似文献   

6.
您的姓名、单位、从事夜班工作年限。 1、夜班时您一般几点上班、下班,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夜班、白班多长时间轮换? 2、请详述夜班工作期间一次较难忘的经历。 3、您近来在研究或跟踪哪些社会热点问题?夜班编辑工作以外是否还采访、写稿? 4、是否还有时间读书?读哪些书? 5、长期上夜班您有什么感受?您是否热爱您的工作? 6、时于您的夜班编辑工作而言;哪种技能、修养最重要?如何提高?  相似文献   

7.
庄丽 《中国广播》2007,(2):38-40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驻外记者是国内媒体伸向境外的触角、他们的报道为国内公众了解、观察、分析、评论国际新闻事件提供了事实基础。调动驻外记者的力量组织报道,即与驻外记者约稿建国际新闻节目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约稿的成败、约稿的质量与驻外记者有关,也与编辑的约稿卷度、海通能力和策划水平很大关系。本文旨在从约稿态度,沟通和策划等环节谈谈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8.
您的姓名、单位、从事夜班工作年限。 1、夜班时您一般几点上班、下班,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夜班、白班多长时间轮换? 2、请详述夜班工作期间一次较难忘的经历。 3、您近来在研究或跟踪哪些社会热点问题?夜班编辑工作以外是否还采访、写稿? 4、是否还有时间读书?读哪些书? 5、您对长期上夜班有什么感受?您是否热爱您的工作? 6、对于您的夜班编辑工作而言;哪种技能、修养最重要?如何提高? 7、长期的夜班工作对您身体健康有哪些影响?您采取什么措施来弥补?  相似文献   

9.
1、您从哪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从事过哪几个领域的报道?平均一年有多少篇稿件见报? 2、平均一年有多少时间下基层采访?下基层时在交通、食宿、新闻传送等方面遇到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解决? 3、您在采写报道时查找参考资料是否方便?您周围有些什么样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其中的资料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否丰富、成系统? 4、您在采访中获取的材料事后怎么处理?是否整理建档以便更充分地利用?您对目前资料工作的改革有何建议? 5、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进修提高?您对此有何希望或看法? 6、您是否使用电脑写作?如有,您使用的电脑是否与资料库相连? 7、您及您的同事目前在工作、生活条件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11.
您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单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和新闻报道的领域。 1、您怎样看待女性从事新闻工作? 2、您对自己参加新闻工作以来的工作情况、业绩有何评价?您参加过哪些较大或较难忘的采访活动? 3、男性和女性在客观上存在着生理和社会心理的差异,您认为这种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您从事新闻工作? 4、您所在部门女记者、女编辑的比例是多少,您认为她们的工作比起周围的男同志来说业绩如何? 5.您是否认同“职业女性”这种说法,您希望社会从性别的角度还是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待您的创造?为  相似文献   

12.
河北日报1996年9月在报纸版面改版的同时,实行“编采分离”,即从报社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抽调七、八位业务功底较强的编辑组成“来稿编辑室”,专门编辑稿件。各专业部一律不再编外来稿(个别部有专版除外),编辑们同驻外记者站记者一样,统统按指标任务下去采访写稿。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编采分离”是办好报纸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驻站的一名老记者,我体会“编采分离”最大的好处是:编稿速度快、质量高、不压稿、不丢稿,有利于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办好报纸。 过去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搞“编采合一”弊病太多,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对编稿兴趣不大,不认真。为什么呢? 因为编辑工作默默无闻,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如当记者。既然  相似文献   

13.
作为纸质媒体的记者,他的劳动成果往往见诸于版面。那么,记者的作品如何在版面上更快更多地脱胎而出,并被处理得很突出很醒目?这里,固然与版面编辑的水平和工作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记者自身的素质和努力,以及由此而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是否是版面所需的“俏货”与“精品”。这样,研究和驾驭版面就不仅是编辑的事,也是记者提高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熟的记者都应该牢固树立强烈的版面意识,并把它从始至终地贯穿和应用于自己的每一次具体采写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一个电视台需要办多少节目,每天播出量多少小时?一个电视台需要多少编辑、记者,多少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多少前期拍摄设备,后期音频、视频、特技编辑设备?这些数据都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研究和认真掌握的。这些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有以下一些体会。一个电视台需要办多少节目跟电视台的级别性质、服务地域、观众要求、政府指令等等是分不开的,这些可称为外部情况。除此之外,电视台内部是否有这么多的记者、编辑,是否有所必须的摄录和编辑设备,是否有所必须的摄录、编辑场所,以及相应的经济实力,这些可称为内部条件。无论是外…  相似文献   

15.
让︽人民日报︾国际版成为一部世界编年史访︽人民日报︾国际部本刊特约记者宋鸿刚据说中国驻外官员早晨必做的一件事是看人民日报的国际版,从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国际问题的看法。非但中国驻外使官如此,外国政要和研究国际政治的人士也从人民日报国际版上获取...  相似文献   

16.
李芾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没有多少文章见诸报端,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名气。然而他却为人民日报排除了几万个,也许是几十万个人名、地名及语言、文字错误。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散落在报纸出版前那些紧张、无声的时刻,国际版那些清新、疏朗的版面,记录着他的辛勤劳动和焦思苦虑……他,整整上了35年夜班。 1991年8月6日,人民日报为这位老编辑举行隆重的表彰会,社长高狄、总编辑邵华泽、副总编辑张云  相似文献   

17.
望剑 《新闻采编》2000,(3):17-18
在报纸出版环节中,报纸校对需要忠实于原稿,同时也需要忠实于版面,存在着编辑后查错捕漏的过程。因此,校对工作者离不开编辑意识,否则对编辑错漏的校正将缺乏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编辑内容的贯穿性。在报纸校对的过程中,版面编辑看大样主要是把握好编辑方针和编排思想是否落实到版面上,对版面的差错进行内容上的把关。由于编辑工作和时间的限制,编辑看大样对编辑内容的把关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大样在修改过  相似文献   

18.
韩丽 《记者摇篮》2008,(7):53-54
笔者从编辑记者的组合意识、强化报纸特性的思想、让读者参与版面活动的观念这三个方面,谈一谈对版面观念的理解。 一、编辑记者的“组合意识” 如果把编辑记者的工作称为“个体劳动”,无论是对来稿或新闻素材的取舍,还是提笔撰稿,都是以编辑记者的个人判断为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19.
办报要发挥记者的主动性,理由很简单:没有记者的主动性,就会失去大量新闻,也不会有好新闻.可是对于需要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人们却往往不大想得到.编辑(这里指夜班编辑)是后道工序,坐在办公室里看稿子,制标题,划版样,给什么料烧什么菜,似乎天生就是被动的,需要什么主动性呢?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的编辑同样能够问心无愧地完成每天的例行公事.可是,这也就不大会有精采的标题和吸引人的版面,好料也可能烧出淡而无味的菜.有些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同志把编辑工作视为畏途,认为干这一行会压抑自己的创造性,这主要也是由于上述的误解.这样,他即使能够从少数好的标题和版面中体会到一些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也不大了解在大量的平淡无奇的标题和版面中倾注着编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屈指算来,从事版面编辑工作断断续续已近十载。自己“操刀”的版面亦有一大摞。春去秋来,编稿画版,虽平淡无奇,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时时感到有一种压力在肩上。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责任感”吧。每当看到纵横交错的线条变为图文并茂的版面时,心中的那份欣慰是局外人难以体会的。札记之一:责任如果说编辑工作是“为人作嫁”的话,那么版面编辑更是如此。当记者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