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本刊记者同外国留学生的交谈中,留学生们发出了这些由衷的赞叹。“你们喜欢看中国书吗?”记者问。“当然!中国的古典小说,象《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在我们国家是脍炙人口的。”日本留学生小森巳智子扑闪着一双漂亮的眼睛,操着  相似文献   

2.
常回头看看     
一天,我独倚窗前,苦觅创作“灵感”。忽然,一只五彩的蝴蝶撞进了我的视线,匆匆向窗口飞去。它摸索着、挣扎着、盘旋着,然后直直地朝玻璃上撞去,重重地跌落在窗台上,彩色的双翅扑闪扑闪着,稍稍,它又奋力向玻璃冲去……周而复始,它的确有点儿累了,伏在窗台上一动不动。突然,它“忽”地飞了起来,绕着玻璃打了个弯儿,飞出了窗口,飞向了那片属于它的空间。   这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 ?刚当报道员时,我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写稿上,整天足不出户读业务书籍,精心研究报纸,曾创下一天赶写 12篇大小稿件的记录,并将所有津贴费…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好几家院校邀我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座谈交流“全媒体”、“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的记者素养问题.作为一个在媒体集团负责“媒体融合”工作的实际推动者,我愿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感悟,以“寄语”的方式,同未来的传媒“同行”们做个交流,也是共勉.  相似文献   

4.
张丽 《新闻实践》2011,(10):13-14
“我长大了也想跳芭蕾舞。”小姜依扑闪着大眼睛,奶声奶气地对我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自从在电视上看到邻家小姐姐跳美美的芭蕾,5岁的姜依就立下志向。然而因为脑瘫,不要说跳舞,连简简单单的走路对于她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斗争。此时,她正在嘉兴市秀洲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做康复训练,为了走完最后的3米路,小姜依腿脚不停打颤,额头渗出密密的汗水。  相似文献   

5.
冰心 《湖北档案》2016,(11):39-40
我和郭小川熟悉,是1955年他在中国作协当党组副书记的时候.我们曾一同参加过1958年8月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他似乎从来没有称呼我“同志”,只叫“谢大姐”.我对他也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地爱怜.我觉得他在同时代的作家群中,特别显得年轻、活泼、多产,才华横溢.关于他的诗作,读者们早有定论.关于新诗,我又早已是个“落伍者”,在此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讲些我和他两人之间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6.
按:时下,不少从事艺术工作的同仁们“下海”了.我也曾有过一次“下海”的经历,那是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为排演《安娜·克里斯蒂》一剧,老师带我们去海上“体验生活”.就是那次“下海”,影响了我以后的创作态度.时至今日,念念不忘.现在,我把那些记录下来的文字奉献给读者,于我是激励今后应多下这样的“海”;于读者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同事们看见我给报社写稿十投九中,以为我和报社的编辑混得熟.其实我认不到几个编辑,这多亏了《宜昌日报》社给我找了好“老师”——《新闻前哨》.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已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倒不是怕网络文学写手们的围攻,是不愿意惹那些哄抬网络文学的“网霸”们的“骚”。当今之时,谁敢说网络文学一句真话,那些“吃”网络的“文学批评家”们就会骂你是棍子,骂你是乡巴佬。我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我不仅“冲”中文网,我还“冲”外文网,如果你有办法侵入我的电脑,你一定会对我浏览过的网站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9.
“有偿新闻”的危害大抵已经有目共睹.不然我们的“老记”们就不会把它当做职业道德的好坏来衡量、但眼下“有偿新闻”是否有所收敛,我看不能过于乐观.至少,“有奖新闻”之类的变相“有偿新闻”,在我们不少行业和不少部门还颇有市场,其同样影响舆论导向的客观公正.只不过,“有偿新闻”是新闻单位的“杰作”,“有奖新闻”是被报道单位的“创意”.  相似文献   

10.
老童 《青年记者》2012,(18):11-12
今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报到点被记者围住.当记者们问她今年的提案时,倪萍摆摆手,大步流星地走向门口.“不说,不说,你们总是歪曲我的意思!”经过了去年的“中国脊梁”风波,倪萍面对记者再也不敢“滔滔不绝”,她表示:“我今年就是要当哑巴.”  相似文献   

11.
周国芳 《青年记者》2016,(13):43-44
2月28日,作为齐鲁晚报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团队的一员,我第一个到达北京.去梅地亚中心拿会议请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培训,虽然距离两会开幕还有几日,但那时的我们早已进入媒体人的“两会时间”. 今年是我入职齐鲁晚报的第二年,很幸运,我参与了两次全国两会报道.与前辈们比,我是个初出茅庐的新闻“菜鸟”.2015年3月,我清楚地记得,一通电话打来:“明天晚上来北京,跑政协,没有证.”  相似文献   

12.
去年4月份,我在西安参加由国家旅游局和陕西省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会议结束后,西安经济广播电台台长刘殿昌同志,一定要我到这家西北地区唯一一家24小时全天候播音电台的“红尘故事”专题节目里,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于是,面对着这个小小的但却紧连着万千听众的话筒,我为黄土地的广大听众们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跑新闻的一个平淡故事……  相似文献   

13.
初入股市     
“你还没进股市啊,现在老头老太太们都进去了”。朋友的这句话让我感觉我很落伍,连老头老太太们都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手摇小小股东卡,纵横大大的股市,一指间,“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我呐,披着“小资分子”的时髦外衣,却是“农民本色”不改,这么多年来,只是“咬定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书缘(散文)李登庄当新兵时,我们的连队坐落在西陲阿拉套山深处。那是一个没有鲜花没有绿草甚至连鸟儿都少的地方。面对这种环境,我没丝毫学习热情,训练也打不起精神,并愈加想家。然而,在我患肠胃炎下山住进部队医院后不久,一件小事让我深受教育,使我开始了业余读书生活。那是一个雪后寒风呼啸的上午,我输完液上街买日用品。出医院不远处,一个衣衫破烂的小姑娘正提着一篮梨叫卖。小姑娘瘦小的身子在白得凄凉的雪地里显得孤独弱小。“叔叔,买点梨吧!”我看着小姑娘冻得通红的小脸上那双扑闪着泪光的大眼睛,爱怜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5.
打开电视,不时听到节目主持人说:“现场所有的观众朋友们和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朋友们,你们好!”乍一听,这话似乎没有什么错,然而,只要一推敲,就不难发现毛病所在——“所有的”和“们”其实是一个意思,在一句话中同时使用,有同义反复之嫌。我以为,正确的表达应该只能在“所有的”和“们”两者之间选择一种。类似的错误还有“全体同志们”、“各位朋友们”等等,因为“全体”也好、“各位”也罢,其实都包括了“们”,无需画蛇添足。翻开报纸,经常看到“见诸于报刊杂志”之类的语句,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两处同义反复:“诸”乃“之于”之意,“报…  相似文献   

16.
去年11月,站里安排我到分区的“土兵档案室”整理复员老兵的档案。事情办完后回到站里,老兵们将我围得水泄不通,询问着自己的“实际问题”。按上级规定和征得领导们的同意,我都让他们逐个仔细地过目自己当兵三载的“历史”。老兵们都说部队为老兵办了件好事。那晚,我很久不能入睡。有个问题在脑海里直打转:往年复员老兵档案缺件、残件较多,还有个别同志拉关系、走后门,乱涂改、乱添写档案现象在战士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而军分区在年初专门设立的“士兵档案室”,防止了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第二天,我立即深入到各个连队凋查老兵们对…  相似文献   

17.
我的家族本是一个工艺世家,先辈们大都从事手工技艺,特别是制作“泥金彩漆”的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受家庭的影响,我很早就在农村婚俗嫁妆中学习其制作工艺,然而,一路走来,也是几经挫折.17岁我初中毕业,到宁海茶院拜张学笔先生为师学习“泥金彩漆”,后来进入宁海工艺美术厂,在各门派师傅的指导下,吸取传统工艺精髓,反复钻研,进而更全面地掌握了其工艺配方和制作工艺流程.1979年后,“泥金彩漆”工艺在现代工业浪潮冲击下开始没落,很多艺人都改行改业,只剩下我一人仍“傻傻”地坚持着.  相似文献   

18.
1.他们的思想工作深入,能摸准每个人的思想脉搏。2.面对提问,他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3.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4.亚太经合组织已从18个成员发展为现在的21个成员了(不要“国”字)。5.在联合国总部,代表们看到设计别致的徽记和联合国旗帜。6.游客们流连忘返。7.马拉多纳写的回忆录,书名暂定为《我的足球生涯》。8.在八九十年代……,学员们大都在十七八岁……;稿子仅仅五六百字……(去掉“、”号)。9.一则国际稿的标题:《美国不应该在国际事务中  相似文献   

19.
2016年6月,“种豆得瓜”的我从湘潭县法院选调到长沙市档案局工作.对于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审判一线的我来说,档案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接到岗位通知的那一刻,内心是恐慌的,头脑是昏沉的,困难是明显的.一年来,通过领导们手把手地耐心指导,同事们心贴心地帮助,我逐步在故纸堆里找到了方向,对全局档案业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深刻领悟到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1994年2月25日,春节刚过,郧阳日报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新春佳节之时,特给恩人们拜年,祝福恩人们万事如意!我永远不会忘记,恩人们四个多月八方奔波,组织捐款、求医、送衣送汤,直到手术成功……让我深深感到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好人多……”写信人是湖北省竹溪县一位农村残疾青年,名叫聂胜平.他的特大手术成功,生命得到挽救,使郧阳日报社的同志们感到欣慰和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