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莽 《出版参考》2009,(8):41-41
我们很少把“鬼才”用在外国人身上。可是当我想到米哈伊尔·弗鲁别利时,当我撰写有关这位画家的文章时,想来想去认为用“鬼才”来冠誉他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2.
18岁这个多梦的季节里,我带着写作梦迈入祖国北疆小兴安岭南麓的一所被称作“庄稼兵”的军营。阳春三月,家乡处处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而驻地却依然是冰覆雪裹,滴水成冰。这里交通闭塞,条件艰苦,方圆数十里无人烟,吃水都要到几里路以外的河里去拉。报纸和信件一个月才送一次,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就是一台对讲机……看到眼前这一切,我的心凉了,所有梦想都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了,我觉着当兵的路虽然是走对了,但门却进错了。于是,我便开始了退伍“倒计时”,整天盼着三年后退伍的日子尽快到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新来的报刊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瑞雪》     
<正>1979年我调到河北工作后,第一个计划就是要画西柏坡。可是,河北美术界的朋友们说,西柏坡不易入画。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部队的同志去岗南水库,在路过西柏坡时看了一下,深觉果然难画。在一次闲聊中,一位老农谈起1948年冬的一个大雪天,远远看见毛主席的情景。听了这段回忆,引起我很大兴趣。于是,当我漫步在旧居房前和村道上时,我的脑海完全被"雪"占据了。当我爬上毛主席故居后面的柏坡岭上,俯视当年党中央领导同志故居的全景时,发现一栋栋灰白色的平顶房在一片广阔的绿树丛中,显得格外洁白,我的心情顿觉豁然开朗,幻想和诗意的冲动,使我产生了一系列联想……一个漫天飞雪、天地皆白的隆冬景象出现在我眼前。如何表达主题,使之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双重意  相似文献   

4.
陈朴 《出版史料》2003,(1):64-65
我是个爱读书爱淘旧书的人。在多年的淘书经历中,既有意外收获的惊喜,也有一时懵懂错过时机的悔恨。“文革”刚结束时,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线装旧书颇多,价钱也很便宜。一次看到一部木版的《越谚》,略一翻阅,便见到十分熟悉的绍兴家乡方言,但觉得书太破旧,纸张  相似文献   

5.
12年前当我被作为采访对象面对他时,此君未必能料到时隔数载,他也成为我的采访对象。他是《中国武警》杂志主编、著名作家、大校军官郝敬堂,其人1952年出生于江苏沛县一个教师家庭,少小学文习艺,18岁应征入伍。橄榄色绿了身心,新领章红了容颜,军旅年华凝聚成金五星缀满双肩,从士兵到大校,沉甸甸的八颗金五星该是何等使命!一语三生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请同学们跟我读…”。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已成了郝敬堂久远回忆。早年在家乡的学校里,他父亲作为饮誉一方的教师,曾向儿子讲授过这句名言并以其毕生从事的…  相似文献   

6.
日前参加了一个国际研讨会,内容和“数字传播”有关。说句实话,刚踏进会场,心里便在打鼓。我很想从与会专家这里,了解到数字传播的最新信息;但作为一个传统出版人,又对数字传播有着下意识的警觉。这正应了一句唐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这样一种复杂情绪的支配下,当会议轮到我发言时,我对数字传播表达了三点希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的作家,虽然自出生起便远离了故土,但印度文化一直根植于其成长期,以至于V.S.奈保尔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有着浓厚的印度文化特色,甚至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感谢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高兴极了。这完全是意外的荣誉。这是对英国,我的家乡,以及对印度--我祖先的家乡的巨大贡献。”本文将就V.S.奈保尔的代表作《抵达之谜》来探寻印度文化在其创作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及作者本人的印度身份。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一生常碰上些“偶然”,一个作者或一部作品也时与“偶然”结缘。照实说,拙作《月迷津渡》这回能忝列全国首届报纸文艺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之林,是我不曾想到,也不敢想的。有读者来信要求我谈谈写作体会,这使我既汗颜,又为难。却之不恭,只好乘“盛名”之下的虚荣心,不避谫陋,一吐为快,乞就正于方家。一曰胸臆有真情。我是小城的“裁缝匠”,伏案编稿之余,常去近郊的白河滩畔溜达,以松神经,以舒文心。白河青波白沙,静若处子。每届春秋,时发山水,不很满,大半河而已,而那座老式的水泥桥因此而漫顶。往来之人便靠木船载渡,不然就得朝下游多走好几里过新桥去。每至黄昏,渡河者甚众。摆渡的木船中,多是男人撑船。只有一个姑娘独驾一叶小舟。因为她热情,利索,模样也顺服,船客格外多。说说笑  相似文献   

9.
有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在前,孰敢再写《白杨风采》。我要写的白杨.他不是风姿绰约的白杨树,也不是一位叫白杨的窈窕淑女.而是一位叫白杨的纯朴的男人——虎林市电视台的记者,我的一位同行。说来有趣,他本名白君,谐音“白军”,读小学时经常被同学中的“红军”袭击。后来学了《白杨礼赞》,自己改名“白杨”。这一改,便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个参照物,他真活出个样来了。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夏,书刊报社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西柏坡纪念馆联合推出了经过精心策划与制作的“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60周年特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以下简称“西柏坡特刊”)。“西柏坡特刊”推出后受到读者的热烈好评,很快就销售一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丹麦一位哲学家基尔克戈德说过:“只有向后看才能理解生活,但是要生活好必须向前看”。这话很富有哲理。生活像流水,日夜不息地奔流着。当我们向前流的时候,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当我们向后看时,才能看清它的缓慢、湍急、平淡、斑斓,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有感于此,写下这几段文字,为了“向前看”。吹沙见金剔璞透玉1964年8月,河南日报第一次试行编辑与记者相互交流的制度。我从记者站回到编辑部后,便被交流到副刊去当编辑。这一年,是国庆十五周年。河南日报决定以《我与祖国》和《风展红旗》为题,在副刊开展征文活动.要求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反映我省建国以来的深刻变化;通过自述的方式写自己十五年来感受最深、最难忘怀的一些事情。袁漪和我共同分编《我与祖国》的稿子。  相似文献   

12.
革命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北平前领导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 ,党中央成功指挥了三大战役 ,召开了规划新中国蓝图的七届二中全会 ,实现了由战争向和平的伟大转变 ,形成了转折之际的思想灵魂———西柏坡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主席发出了“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 ,要求全党同志在胜利之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这正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去年 1 2月 ,胡锦涛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学习时 ,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当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13.
许帆  庄壁瑛 《大观周刊》2013,(8):154-154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延安移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自此西柏坡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在这里也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又应该如何将西柏坡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我的家乡坐落在四川省青白江区的城乡镇.那时.四川金堂县的县城里边.一条好深的巷子叫“槐树街”.出去有一个庙子叫“川祖庙”。从我当小学生起,这个“川祖庙”就有一拨一拨的壮丁进来集训,两三个月后,就开赴前线去了。这都是我这个小学生亲眼见到的。这些壮丁苦得很,他们穿得稀烂.我没有看见任何强迫,全部是“招派”.而且,人们都是自愿的.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幅在家乡西藏阿里地区拍的照片,画面是:伫立于灌木丛中的我,裹一件皱巴巴的皮大衣,两手叉腰,双目远眺,蓬乱无章的长发被高原的风卷成一簇。“整个一个流浪者”——这是照片给人的第一印象。而我,每当端详这幅照片的时候,眼前都浮现诸如“自在”、“充实”、“旷达”、“潇洒”这类生动的字眼,身心被一股暖流包围,油然而生对家乡的感激之情。的确,多年来家乡给予我的回报是多么丰厚啊!我的记者生涯就是从家乡开始的。1988年夏,我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西藏日报。到拉萨的第六天,我便以报社记者的身份踏上了西去阿…  相似文献   

16.
我的散文,大多取材自家乡。家乡有画(?)一般的景致.却又偏僻、贫穷。家乡有质朴善良的父老,却又落后、守旧。家乡有美,也有丑,美与丑相映衬。近些年来,家乡在变,景在变,物在变,人在变,风俗在变,千百年前传下的是非标准、善恶标准、审美趣味也在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的多数散文就试图描摹故乡的风景、风俗、风情及其变化,并试图从中折射出时代的闪光。因此,《新闻爱好者》的编辑朋友要我谈谈散文《马蹄塘纪事》,我便先想到了我的故乡。我们那个村子,很大,千余口人。和别的村庄一样,也行一些池塘,有的一池莲叶荷花,有的一池污泥臭水,有的围一圈儿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18.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19.
冬日的一个星期五,当我从杭州城西的一个公寓小区出来,挤上回程的公交车时,已是夕阳西下。我是为采写“打造‘信用浙江’”的报道,到这里来找一家不守信用的公司的。和前几天的找寻结果一样,这些当初信誓旦旦向银行保证还款的“老赖”几乎一个也找不到,就是被记者“逮”到了也无不声明自己和前不久被曝光的企业不是一回事。“怎么办?明后天双休日找人难,报道却快截  相似文献   

20.
安策 《军事记者》2010,(2):55-56
读了许多新闻学专著,真的有些“审美疲劳”了。然而。当我看了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军事记者》主编朱金平同志的新著《新闻发现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时。眼前顿感一亮。这是一本充满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实用新闻学专著。它以超广角的视野为读者介绍了新闻发现的一般方法和“旁门左道”.并提出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和新见解。尤其是书中阐述的“新闻创造论”.令人耳目一新.在新闻资源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打开此书。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发现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