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封面链接     
别无选择 今年3月,被委以《洛杉矶时报》总裁/发行人重任的约翰·波纳,把自己的办公室从与人隔绝的六楼套间,搬到二楼靠近编辑部的房间。 去年的”斯特普尔斯门”事件使《洛杉矶时报》名誉扫地。随着论坛公司吞并时代明镜公司,毫无办报经验的总裁马克·M·威利斯五年混乱不堪的统治宣告终结。所有人有个共同的感觉:与前任威利斯相比,波纳是一个懂报纸的人。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利斯(Chriswillis)在一个名为"自媒体"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来,该媒体中心的副  相似文献   

3.
★《第六感》:以硬汉形象闻名的布鲁斯·威利斯最擅长的当然是动作片,不过偶尔他也会换换口味,这部鬼片就是他调换口味之作。它最有创造性的地方在结尾处,所以看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87-87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可能早在44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生命。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后的7亿年间,由于小行星连续撞击,特别是39亿年前一次非常密集、剧烈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因撞击产生的热量而完全熔化,原始生命无法在这种恶劣环境中诞生。  相似文献   

5.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完全理解霍金的新理论.但他的思想却是人类想象力的一道美妙大餐  相似文献   

6.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14,(24):95-95
日光浴会成瘾 日光浴爱好者们一到夏天就蜂拥到海滩边,完全不顾科学家们的皮肤癌警告。6月19日《细胞》杂志刊登研究指出,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促进快乐激素内啡肽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一般行政人员应该退出科技的决策和影响”,这同时意味着,科学家要成为科学界的主人。在逐步摆脱对行政权力完全依附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持续对科教领域内的传统权力发出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8.
闫艳 《档案管理》2001,(3):28-28
作为密闭空间使用的灭火剂哈龙1211与1301(卤代烷)以其高效、低毒曾闻名于世,但是科学家们却发现哈龙对臭氧层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哈龙的新型灭火剂.我国政府也决定在2000-2005年全面禁止哈龙的生产和使用.大约在9年前,俄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与传统灭火理论完全不同的灭火技术和材料--气溶胶灭火剂,而美国于1994年首次在全世界推出气溶胶灭火剂商品,它在成本和灭火能力上是哈龙系列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灭火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关于谈话类节目的选题,美国电视学者威利斯和艾利恩佐根据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在思路上、逻辑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说:一个有意义的主题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表述的生活观点应是重要的;二是应对更多的人有意义;三是人们能共同感悟的、生活中永存的健全情感、生命困惑等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不少书刊适应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战略形势,注意和加强了对科学家和其他专家的宣传。这种宣传,多数是搞得比较好的,起了积极的作用,不仅鼓舞了他们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刻苦追求知识、奋发学习建设本领,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是,确实也有个别书刊,在宣传一些科学家、专家、名人时,存在片面性和庸俗倾向。几个月前,一位著名科学家的亲属致信中宣部领导同志,表示了对一些报刊杂志的不满。信中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  相似文献   

11.
当了多年编辑,编了上百本书,很少有一本能像《科学人生》这部书稿这样感动我。我几乎忘了自己是这本书的责编,完全沉浸在这50位科学家的故事中。当我一口气读完书稿后,才想起要从头开始做文字编辑工作。 究竟是什么,这样感动着我? 书中的50位科学家,年龄相隔两三代,专业各异,经历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仅占领了科学的制高点,也站在了人  相似文献   

12.
如果要指出有哪一种外来事物,在中国本土扎下根并壮大,那么当推曾被称为“赛先生”的科学思想。 中国科学家阶层在20世纪的出现,使中国原用来指称智识阶级的“文人”一词,已变得不合用了,人们只好起用“读书人”、“知识分子”这类词汇。 可以说,对中国本土社会而言,科学家是一个全新的阶层,它完全是在外来思想养育下产生的一个阶层。毛泽东仍然只是在器物的实用的层次上来对待科学?  相似文献   

13.
方玄昌 《中国新闻周刊》2006,(39):30-30,32,33
青藏高原的变化将对周边造成怎样的影响?青藏高原冰原最终是否会完全退化?退化之后是否会酿成不可抗拒的灾难?科学家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刘影 《新闻通讯》2009,(1):51-52
关于谈话类节目的选题,美国电视学者威利斯和艾利恩佐根据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在思路上、逻辑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说:一个有意义的主题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表述的生活观点应是重要的;二是应对更多的人有意义;三是人们能共同感悟的、生活中永存的健全情感、生命困惑等永恒话题。这与我们对谈话节目选题的认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2013年3月,当我听说了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一书的中译本出版的消息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谢天谢地,这样一本好书,终于来到中国了!威利斯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一批博士。他的《学做工》堪称英国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自1977年初版以来,该书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8月15日,由中国作家曹文轩、插画家龚燕翎,瑞典作家马丁·维德马克、插画家海伦娜·威利斯共同创作的图画故事书——《杯子的故事》在中国和瑞典同时出版了。这一天,距离曹文轩先生和马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整整过去了18个月。为了这次合作,马丁先生曾三次来中国,和曹文轩先生一起探讨合作各个阶段的具体细节。这本小小的图画书,实现了中瑞两国儿童图书创作与出版上的一次深度  相似文献   

17.
有一件事,你可能很惊讶:从事智力活动,不会令人疲倦。几年前,科学家试着找出人脑要工作多久才会感到“超过负荷”,可科学家发现,人脑活动时,流动的血液完全没有疲倦的迹象。如果从正在劳动的工人血管中抽出血液,就会发现含有“疲倦毒素”以及其他疲劳产物。而化验爱因斯坦的血液,会发现其中不含任何疲倦毒素。换句话说,头脑是不会疲倦的。那么,我们感到疲倦,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有一套科学家传记问世了。这套科学家传记,展现了科学家们的另一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思想。 一般的科学家传记,以时间为序,从科学家从小到大,记载着科学家们的步步成长过程和发生在这些成长过程中的件件往事与成果记载。读后虽然可以对科学家的成长、成材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但对科学家们在创造成果、突破理论时的思想脉络并不清楚。这套科学家传记,恰恰就是介绍了科学家们在创建、突破时的各种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9.
健康·新知     
今年的世界杯中,意大利因几个颇有争议的进球被判无效而提前出局,令不少球迷痛心不已。一场足球比赛的结果完全可能因裁判一两个关于越位的误判而改变。德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微型电子系统,有望帮助裁判练就“火眼金睛”,在执法时“明察秋毫”。 这种系统主要由微波信号发射与接收装置及计算处理设备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也不断革新,媒介技术的变革必然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也必然会催生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早提出自媒体概念的是美国的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2003年7月,他们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自媒体"做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