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贺强 《新闻战线》2023,(8):38-43
河南广播电视台深耕文化节目30年,厚积薄发结出硕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从“清流”到“顶流”的跨越,引领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风尚。在文化节目持续“出圈”的背后,河南台如何践行文化“两创”,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可视化传播意义何以可能,何以见效,何以持续?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胡煜华 《传媒》2023,(3):21-2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遵循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连续推出14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总传播量超600亿的佳绩,为当下文化有效传播和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典型范本。本文尝试通过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运营策略进行分析,以明晰其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波 《新闻战线》2022,(4):92-95
河南广播电视台相时而动、顺势而为,在传承创新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打造了文化国际传播的样本,促进河南文旅产业融合,提升了河南、河南人的形象,品牌价值获得相应提升。系列节目破壁出圈的秘诀是坚持内容为王、青春表达、触达传播、改革破局。  相似文献   

4.
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唐宫盛宴》到《洛神水赋》,在2021年频频出圈。节目融合现代艺术与科技,呈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盛宴,借助鲜明的文化符号,强化历史认同,弘扬主流价值,赢得了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喜爱,这为文化类节目的产业化发展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楚丹阳 《今传媒》2023,(9):107-110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6.
王仁海 《传媒》2023,(10):41-44
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情感体验、智慧思想和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奋进、不断沉淀的产物。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拓展创作模式,以“先锋姿态”对节日文化进行了新颖、新鲜、新锐的影像表达,其意境的清新、意韵的悠远、意义的广博,创造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审美和中国故事讲述的新表达、新语态。本文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着力点,研究探讨了节日文化的影像化、审美化和河南台“多品牌”文化节目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河南卫视不断推出以节日、节气为主题的“奇妙游”系列文化类节目,在全网收获了上亿次浏览量,被外交部转发至外网,节目频频“出圈”。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利用新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与线下场景,积极与受众进行情感连接,激发受众的共情心理,并通过创新叙事方式打破不同文化圈层壁垒,唤醒人们主动参与到节目内容传播之中,构建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节目创新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余俊生 《传媒》2021,(17):12-13
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一系列文化节目迅速破层出圈,引发社会一致好评.对此,国家广电总局于今年7月16日组织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使笔者有机会聆听和学习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文化节目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10月3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第二季收官,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奇妙游,大放异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传播典范,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笔者曾写文章对首季节目进行探讨,基本观点是三个“新”:一是新媒体传播,主要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新媒体传播;二是新技术赋能,VR、5G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视觉奇观和沉浸感;三是新互动理念,如穿越式情境的设置,  相似文献   

10.
解雪 《新闻世界》2023,(5):81-84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守正创新,获得了广泛赞誉。接受美学理论重视接受者的作用,关注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文化类节目要借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经验,从叙事方式、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节目意境、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着手,探寻新的创作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于洋  殷晓峰 《传媒》2021,(22):49-5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在河南生活了将近60年的河南人,今年看到河南卫视从春节到端午节四场在传统节日推出来的节目特别受欢迎,非常兴奋.这些节目忠实地贯彻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做好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导向.7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总结推广河南广播电视台创作经验,交流文化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节目创作播出工作,就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深入交流.笔者应邀参会并做了交流发言.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要做好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恪守以下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罗琦 《今传媒》2020,(2):9-12
5G时代文化类节目正在迅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和多元媒体互动等创新策略生产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现象级节目。本文在对此进行阐释的同时也提出,文化类节目只有深耕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形象化与交互式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全民核心价值观,并利用5G时代的传播手段,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2021年至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如“黑马”一般迅速出圈,凭借着《唐宫夜宴》《纸扇书生》《洛神水赋》等节目,收获了网友们的大量点赞。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河南卫视系列节目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打造优秀节目内容,更在于作为传统媒体的河南卫视,在新媒体时代勇于突破传统束缚,借助新媒体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传统文化节目在内容、渠道、终端等方面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21年初,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河南春晚在网络上悄然破圈,赢得网友们的一致赞誉.河南广播电视台趁热打铁,陆续播出《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传统...  相似文献   

16.
韩一帆 《视听》2022,(5):34-36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在我国掀起了热播浪潮,同时也面临着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形势.2021年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可以看作一个以内容形式为基石、以传播机制为活力的有机体.节目的策划、展演、传播等环节动态协作,共同构建了河南卫视风靡一时的媒体产品.该系列节目广受赞誉并成功出圈,是优质的节目内容和正确的营销策略共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李波 《新闻战线》2022,(1):70-73
河南广电“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得到群众喜爱,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节目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找准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这个突破口,以新科技赋予中国文化感染力,以新表达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以新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通过打造国潮品牌项目集群、原创文综项目集群、文化IP产业项目集群,以期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单霁翔 《传媒》2021,(17):18-19
今年7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总结推广近期河南卫视优秀节目创作经验,交流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类节目创作播出工作.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会议,谈了自己对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让文化遗产走近亿万观众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波 《采.写.编》2023,(7):102-104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传媒相融合,产生了一批主打中华传统文化牌的优秀文化类节目,原创文化类节目也受到观众和广大网友的好评甚至追捧。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原创文化类节目如何根植于本地的文化土壤,立足本地听众,最大程度地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新疆广播电视台929文化旅游广播在近年的节目实践中以实践“文化润疆”为主基调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宋德伟  岳国法 《传媒》2023,(3):15-17
<正>河南广播电视台2021年以来播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爆红各大媒体、占据网络头条。这些节目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引领受众进入故事,再辅以如诗如画的情景,让受众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意蕴。2022年8月3日晚播出的诗意舞蹈《今又鸮声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舞蹈时长6分55秒,它以1976年考古专家郑振香面对鸮鸟文物上的铭文“妇好”为引子,通过舞蹈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商王武丁与王后妇好之间一段刻骨的爱情。恰如在舞蹈的最后,郑振香所说的,“我们要用这些文物去还原那些隐匿的细节”,那么,舞蹈《今又鸮声起》以哪些方式来实现这种还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