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新闻语言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选好主题、体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或使用语言文字,尤其是新闻语言更是至关重要。判断新闻作品使用语言文字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主要看文字的运用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经过长期新闻写作的实践,新闻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所有的新闻作品最后都靠语言体现。语言创优关系到所有新闻类作品创优。语言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闻类作品使用的语言统称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3.
所有的新闻作品最后都靠语言体现。语言创优关系到所有新闻类作品创优。语言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闻类作品使用的语言统称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4.
把握新闻作品的语言特色,是记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字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新闻语言的明快、准确和丰富多彩,毫无疑问会为作品增色添彩,而新闻语言的内在力量则更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阅读快感,使新闻作品体现出决不逊色于文学作品的独特的语言魅力。 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新闻作品重在表达主题,最忌语言华丽、雕琢,新闻语言似乎和枯燥、呆板划等号,谈何魁力?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般来说,新闻作品因需要快速切人实质内容,所以语言自然要简洁,不需过多修饰,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对语言意境的营造,而是要用…  相似文献   

5.
邱星翔 《东南传播》2020,(12):127-128
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在一定的空间内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视听语言作品。此类作品可分为访人、访事、访观点三类,但不管哪一类人物专访作品,都可将作品的语言表达分为镜头语言、采访者语言和受访者语言表达。通过这三种语言表达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且能够进一步呈现和升华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新闻的载体。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除了应当具有可资报道的新闻事实和毋庸置疑的新闻的真实性以外,还应当具有准确、鲜明、凝练的新闻语言。毛泽东同志撰写、发表的大量新闻作品,就是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雷文明 《新闻窗》2010,(4):76-77
新闻作品能否具有“亲和力”.关键在于语言。如果新闻作品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大话套话空洞无物,让人读不懂甚至不愿读.自然就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所以,新闻作品的“亲和力”来自于新闻语言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8.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典型的新闻事实,还应该具备完美的表达形式,比如:适当的体裁选择、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等。其中.新闻语言运用得如何,对新闻作品能否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无论从表现新闻作者审美创作意图,还是从新闻作品本身的客观传播效果来看,新闻语言都必须要有其独特的魅力展现。  相似文献   

9.
何云娜 《新闻世界》2012,(4):30-31,72
新闻作品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在美学视野下对新闻作品进行分析,会发现新闻作品拥有不同层次的美,才能实现整体美。要营造新闻作品的层次美,必须从内容、结构、语言这三个方面着手,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相似文献   

10.
民间语言是指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诗歌、顺口溜、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比如毛泽东引用“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典故来形容对敌斗争,形象而生动。《官场现形记》引用“杀鸡骇猴”的俗语,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生动且有力。民间语言源远流长,举不胜举,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民间语言,可令文章增辉,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生动性,从而写活新闻作品。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民间语言,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说服力,使作品显得生动,有情…  相似文献   

11.
“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文章是以语言为基本材料的制成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得失。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但是,除极少数作家型记者外,多数记者重视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对语言的生动形象却重视不够。表现为:不重视锤炼语言文字,新闻作品没有文采,不少获奖新闻作品只是题材分量较重,新闻价值较高,语言文学则一般化,甚至较粗劣,原因何在呢?既有记者的认识原因,又与记者学习积累不够有关。 有的记者认为,强调语言生动形象就可能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这是不正确的。新闻与艺术作品在真实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新闻作品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与新闻内容是否真实是不  相似文献   

12.
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普通摄影作品相比,新闻摄影作品具有语言特性,所塑造的客观事实常常以强烈的冲击造成情感共鸣。本文通过概述新闻摄影,对新闻摄影语言的纪实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期为研究新闻摄影语言特性的人们提供参考,促进新闻摄影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玲 《青年记者》2006,(8):64-64
新闻将人的心灵作为突破口,依赖语言(这里指广义的语言)说明客观事实,无论学语言、版面语言、镜头语言,新闻报道需要通过语言对新闻进行提炼、加工、剥离.不同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新闻风格,而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能否更被公众理解、接受的关键. 新闻语言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写作构思和技术手法的总和,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同时,新闻行业是一门专业富集的行业,它是集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播音、多媒体等诸多领域为一身的的一门杂学。  相似文献   

14.
杨卓光 《新闻窗》2006,(1):54-54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语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和思想境界,是最具感情色彩的东西。新闻作品的语言运用好了,读者就喜欢看,反之,则不会吸引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具有独特语言特色的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如果能汲取一些独特的语言对话,并将之准确地反映和把握,无疑会让其新闻作品添色生香。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提高驾驭语言的本领,是写好新闻的一个关键。笔者在长期的新闻采编实践中,经过推敲归纳后发现,准确把握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会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魅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新闻作品写作与文学作品写作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作品是一份“快餐”,是“急就章”。新闻是易碎品,其质地讲究“新、短、快、活、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铺陈排比、起承转合。但是,即便是新闻作品,说得清并不等于说得好,此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若说得好,表达充分,凭语言就气势如虹,夺人二目。新闻语言精炼、生动会使作品不同凡响。我的一篇获奖作品《锦铁来位新局长》,就得益于新闻语言的运用。1993年9月,我刚到锦州日报社时间不长,报社领导交给我一项采访任务:采…  相似文献   

16.
对语言进行审美,已不仅仅是文学的专利,随着新闻界采编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报刊新闻在抢夺受众的竞争中,也更加重视语言的研究,从而使新闻语言体现出较高的美学价值。新闻应是新闻事实和文字表达艺术的汇流和统合。对新闻语言进行审美,实际上就是看新闻语言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讲究语言艺术的新闻作品,往往把美感传递给受众;缺乏美的蕴涵,不能勃发出美的情趣的新闻作品,往往读来枯燥无味,更不能成为通向受众心灵的“长虹”。笔者根据自己的新闻实践和粗浅认识,大体上把新闻语言的美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新闻语言的朴素…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语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和思想境界,是最具感情色彩的东西。新闻作品的语言运用好了,读者就喜欢看,反之,则不会吸引人。特别是在具有独特语言特色的地区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时,如果能汲取一些独特的语言对话,并将之准确地反映和把握,无疑会让新闻作品添色生香。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提高驾驭语言的本领,是写好新闻的一个关键。笔者通过对近两年《农村新报》标题制作的研究,经过推敲归纳后发现,在标题中应用一定的方言土语,会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魅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理性之美:新闻语言的不懈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许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的色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有着“一图胜千言”、“百闻不如一见”的宣传效果。新闻摄影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样式,承载着突出主题、增大报刊信息量的作用,一幅幅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并能给人们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摄影作品产生的如此效应,完全在于图片背后所隐含的潜在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摄影工作者不断地挖掘、探索、积累和付出。同时,还要注重新闻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说的新闻语言,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或新闻写作时采用的语言。它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法律、科技及其他行业语言有所不同的一些特点。有人把这一特点概括为新颖、真实、精练、活泼、通俗等。笔者以为,语言“逼真”是新闻“报道”最核心的语言原则。 一、新闻语言“逼真”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