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一书中,陶东风先生用两次"祛魅",勾连起1978年新时期以来所有的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祛魅"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又译为"世界的解咒",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陶先生所说的"祛魅"不是恪守韦伯的原始含义,即不是把"祛魅"严格限于宗教权威,而是同时将它扩充、引申和延展到准宗教或非宗教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以一系列包含一排斥的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权威和神圣性.  相似文献   

2.
在阿尔都塞学派中,皮埃尔·马舍雷以最大的精力对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哲学进行了细读与研究,因为斯宾诺莎对20世纪的法国哲学来说,尤其是对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来说,是非目的论的重要哲学资源。马舍雷《黑格尔或斯宾诺莎》一书对黑格尔与斯宾诺莎的学说体系进行了跨越性批判,以当代问题性视域勾勒了斯宾诺莎的实体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他墓碑上的格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完成了他实践的一生,倡导了一种科学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角度,探析档案的哲学本质,研究档案是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哲学的实践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进行图书馆哲学研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图书馆哲学作为人文科学对图书馆实践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把图书馆哲学的研究看作是一项理论的事业,那么它与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它的理论实践意识又如何?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性"视角看"图书馆精神"的迷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性"视角看"图书馆精神"的迷失与重建,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好的现实意义.从4个部分对图书馆的"现代性"问题导致的"现代性"危机做深入的分析,即:哲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使图书馆学研究得到有益的启发;图书馆"现代性"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寻求和落实深刻性;新时期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突显"现代性"危机;图书馆"现代性"危机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宋蕊 《大观周刊》2012,(34):24-24
实践哲学问题作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早期思想中突出的特征,不仅表现了海氏哲学对人的生存一以贯之的关注,同时把哲学自身的研究引向了对于生命实践的探究。以前期的实际性解释学作为开端,到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澄明了一种生命实践的存在论境域。  相似文献   

7.
李科林于2022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勒兹的哲学剧场》是国内最新的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德勒兹专著。本文从书名中德勒兹和福柯都使用过的“哲学剧场”一词入手,选取了该书中的“导论”和最后一章进行了深入的评论,追溯了德勒兹与福柯早期志同道合的友谊,分析了他们之间晚期的立场疏离的过程以及彼此思想分歧的要点,从一个侧面追述了当代法国哲学史上的一段哲学戏剧。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哲学的贫困在于未能立足于现实的图书馆实践,对图书馆存在的诸多普遍性问题没能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力指导。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改革与转型,开放知识服务的创新与提高已迫切需要现代哲学理论的指引。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图书馆哲学理论建构既是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国图书馆学走向世界最合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周六早上醒过来,没有急着起床,随手翻阅了手边的一期<新华文摘>,果然有收获,主要是哲学专栏的有关中国哲学的文章吸住了我.准确的栏头是"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与未来走向笔谈".作者有陈来、刘笑敢、颜炳罡等.陈来、刘笑敢既是我的北大系友,更是当今中国哲学史学界的大家.他们的观点自然要引起我格外的注意了.陈来认可古人作学问的主张:"心知其意"、"述其大意"、"发明其意",同时也谈到了这一过程如今受到了新哲学话语的制约.刘笑敢则力求"采众美而酿新说".他尤其提出了关于中国哲学的两重身份、两种功能及两种角色.关于两重身份,一是"现代学科",二是"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玉洁 《现代传播》2019,(10):63-66
对自然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生态环境危机就其根源和本质来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因此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考察环境传播及其话语实践创新具有深意.当前环境危机的根源,是话语思想的“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征服自然、经济理性、资本逻辑、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与生态环境的不可兼容性,环境危机的解决要求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追求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与逻辑构建起来的绿色政治哲学.而依赖“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一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价值导向建立起来的传统环境传播也需要反思、重释乃至新构.突破“危机学科”思维定位与“风险、冲突、抗争”的话语范式,拓展至一个超越环境问题本身的更大的认知维度和外在语境,在新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从话语思想、话语价值、话语形态、话语修辞、话语传播多个维度追求话语实践创新,以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共存的“多元价值平衡与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11.
音乐艺术实践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对于高等传媒教育而言,它又是一种重要的专业教学资源.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与育人模式为理论原点,对大学生音乐艺术实践在传媒实践教学中的资源优势和规范化、科学化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情动”(affect)一词最早由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提出,后世的德勒兹基于此提出了“情动”理论,并指出了情动—影像(affection-image)的变体。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诗意内涵与情感维度营造了真实的人文脉络与时间痕迹,如诗般律动的影像中,身体与自然的情感波动与观众达成互动共振,而塔氏电影中的生态审美及情感逻辑更与“情动”理论间拥有极高的适配性,因此塔氏影像为“情动”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佳的范本。从身体到自然的情感流动过程中,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的生命体验与哲学拷问得以显现,塔氏电影中的“情动”也在此般影像语言中逐步生成。  相似文献   

13.
周雯雯 《大观周刊》2012,(29):19-20
辩证法是一种建立在熟知思维的历史和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理论.而熟知思维的历史与成果就必须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人以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满足人类需要,即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全部哲学的生活基础就是人类实践。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性反思来考察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实践性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于小艳 《今传媒》2016,(4):32-33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时<读者>"危机公关"案例的回顾阐明:任何组织都必须将其公共关系行为贯穿和有机融入其全部运营活动过程当中;在危机已成为一种常态,危机事件可能随时"迸发"的现代风险社会,危机公关的要诀是将"危机公关"日常化,其基本准则是"以公众利益为本",要避免将公共关系"技术化"的片面取向.  相似文献   

16.
伏静怡 《东南传播》2021,(10):27-30
传播媒介深度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小镇青年通过影像实践在积极建构自身话语的同时也塑造着新的"地方"文化和认同.本文从小镇青年这一群体的媒介化实践框架切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小镇青年是如何将地理实体与人们的想象联结起来,建构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帮助乡村完成文化失落地到文化根源地的转身.  相似文献   

17.
"世界图书馆"理念及其实践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图书馆"是指具有广泛收藏的图书馆。文章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考查了近代图书馆员、现代作家和当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人们对世界图书馆的种种设想及其实践,从而彰显作为一种图书馆现象的世界图书馆对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实践逻辑:一个场域视角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记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本文通过时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寻找记者的实践轨迹,搭建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记者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三个体系"之间关系的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三个体系"在档案工作实践发展中的意义,同时在理论层面阐述"三个体系"与以往档案学理论的关联性.文章最后还指出"三个体系"建设中要注意处理好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需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小英 《现代传播》2017,(11):84-90
人类用语词来建构概念框架,并以此来塑造对世界的认知。"丝绸之路"的语言学命名及其在传播中不断拓展的话语实践使得这一名称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可,形成认知共同框架,这也正是在全球化生产—传播的语境中诸多国家竞相运用该符号的深层原因。中国围绕"丝绸之路"倡议的"一带一路"共同体建设也是基于共同认知框架而来的话语实践。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共享概念集群的作用,并寻求在国际传播中将非共享概念提升为高共享度概念的方法,在这方面皮尔斯的符号传播思想提供了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