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出版网讯:美国纽约时间10月20日下午6时,由中国印刷博物馆主办、美国亚洲文化中心、中华文化基金会、上海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等协办的“中华印刷之光”专题展览,在纽约亚洲文化中心开幕。展览浓缩了中国印刷术起源、发明和发展的悠久历史,是我国首次在美国举办印刷史专题展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总体思考(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共分三部分,本期刊发第一部分,其余两部分将在下期发表。中国是世界上图书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要写一部《世界出版印刷史》,第一卷就应该是中国卷。因为中国的图书印刷化在世界印刷化史上占着举足轻重、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分量。无论是最早的雕版印刷,还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活字印刷以及套版印刷,都是首先在中国发明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美国学钱存训博士所说:“在世界明史中,中国字记录的多产、连续和普遍性最为突出。中国典籍数量的庞大、时间的久远、传播的广泛和记录的详细,在15世纪结束以前,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化中的作用》,载《献》1991第2期)特别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化交流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谢锐  夏京星 《今传媒》2010,(12):94-95
印刷术的发明,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使更多的图书得以刊行,从而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图书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最初的雕版印刷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佛教经典的制作和传播极大地推进了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发展和成熟,是印刷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人类文化交往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肖东发的新著《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 ,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中国图书印刷文化做了系统概括和总结 ,理清了中国印刷术发明的脉络 ,进一步论证了是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该书反映了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最新成就  相似文献   

5.
陈玉 《科技与出版》2021,(7):116-121
长城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标志符号之一,也是构成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最稳定的元素之一.优化长城文化出版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提升长城文化话语影响力.本文以长城文化的出版传播为观察对象,分析长城文化认知模糊问题,提出基于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出版传播路径,以期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度,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化总体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献信息传播领域对世界化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两大发明更是举世无比,在图书的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典藏等方面,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前列,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化遗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总结并加以继承的。但是缺憾也是客观存在,有的甚至与我们的发明与贡献同时并存。下面仅以活字印刷为例进行分析。印刷术在我国发明虽然很早,但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成为出版业的主流,印刷术的社会作用也不像欧洲那样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出版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推动文化入侨,探索为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服务的有效途径。一是增强海外同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通过出版传播推动文化入侨;三是在出版传播实践中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进一步丰富文化入侨的内容资源;四是在出版产业交往实践中密切与海外同胞的联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五是以中国致公出版社为平台,中国致公党在出版传播实践中推动文化入侨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的作用除了展示历史、传承文明,还能够为国民教育做出贡献,中国出版博物馆的建设顺应了我国的文化建设需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东方印迹——中韩日雕版印刷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立博物馆分论坛,探讨出版博物馆建设与国民教育。本文从博物馆的藏品和研究、建设、运营以及其他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入手,梳理了与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出版博物馆如何汲取众长、传播文化、教育民众提供思路,推动博物馆后续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珞珈 《出版科学》2009,17(6):1-1
出版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文明的发展同出版活动联系在一起。人类文明孕育了出版。出版记录、反映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进程,传播、积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繁荣。古苏美尔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建立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楔形文字和“新月沃土”的黏土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泥板书,促进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手抄乐谱、印刷乐谱直至数字出版时期的乐谱多元化呈现形式,乐谱传播走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印刷、出版为主要动力的科技的进步,始终是改变乐谱传播方式的关键要素所在.印刷术的发明使乐谱的传播摆脱了手抄时期书写不规范、无法批量生产制作的困境;而数字出版时代的乐谱传播则从真正意义上将乐谱从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传播的互动性与自由度.本文将针对手抄、印刷与数字出版三个不同时期的乐谱传播进行历史脉络梳理,解读在不同历史时期,乐谱呈现的方式及特征,同时阐释科技进步为乐谱传播所带来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唐时期,但其萌芽于何时,没有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书籍的要求越来越多,以人工抄写复制的成本越来越高,已不适应社会文化的需求,时代呼唤新的出版技术的产生。与此同时,技术的积累使雕版印刷出现成为可能。在南朝时期,雕版印刷萌芽。南齐时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的雏形;到梁朝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能出版一些技术要求比较低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一书试图从“大出版”的宏观层面上以“论”为主,建构起一种宏观总论式的研究模式。该书在充分借鉴和利用大量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做了总结性研究,并对诸如“雕版印刷术发明时间”等重要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展示出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及研究理路。  相似文献   

13.
刘冰 《出版史料》2006,(3):37-40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中华书局出版)中记述看守敦煌的王道士将敦煌的宝藏一捆捆地卖给他,这些卷子运到了英国伦敦,发现了最宝贵的那卷唐刻咸通本金刚经。唐刻咸通本金刚经在世界印刷史上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其价值就是印在卷末的“咸通九年”这几个字,给印刷发展史上画了一个圈点。研究印刷史的专家学者对印刷术发明的年代,意见纷纷,我也曾下过一段功夫寻找各方的资料,所得的结论是印刷术的发明不是某一年某一天的事,而是渐进的。古代交通靠马的四条腿、人的两条腿,就算有车轮也离不开原始的动力,社会文化应用技术的传播也是靠这种交通工…  相似文献   

14.
张昭 《出版广角》2021,(10):17-20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期,我们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各出版社牢牢树立起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工作理念,从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着力挖掘选题,出版了众多优质的主题出版读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5.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考证和捍卫中国印刷术发明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五代时期,后唐宰相冯道在中原地区第一次利用雕版印刷术刻印儒学《九经》,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利用雕版印刷术大规模出版印刷儒学经典著作的新纪元,对我国经典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沿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线索,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阐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产生的前提与条件,以及雕版印刷的最初形式——佛像雕印,雕版印刷的成长阶段——密宗咒语,指出图文并茂的佛经是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之作,中国佛教徒是雕版印刷术发明者,从而正本清源,理清了印刷术产生发展的源与流。全文共五部分,本期发表前两部分,后三部分将在下期发表。  相似文献   

18.
王平阳 《今传媒》2023,(4):104-106
影视作品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球化发展为中国影视作品“出海”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不同于跨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提倡各文化主体平等交流互鉴,强调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从转文化传播角度解析中国影视作品的“出海”方案,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视角,从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作品“出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五代时期,后唐宰相冯道在中原地区第一次利用雕版印刷术刻印儒学《九经》,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利用雕版印刷术大规模出版印刷儒学经典著作的新纪元,对我国经典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核心术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成为崭新的时代课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推动中国核心术语的创新阐释、多语种翻译、融合出版与国际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核心术语的传承发展践行“让文字活起来”的目标,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打造精准化、品牌化、本土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以学术出版促进中外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