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司机杨传义告诉我们,在税务局的伏尔加轿车协助徐洪刚追歹徒几里后,不见凶犯踪影。老詹当机立断,作出“先教人,到就近医院”的决定;徐洪刚被送到巡司镇医院后,车上的四位同志和医生在车上为徐洪刚清洗包扎,并分头给县医院和县公安局打电话,这时税务局办公室主任陈万斌跪在车内,把输液瓶举到车顶代替警灯,火速急驰救人。徐洪刚做了简单的包扎后,情况危急,他喃喃自语说:“我不行了,我的家是彝良县的,我们部队在河南渑池。”陈万斌大声安慰说:“你不要紧,我们在救你,好孩子,要挺住。”说完,这位50多岁的老转业干部眼泪直淌。当他把身子探出车外往车顶举输液瓶时,车上有人说了句“危险!”陈万斌勃然大怒,说道:“他是为谁负伤的!”杨传义向我们介绍  相似文献   

2.
酒足饭饱之后,正在昏昏欲睡,突然脚趾关节剧烈痛将起来,像被什么猛烈地啃咬,一下子连身子都直不起来了,痛得真想把脚剁掉。慌忙到医院挂急诊,原来是遭遇了“痛风”。痛风这种病,以前被叫做“帝王  相似文献   

3.
我学的专业是哲学,对新闻完全是外行。但由于新闻几乎同每一个人有关,至少在现代化社会是这样,各行各业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着新闻改革,并以不同的方式对改革的进展作出自己的反应。我曾翻阅过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新闻通讯选评》,其中上册有一篇文章,题为《珍珠港:美国海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是美国《时代》周刊1941年12月对震惊世界的日本军偷袭珍珠港事件的报道,这篇报道真实而又生动地记录了毫无准备的珍珠港军民,在日军偷袭下,被打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的情景。报道描写该港居民在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时,“很少有人惊慌  相似文献   

4.
记得铁竹伟写的有关陈老总的报告文学中(《霜重色愈浓》)曹有一细节讲到,文革中陈老总读报发现外国记者的眼睛锐利,他们竟然抓住天安门城楼上林彪挥动毛主席语录时持书的姿式做文章,说他是“两指夹书,食指其中”,以示对毛主席的忠诚,似乎时时在读语录,持书时也不忘刚才翻到了哪一页上.事后我们议论这一细节,确实将林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奸臣相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陈老总惊呼:“外国记者的眼睛厉害啊!”  相似文献   

5.
标题号称新闻的“眼睛”。拥有一双富有神采的“眼睛”,无疑会为文章增添不少生气。传播学界对报纸素有“三步五秒定销售”的说法.说的就是读者到报摊买报纸时.决定购买行为的时间仅有五秒种、不超出三五步之间。在一张信息量丰富的报纸中,首先吸引读者注意的就是标题。精彩的标题对新闻的包装和广告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6月15日至7月5日,对于本报赴港报道团来说,是不寻常的、难忘的20天。这20个日日夜夜的感觉和体验,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这一仗打得很有意义,这一仗打得很苦,这一仗打得很有教益。 香港回归祖国,洗雪百年国耻,我们有幸得以躬逢其盛,为祖国记录下这扬眉吐气的辉煌一页,深深感到肩上责任的重量。因此采访团的全体同志,从接受任务,到离京赴港,都有一种迎接挑战、接受考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坦诚地说,社领导和编委会在出发前的多次指示和同志们的嘱托,对赴港同志的冲击力之大,是历次大型报道前的动员所少有的。在港20天的紧张工作中,邵华泽社长“牢记使命,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临别赠言,范敬宜总编辑提出的“要学会用眼睛采访,写出不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营口日报》为配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设“党员风采”专栏.报道各条战线上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分给我的任务是采访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和省、市劳动模范、营口市渡口运输管理站客轮带缆员马国祥。马国祥是一位老典型.他连续30年接送辽河对岸的盲人上下船,为他们排忧解难.被誉为“盲人的眼睛”。马国祥的事迹生动感人.但是各级媒体已经做过多次报道,广大读者也耳熟能详。况且马国祥已于去年7月份退休.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现在这个报道怎么写?炒“冷饭”当然容易,各种材料都是现成的,但也会给人留下笑柄。为避免出现这种尴尬,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再找马国祥谈谈,看一看找出新的“角度”。联系上马国祥后,我与他约定,上班时不到报社,  相似文献   

8.
借“名”发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标题方法。所谓“借名”,就是作者在所要描写、叙述或议论的对象的原有名称上多留心,打主意,进行不带凿痕的点睛发挥,这样的标题往往能够爆出  相似文献   

9.
陈祖德是新中国围棋事业的先驱者,现任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我认识陈祖德很早,大约在1983年的夏天,但从未有过深谈。直到1986年的6月,我去安庆采访“新体育杯”围棋赛,凑巧竟与陈祖德同一条船,同一客舱。于是,两天一夜的路程,我们就谈了两天一夜,谈得很多,谈得很深……我记得那次是请上海市体委同志订的船票。拿到船票我才发现是二等舱,为此我心里还直嘀咕。按规定,象我这样级别的记者,只能坐三等舱,二等舱是不能报销的。那天我早早地上了船,寻到客舱,进门一看,陈祖德已在里面,躺在床上看杂志。我心里一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我在采访专业户、重点户和个体户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当涉及到个人收入时,他们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的“财不外露”思想的影响,多数人都不肯把家庭的收入如实说出,总是以多报少。编辑同志,究竟怎样才能使他们讲出其实际情况呢?江西兴国县曾庆祥曾庆祥同志:恕我直言,你提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严格地讲,我国公民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属于正常的“个人隐私”范围。所谓“隐私”就是没有必要或不宜向他人公开的个人  相似文献   

11.
新闻阅评     
经济日报“柳市探秘”系列报道说服力强 经济日报从3月28日至4月13日连续推出“柳市探秘”系列报道。第一篇报道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温州市的柳市全镇几乎家家搞起低压电器的生产,为了追逐暴利,大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故而恶名远扬。国家技监局1990年在全国检查了7000个经销单位,查出伪劣低压电器170万件,其中大多数来源于柳市镇。“要想绝处逢生,必置之于死地”,打假,要真打,打得痛,打得死──这就是柳市整顿市场秩序的经验。该报在编辑点评中说:“打假打出个新柳市,打出个低压电器之都。”柳市经过打假的“激荡”并没有“一…  相似文献   

12.
俞杏莲 《新闻窗》2011,(2):43-4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首先必须先画人的眼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头发画得很逼真,那么这幅画是不成功的。导语就是新闻作品的眼睛。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借用“顺藤摸瓜”的俗语来说明新闻由头与新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真”和“短”,而学会运用白描手法正是走向“真”和“短”的捷径。所以,要想写出符合“规范”的新闻作品,就应当掌握白描这一写作技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着重于人和物外部轮廓的描绘,赋形呈意,不着色彩,不设背景。后来将其借用到写作上来,成为一种描写人物或景物的技法。这种技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质朴实在。它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更不用曲笔和陪衬,而是以叙述的语言进行单一描写。这样,  相似文献   

14.
冯文华  董增旺 《今传媒》2005,(10):46-47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直复营销”这样的经济学新名词,但你一定知道电话销售、邮购图书、电视购物、网上书店吧——其实它们就是众多直复营销形式中的几种传播方式而已。一、什么是直复营销直复营销源于英文DirectMarketing,即“直接回应的营销”、“直接回复式营销”。在国内对于  相似文献   

15.
巴尔扎克说过:“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体验,跳出人云亦云的窠臼,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升起自己的那一颗太阳。描写应该做到鲜明而生动。鲜明,指作者的感情要在描写显露出来;生动,就是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给人一种如临其境之感。好的描写应是作者主观感情的体现,它不应是照相式的客观描述。作为高中生,描写的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主观感情,主要方法是:景物的描写,要因情选物在作者眼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在自己的笔下应是“人化”的自然。要善于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  相似文献   

16.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恐怕都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玩的方面,老外就是比我们大胆和有“创意”,有些新点子鬼主意常会让你惊讶不已。这次,一个什么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就使很多人大吃一惊,连榜上有名的星儿腕儿都哇哇大叫,不知是痛并快乐着还是快乐并痛着。  相似文献   

17.
十一月中旬,桂东县图书馆举办了“台胞陈祥乾先生捐赠图书字画首展”。展出当天,便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各阶层人员300多人次。这次展出的图书字画中,有于佑任、郑成功的行书条幅,有曾国藩的楷书七言联、有朱熹的四书全  相似文献   

18.
1.用眼睛来写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再现于形象描写的、短小的纪实性报道。是再现式报道,不是追述性报道;是纪实性报道,不是反映式报道,更不是解释性报道。因此,我们要把现场短新闻写好,核心是“要用眼睛来写”,百闻不如一见!而用眼睛来写,须把握采访、报道、写作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描写,是现场短新闻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用语言文字把事物形象地表现出来,谓之“描写”。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指置于一定结构之中的材料,即选用的事例。现场短新闻是记者手中的“兵刃”,不是摄影家的数码照相机,也不是齐白石们的五彩狼毫,要想把“事物”变成读者可以感知的特定形象,主要借助于描写。那么,怎样描写好“事物”呢?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不同于一般稿件的写作,它不仅需要作者到现实生活中去采集、去发现;而且要在采写过程中去提炼、挖掘、果断取舍,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稿件来。人们常说:“功在采访,成在写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反复推敲,仔细酝酿。如在《街头“地摊”煤球俏》一稿中,描写群众买煤球的场景时,我一开始用了“蜂拥而至”、“一拥而上”等形容词,但写后觉得这样写既不贴切,也不形象,显得苍白无力,太一般化了。反映不出当时那种热闹,感人的场面来。于是,我两次推翻重写,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场面写得具体、形象些。在最后定稿中,我是这样描写农民买煤场景的:“有拖车的,有拿筐的,也有挑担的。”这样写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抓住了这条新闻的中心画面,描写得比较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真实而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