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英特网的普及,大量的网上照片涌现。报社编辑在编版时出于版面需要,难免要用些网上的图片。除去版权等等一些原因,网上图片也不能随便拿来就用。主要的问题是因为网上图片的精度不够,报纸印出来后会发现图片不清晰,甚至出现马赛克等问题。如何适当选择和处理网上图片,使其能在报纸印出来后效果不至于太差,这里我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探讨。  相似文献   

2.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3.
报纸的编辑偏爱耸人听闻的新闻照片,这类照片会很快采用,而且不至于被丢弃。但是,在送到报纸的大量照片中,并不都是这类照片。那么,怎么从中选择可以使用的照片,这就要看编辑如何掌握辨别照片的原则,或者划分照片等级的尺度了。有了选择的标准后,编辑就能更好地判断照片,而且可以说服别人接受他的意见。但遗憾的是,很多照片是由一些凭直觉的人来选用的,他们并不能说清判断的理由,这就使选择照片的标准受到影响。据我在全国报纸或地方报纸选用照片的经验,凡每幅能用的照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4.
新闻照片不是艺术摄影,报道的是新闻事实。因此,光有照片,没有文字说明就不能完整地、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就不能全面地起到新闻报道的作用。读者只有看了照片形象,又通过文字说明,才能了解到事情的全部情况。新闻照片侧重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照片说明则是对新闻背景、新闻内容的解释和说明。因此,照片和文字说明必须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摄影记者往往看重形象,重视角度的选择,重视构图、用光,而对文字说明重视不够。实际上,只有把照片说明写具体、写深入,才能让人们形象地直观地深入地体察一件新闻事实,既给人以感性直观的认识,又给人们以理性的认识。写不好照片说明的原因:一是深入采访不够。记者对事物的本质内容把握不够,没有深入采访就写不出好的说明来。几十个字、上百个字的照片说明往往是建立在占有大量的素材、了解了新闻事实的全部内容和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我拍的《肖红,河南人民的骄傲》的照片,说明是这样写的:“4月20日下午,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设计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省优秀专家、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副教授肖红分别获得区旗一等奖、区徽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颁奖台上,姬鹏飞祝贺说,你这次一个人连拿...  相似文献   

5.
拍摄彩色照片时常会遇到深色背景,如在户外拍摄人物时,衬景是深色的树林、灌木丛;在摄影工作室里拍摄静物,衬景是黑纸或黑布;至于拍摄夜景照片,黑色背景就更普遍了。拍摄时,对深色背景处理得不好,主体如同剪贴在黑纸上,缺乏丰富的层次和纵深感,画面显得单调、空洞。但深色背景也不是一无是处,处理得当,画面会显得深邃有力、主体鲜明。  相似文献   

6.
胡启恒:网络时代如何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在网络时代,只是能读会写,而不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机遇,不足以成为有竞争力的社会公民。网络时代的公民文化素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有使用现代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就像你拥有一部很好的照相机后,能不能及时拍到好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尽快发到想要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7.
图片的色彩质量管理是印刷出版行业数字化工作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图片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与原稿质量、扫描输入、图片处理、照排输出、印刷等环节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图片色彩质量问题,详细的阐述了图片色彩质量问题的解决办法。相信会给广大读者带来一定的借鉴。 笔者所在单位为一家汽车期刊杂志社,对于杂志图片的质量一直比较重视。然而近期新出的杂志,特别是图片质量存有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图片发虚、新晰度不够高、色调沉蒙;其次是存在着较严重的色偏,原稿艳丽的红色跑车印出来却变成了桔红色,原稿背景由黑…  相似文献   

8.
摄影二三事     
走上摄影这条路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初见人家搞摄影觉得很好玩,既浪漫又有情趣。经不起诱惑,自已也买了一架相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拍一些生活照片。先是把照好的胶卷交到照相馆冲洗,经常要等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拿到照片。因为受不了这长时间的等待,我下决心自己学习冲洗胶卷。有一次,与邻居同去春游,拍了许多镜头,回家后急忙兑好买来的冲洗液,用两个大碗分别装好显影液和定影液,按照书上的程序显影、定影,忙活了半天,胶卷冲出来了。可是等照片印出来后,我和邻居都傻了眼,这哪是照片,分明是底片,头发是白的,脸反而是黑的。大家啼笑皆  相似文献   

9.
新闻照片与新闻背景的关系,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值得注意。一是照片本身作为新闻背景运用。报刊采用新闻照片,大多数是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或当时大众关注的新闻人物。还有一些就是起新闻背景作用的照片,对新闻本身作历史、环境、因果、对比等方面的补充,可称之为形象的新闻背景。而有时,当无法获得现场新闻照片时,背景新闻照片也可充当“主角”。典型的例子是,今年4月7日,巴解领袖阿拉法特的专机在利比亚上空遇到沙漠风暴后一度失踪。飞机紧急着陆时,三名机组人员丧生,阿拉法特受伤。当时无一家通讯社获得飞机失事的现场照片,美联、路透、法新不约而同地播发了几张有关阿拉法特的资料照片(图一)。其中除一张为介绍与阿拉法特座机同型号的飞机外,其余多为阿拉法特在国际事务中的照片。这些背景照片代替现场新闻照片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体照片,同时也补充说明了阿拉法特这个新闻人  相似文献   

10.
一、为什么摄影必须正确曝光?任何一幅形象生动、层次丰富、影纹细微的摄影作品,都不能离开摄影者在拍摄时的正确曝光.正确曝光对摄影者来说,要求他不论在什么样的光线条件下拍摄,也不论拍摄什么样的对象,更不论使用什么样的胶卷,必须依照景物的明暗层次,都能在感光胶卷上得到恰如其分的光量.唯有摄影者的正确曝光,才能使再现在照片上的影象轮廓、线条、色调的浓淡与实际景物完全相符.正确曝光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影象密度最合适的底片.我们平时看到的照片(一次成象照片除外),都是用底片制成的.底片影象的黑白恰恰同实物相反,是负象故称负片.照片是正象,是由负片反转过来的.负片是产生照片的母片.底片上的影象,是由无数细微的银质粒子形成的.底片影象上的银粒数量和变黑的程度,在摄影上叫做"密度".影象密度的大小,同胶卷在拍摄时的感光量是有直接关系的.而底片影象密度的过大或过小,又关系到影象质量的优劣.换句话说,照片的影调是否丰富和景物影纹的显示程度,是取决于底片影象的密度是否合适;而底片的密度大小,又是取决于摄影者在拍摄时的正确曝光.  相似文献   

11.
<正>200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高达200多条,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骂声远远大于赞扬声。有些人甚至这样说:“照片拍得倒是精彩,可拍照的人太缺德。明知有坑不设路障,却满怀信心地等着人栽跟头”,“记者肯定知道会出事,就在一边看着,鄙视”。有学者表达与大多数网民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指出,新闻记者既不是法官,也不  相似文献   

12.
去美国底特律,一定会去参观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流水线;到华盛顿,会去看看美钞是如何印出来的,而德国的鲁尔更是闻名遐迩的工业区……当人们的视线从名山大川和古代建筑转到了工厂后,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预示着怎样的明天?在黄金周和双休日里,人们的下一站会是工厂么?  相似文献   

13.
用小照片反映大市场 报纸上新闻照片的大小是有限的,即使是一张整版大照片,也是有尺寸的,故称小照片;市场则就大了,它却是无法用尺来量的。新闻照片要为市场经济服务,那只能反映大市场中的某种动向、某种供与求的趋势及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新闻照片是否真实、客观、公正,大都由市场本身来把握,而不能由摄影记者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真可谓“小照片反映大市场,大市场把握小照片”。 大市场不单是人们常指的市场、菜场、粮店,而是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期货市场、股票  相似文献   

14.
受照片启发的版式设计在"9·11"新闻摄影作品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不是飞机即将撞击大楼,也不是双塔起火燃烧,而是慌不择路的逃生者纷纷跳楼的场景.荷赛获奖作品中就有两幅作品记录了这惨烈的瞬间.第45届荷赛现场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获奖作品中,那位跳楼者让人难以忘却.这幅由美联社摄影记者RichardDrew拍摄的照片,当时的报纸头版未见使用,相信不是编辑没有拿到照片,而是这照片本身太过刺激,编辑不忍心使用.作为报纸如果使用这幅照片会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心理冲击、甚至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报纸头版不适合使用这样的照片.但它的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于是,它在专业人士的圈子内获了奖.这也是大众媒体和顶级赛事在照片选择标准上的冲突与尴尬.  相似文献   

15.
经常接触相片扫描的朋友应该都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保存条件有限的照片总是有程度不同的折痕或污渍,扫描之后,折痕和污渍在图像上挥之不去极为刺眼,严重的还会使图像报废。虽然用Photoshop等图像软件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救,但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应用ICE技术就能彻底解决照片扫描后的折痕和污渍问题。 ICE是Image Correction  相似文献   

16.
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窗户、版面的眼睛。有人说:图好一半版。一张好的报纸,应该是文图并茂。而一幅好的新闻照片,则应当是图文俱佳。好照片配上好文字,就如同锦上添花,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相反,一张好照片不能配上好的说明文,就会使照片显得平庸。那么,要写好图片配文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城建照片作为城建档案中的一种特殊载体形式,因其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宣传性和交流性等鲜明特征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城建照片档案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照片似乎人人会拍,但未必都能拍好,城建照片的拍摄尤其如此。要搞好城建照片档案的制作工作,须对档案学、建筑学、摄影、美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有足够的学习与修养,并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现就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8.
新品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79-79
LG推出Pocket Photo 2携打印机 LG日前正式发表了名为Pocket Photo 2的第二代产品,和初代相比它更为轻薄,续航力更强,印出来的照片画质也更好。LG为这款产品推出了相应的Android、iOS以及Windows 8应用,通过NFC配对和蓝牙传输,用户可以轻松打印自己设备中的照片。Pocket Photo 2的配套软件支持为照片加入QR码和文字,另外还有不少滤镜效果供使用者对照片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9.
骞军 《新闻知识》2007,(9):53-54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关于人的本性的基本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来自于需要,而需要又分为不同的层次,依次从低到高排列。一个低级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另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人们就是在这不断出现、不断提高的需要的推动下生活和工作的。  相似文献   

20.
隐 性采访使记者能够获得丰富详实的新闻素材 ,但是隐性采访只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 ,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在目前的国家立法中 ,对于隐性采访也是没有成文规定的。隐性采访是不得已情况下对显性采访的补充 ,而不能事情不分大小、不分析具体情况与后果 ,滥用隐性采访。对此 ,国外有学者指出 :偷拍(录)采访是一种很吸引人的方法 ,但太过频繁地使用就会使这种技艺变成一种轻浮的小把戏 ;而在被错误地使用时 ,它就会使这一手法的价值降低 ,滥用它也会引来对此加以限制的呼声。由此可见 ,隐性采访不能取代显性采访成为采访活动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