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和"两个加快"充分体现了改革、发展、转型的有  相似文献   

2.
传统纸媒一直在"报纸唱衰论"的压力下寻找自己的出路,但是大多数报纸似乎在用尽浑身解数后依旧难有所获。传统纸媒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缓解自己的亏损之困呢?《华盛顿邮报》似乎给出了答案——以传统资源为独家优势,立足新技术。本文讨论了传统纸媒的困惑、成功的案例以及可能的发展之路,希望能给相关媒体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2016年互联网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似乎迎来春天,诸多强IP带动的垂直新媒体社群模式兴起,不少"意见领袖"以知识产出的方式,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在此背景下,传统电视财经媒体的转型方向似乎有了另外一种可能,发展"新媒体财经社群"体系和"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为传统电视财经媒体转型、摆脱"唯广告论"魔咒提供了机会,互联网下半场的机遇或许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4.
在光芒如太阳的文艺复兴面前,其他时代似乎都以微弱的亮度沦为了"黑子",在此之前出现的"黑暗时代"中世纪更是落后、愚昧、停滞的代名词,多年来顶着这三座大山抬不起头来。对此,荷兰历史学家赫伊津哈却有不同想法,他说中世纪并没有那么黑暗,文艺复兴也没有那么光明,两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采取纸质与电子两种载体形式并行的"双轨制"和"双套制"文档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正逐步转向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主的"单轨化",本文以澳大利亚政府数字转型政策为参照,从这一政策的支撑、核心、地位、实施主体和影响五个方面进行整理、介绍,并以此为启示,对我国文件档案"双轨制"管理模式转型的目标设定、转型模式、保障体系、实施主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越来越让传统媒体感到危及生存的巨大压力,其中也包括传统电视业。电视有没有可能向新媒体转型?或融入新媒体?似乎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新生态、新业态。所谓"新生态",指电视回到本原,即"视听之娱",那么不管你批不批准设立电视台、准不准许新开电视频道,只要满足受众"视听之娱"的,那就是电视了。这自然包括所谓网络电视、视频网站、手机电视、移动终端……而传统电视的任务,就是要在不断革新的数码制作、储存、传输和显示技术的推动下,努力向新媒体靠近,时时融合,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7.
关键 《声屏世界》2012,(10):79-80
自从2005年报业"寒冬论"、"拐点论"出世之后,中国报业广告一直在"狼来啦、狼来啦"的氛围中跌撞而行。当时间转至2012年,在传统媒体广告整体欠佳的行业大势中,报纸广告更是以同比降幅达到7.3%的态势,向行业宣示:也许这次,狼真的是来了!趋势似乎是清晰可鉴,危机似乎也是更加地近在眼前,那么,报业广告的未来在哪里?从危机中寻找转机、战机的策略在哪  相似文献   

8.
十年前,我曾经参与过一个活动,当时,它被命名为"中日知识共同体"。这个名字,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它冠以"中日"字样,而这通常暗示着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至少,让人联想到以国家为框架的模式,那么,我们这些普通的知识分子,似乎就有了些代表国家的意思,这很难让人接受。第二,"共同体"其实是个很老旧的词汇,各种"后学"流行到今天,还使用这种含有封闭和排他性的血缘性词汇,确实不太容易排除掉政治不正  相似文献   

9.
两次"茶水发炎"事件相隔5年,但却在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具体手段方面惊人地相似。表面上看,两次事件的讨论焦点似乎集中在对"隐性采访"正当性的争论上,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真正引起关注的其实是"以茶当尿"这一细节设计而非隐性采访方式本身。"以茶当尿"的手法,暴露了记者的"外行",夸大了隐性采访方式在程序上的非正义特征。表面上看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实际上还反映出医疗报道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展示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受众接收信息途径的扩展、获得信息数量的剧增和获取信息速度的加快,对作为信息"把关人"和"引导者"的新闻编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理论上讲,受众接收信息是有主动选择自由的,但面对媒体上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选择变成了超选择的选择,自由也变成了太自由的不自由,信息进入了一种过剩、过滥的失控状态.因而,"把关人"和"引导者"在信息选择、编发及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新闻编辑意识要适应媒体转型时期的变化,相应地"转型".  相似文献   

11.
书评难得     
陈四益 《图书馆》1998,(3):76-77
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不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编副刊的经验,确实难得.我曾经策划过三次较大规模组织书评的活动,一次算半成功,两次是完全地失败了.  相似文献   

12.
出版,要定位     
从学校其他部门调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中,岁岁年年,挂在口头、记在心里最频繁的字眼就是"出版"二字;年年岁岁,从作者到读者,再从读者到作者,想得最多的就是让这两个"上帝"满意和开心。这一切,年年如此。然而,2014年这一年,似乎有些出版的经历和体会值得我去慢慢回味和记录,也许,于今后的出版工作会有一个全新的感悟和鞭策。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电视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然而,商业化的大潮中,审丑的电视正冲击着我们的视线,审丑似乎将成为电视节目"创新"和"发展"的方向。面对当前电视发展的现状,本文从美学、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角度,提出"审丑的电视"与"电视的审丑"这两个命题。一方面,我们认为,作为审美范畴的审丑应用于电视是有必要的,这就是电视的审丑;另一方面,以大面积展示原生态的丑或把丑作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我们称之为审丑的电视。  相似文献   

14.
本刊去年第九期发表《“黄”祸》一文后,收到一些文章,提出不同见解。现发表两篇,供探讨。查禁淫秽书刊象一股狂风,似乎已经过去了.在一次会议用餐上,我们这一群中年新闻工作者聊起了这件事,有一位参加禁"黄"的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与其出版物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干范畴的事物,似乎无有机的联系。笔者在博物馆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因此,对于这两个不甚相干的事物产生了思考,发现两者间非但有联系,而且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深远的关系。故以本文试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至于二者是否属于博物馆学研究的范畴,笔者也想以一管之见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这事儿如果不是弄到网上,估计还要"挂"着,不知道挂到猴年马月.因为网友的一篇博文,在号称全国唯一一个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福建龙岩市,最近曝出了个"最牛公务员":9年没有上班的江进祥,工资照领不误……初听似乎这公务员是挺牛的,一定有什么天大的背景靠山,在那里挂名吃空饷.  相似文献   

17.
正从词语上看,"广播消亡"之说与广播强国建设似乎水火不相容,怎么能组合在一起论述?这是因为,我们在相同或不相同的时间里,既听到了"广播消亡"之说,又听到了"广播强国建设"之说,有必要作一下分析、研判。 "广播消亡"之说站不住脚前两年,在传统媒体面临新兴媒体激烈冲击,报纸和电视呈现下滑态势时,"报纸将消亡""电视将消亡"的  相似文献   

18.
翻阅2001年第4期<书屋>杂志,被目录中一篇人物访谈所吸引.该文标题是<关于<杜高档案>的问答>.并不是标题中涉及"档案"两个字而被吸引.说实话,这些年从社会媒体中读到这两个字早已不足为奇,"红色档案"、"兰色档案"、"解密档案",似乎这两个字有神奇的揭秘功效,可以替代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调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文章引起笔者关注的是作者李辉.  相似文献   

19.
师曾志 《出版经济》2004,(12):32-33
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是杂志媒介的最好写照.杂志界人士总说,办杂志的人都有非常浓重的"五四情结".这里主要隐喻有两层含义,一是杂志创办似乎天生就是为了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因而,办杂志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试图以自身的激情影响和感染读者;二是办杂志的人往往都是文化人,在他们看来,杂志的文化传播要比市场运营更为重要.这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2016年记者节当天,河南电台教育广播又有了新的节目创意:从晚间11点半开始,FM106.6播放着一种绵绵的音乐,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开始数羊.这一节目从"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数起,也许听不到"二十只羊"的时候,听众就会酣然入睡了.这就是教育广播新开发的公益催眠节目.传统广播的节目都是吸引听众收听,而催眠节目恰恰相反,是要尽快促使失眠听众在节目的数羊声中入眠.这就是功能性广播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