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林语堂看词典、用词典和编词典三个方面解读林语堂在词典学的思想和遗产及其在中国词典编纂史中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词典学作为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确立,学者们对词典学基础工程的研究日盛,这包括词典学理论研究和词典史研究.《英语词典编纂史》 (The Lexicography of English:From Origins to Present)是牛津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部关于词典史研究的著作,作者亨利·贝戎,法国人,前欧洲词典编纂协会主席.贝戎在该书中对英语词典进行了科学梳理和定性,观点鲜明,文气贯通,在语言的运用、资料的掌握和立场的阐述方面都十分出色,对想了解英语词典编纂传统和创新的读者来说,阅读该书可谓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词典研编和出版正处于起步阶段,应结合用户学习难点,突出编纂重点;合理继承、努力创新;以纸质词典为依托,推动词典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普及词典学知识,推动词典推广。唯如此,该类词典才能真正"走出去",获得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钱锁桥教授的新作《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是一部关于林语堂跨文化人生的智性传记,通过把林语堂立为与鲁迅、胡适并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坐标,重估了林语堂留给现代中国的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中国众多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中独树一帜,与他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跨文化经历密切相关。林语堂留学和在海外定居的经历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在教学过程中,林语堂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通过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目的。林语堂的教学方法及其思想,对于今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仍旧具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薛晖 《新闻传播》2010,(6):22-23
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人之一.同时也是独树一帜充满历史争议的著名杂志编辑家。林语堂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中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和自由主义文艺观.在那个时代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不应予以全盘否定.在研究时应该辩证地看待林语堂的期刊编辑思想与编辑活动。  相似文献   

7.
莫鹏燕 《出版广角》2015,(7):109-111
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学史上,鲁迅和林语堂曾是志同道合的文坛挚友。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近十年的友谊却出现了裂痕。本文主要比较了鲁迅与林语堂在版权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同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并探讨了他们的版权思想对我们现代出版活动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在编辑思想上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办刊经验,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关注市场需求,贴近社会现实,发掘社会价值,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林语堂以构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为己任,做到了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本文对其编辑思想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今出版编辑行业提供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是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林语堂同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年于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的大量中英文翻译作品更是让他扬名海内外,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国外用英文写书的中国作家[1]86-88.本文拟解读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以再现这位近现代著名文人文学与翻译创作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0.
汪耀楠 《出版科学》2011,19(5):109-112
在辞书学界,我一直在关注着李尔钢的论文,希望他能在辞书学领域有大的建树,提出并解决一些理论问题,为我国蓬蓬勃勃进行的辞书编纂事业提供理论参考。一词典学在欧美已成显学。一位德国友人曾寄给我一本欧洲语言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那里面的大部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7):14-19
一直以来,关于林语堂在海外的抗日宣传存在着争议。本文主要根据林语堂在海外时期的抗日宣传实践,考证林语堂确实在国际舆论界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过积极贡献。当然,由于时代与个体原因,林语堂的抗日宣传也具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文坛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英文创作与翻译是林语堂最为人称道的才气。林语堂不仅是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他的多部英文书籍畅销国外,他的翻译作品更为国内外熟知。随着林语堂作品陆续在大陆再版,关于林语堂创作和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和郑振铎,皆为福建人。他们都提倡索引、编制索引、研究索引,并且卓有成就。本文从比较的视觉出发,从理论研究和索引实践层面,论述他们在索引学上的成就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霞  张东东 《新闻战线》2015,(7):180-181
大部分人研究林语堂,是从文化学、行为学、语言学、编辑学和出版学等方面进行探究。实际上贯穿林语堂整个生命活动的主旋律是编译。林语堂先生出生于1895年,逝世于1976年,是集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大师。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就读,因其一生编译的著作极其广泛,林语堂素有“版税大王”的赞誉,不止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因翻译中国古典诗文而广受国外欢迎。本文主要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缘起出发,对《红楼梦》《葬花吟》翻译中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因翻译中国古典诗文而广受国外欢迎。本文主要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缘起出发,对《红楼梦》《葬花吟》翻译中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儒 《出版参考》2014,(8):22-23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