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蔡铭泽  陈义珠 《新闻界》2005,(2):121-122
“小”与“大”,本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彰显的。就人物新闻的表现手法而言,写小人物应挖掘其闪光点,寓以大主题;写大人物则要抓住小细节,着眼于其平凡处,“于细微处见精神”。  相似文献   

2.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3.
“小”与“大”,本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彰显的。就人物新闻的表现手法而言,写小人物应挖掘其闪光点,寓以大主题;写大人物则要抓住小细节,着眼于其平凡处,“于细微处见精神”。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06,(47):42-42
“百安居在中国能做到市场第一,而且每到一个城市都会被百姓认可。这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商品好,而是我们真正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把行动落实在细微处。”百安居的市场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声屏世界》2007,(9):27-27
一个市长,由过去的被“上访”变成主动“下访”,就成了新闻。前一阵子,铁路大提速。这一新闻当天成了不少媒体的头条。我们回头看看新闻中的采访对象,所有被请出来的都是官员,所说的话也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套话多于实质感受。甚至有一家报纸媒体竟然在报道中提到了“领导亲自乘车”的话,让人忍俊不禁,有点像我们平时的一句玩笑——“您亲自来上厕所!”  相似文献   

6.
艺术家们说,皖南古徽州的木雕、石雕、砖雕(简称“三雕”)是中华文化园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7.
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张照片是我和家人逛庙会时拍的。看到精巧别致的泥娃.“买两个。”我忙说。“这孩子,要说请。”奶奶忙打断了我的话。仔细观察这些泥娃娃觉得奶奶的话是有道理的,人们真正“请”的是那些泥娃娃所传达的美好寓意。  相似文献   

8.
胡说     
《兰台世界》2007,(6X):65-65
有一次,胡适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在演讲中,他引用孔子、隈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话时,便在黑板上分别写道:“孔说”,“孟说”,“孙说”。  相似文献   

9.
李恩吉 《记者摇篮》2004,(3):26-26,22
常听到的话是编辑、记者要做个“杂家”。做为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以文字稿件为创作依据,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的播音员来说,是否也做个“杂家”呢,广播前辈的话给了我答案,……“播音员不能比编辑、记者差”。  相似文献   

10.
人生大舞台,喜怒哀乐每天上演。疲于应付生活种种压力的人们。茶余饭后.总想找一些精神寄托,慰藉日益干涸的心灵。《孝感日报》的《生活》副刊应运而生“生活话题”专栏.旨在“在了解中思考,在分析中感悟,从事实后看观点,从细微处见大理”。人人都在生活。并非人人都会生活。“生活话题”的一个个话题。于细微处、于五彩斑斓的生活万象中。教人们有质量地生活。诗意地生活。哲学地生活,让我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11.
郑寒 《新闻世界》2009,(5):141-14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歙砚雕刻技艺”深受业内外各界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歙砚雕刻技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被忽视,一直未能被升华到“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审美审视,所以一旦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格外引入关注。同时,更因为“歙砚雕刻技艺”是个实践性、理论性均较强的命题,因此导致砚雕家与理论家均难以单独来完成,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前不久,笔者有在清华美院的“充电”机会,学习了一些理论.于是将实践经验予以总结,就有了这篇《歙砚雕刻技艺之我见》。  相似文献   

12.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一条基本准则,用事实说话,就要让图像说话,让同期声说话,让过程说话,让背景说话,说“事”话,说“实”话,说“电视”的话。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判别一部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如何,关键是看它叫座不叫座。新闻报道亦同。而“叫座“的关键又在于你的话怎么说,说得让人中听不中听。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话。这里所说的“自己的话”,就是有性格特点的话,其本质应当是有群众性格特点的话,是贴近群众,令群众可亲的话。我以为,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不易。这需要在采写报道时自觉地完成“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现实感觉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对周围的新闻现象认真观察,再把它放到“大局”的盘子里称一称重量,从理性角度认识它的内涵。第二个飞…  相似文献   

14.
“跟着感觉走”是一首通俗歌曲的歌名,而“牵住牛鼻子”则是一句民间俗语。这两句互不相关的话,如果与新闻采访联系起来,可引出一个话题: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人生大舞台,喜怒哀乐每天上演。疲于应付生活种种压力的人们,茶余饭后,总想找一些精神寄托,慰藉日益干涸的心灵。《孝感日报》的《生活》副刊应运而生“生活话题”专栏,旨在“在了解中思考,在分析中感悟,从事实后看观点,从细微处见大理”。人人都在生活,并非人人都会生活。“生活话题”的一个个话题,于细微处,于五彩斑斓的生活万象中,教人们有质量地生活,诗意地生活,哲学地生活,让我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16.
套话=假话编辑常批评一些通讯员“写稿时套话太多”。这些通讯员虽也点头称是,心里却未必服气:“不就是嗦点吗?”原来他们把“套话”理解成“多余的话”、“嗦的话”、“常见的话”之类,这就把“套话”的内涵理解错了。实际上,“套话”的实质就是“假话”。编辑之所以把通讯员的“假话”说成“套话”,不过是一种委婉说法罢了。比如:动不动就给主人公加上一句口头禅“谁叫咱是党员(干部、×长等)呢”,这话是否主人公说过,使人怀疑,纵然说过,也不必非写上不可。因为,此话用滥了,反显得不真切,这是其一;用上它,未必能看出主…  相似文献   

17.
戴广豪 《大观周刊》2012,(37):71-71
创先争优要给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规定具体的、实在的“十诫”和“零容忍”,提倡像雷锋那样为人民做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像杨善洲、沈浩那样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件不起眼的实事,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事做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览书杂感     
览书杂感宫同文近几年,因工作关系,有缘接触大量书稿和书籍,在头脑中留下一些印象,形成一些感想。感想之~是,不少书籍在“编者的话”“序”和“前言”部分,总有“因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之类的话。乍看起来是谦词和实话,但仔细一想是套...  相似文献   

19.
赵金 《青年记者》2006,(1):38-40
【主持人的话】“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和宣传,是社会的良心,是正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孙健  龚奕 《军事记者》2004,(6):43-44
如果说“硬杀伤”的武力战是一种有形的战争的话,那么媒体宣传战就是一种“软杀伤”的无形的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战争形态,不用枪弹、没有硝烟,它是在无形的战场上进行的生死搏斗,它是在广阔的领域里进行的心理交锋。《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的正是这种作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