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俊 《新闻三昧》2008,(12):39-40
主题性报道是一种总结性、概括性的复合型报道,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报道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新政策、新成就、新问题。它是一种融新闻性、宣传性于一体的报道形式。这类报道由于其浓厚的宣传色彩,以及沉闷呆板的报道形式,多年来不被受众欢迎。在业界甚至更流传着“主流新闻”(主题性报道、时政新闻)边缘化,“边缘新闻”(一般社会新闻)主流化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办台水平,改进宣传报道,提升节目质量,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是当下许多媒体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节目是立台之本,节目质量好坏、境界高下、形态新旧,直接决定着外界对于一家媒体的评价和观感,更决定着它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广电节目社会评价体系和淘汰机制,可以促使节目不断推陈出新,适应观(听)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和文化需求。对节目如何评议如何判定,思路当然多种多样,但是借助外力,引入外脑,不失为一种扎实而有效的路径。在早期,对广播电视节  相似文献   

3.
研究广播听众的必要性“为了行动起来有些把握,应该熟悉所要涉及的资料。”马克思的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研究受众的必要性。受众是每篇报道、整个广播系统和大众宣传报道工具的影响目标。不管如何评价新闻工作者的创作活动,不管如何评价编辑部门和新闻报道机构  相似文献   

4.
主题性报道是一种总结、概括性的复合型报道,主要报道新政策、新成就、新问题等,往往是上级宣传部门根据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部署下来的重点宣传任务。这类报道一般缺乏具体新闻事件,可视性较差,很难调动受众的收视兴趣。那么如何增强主题性报道的可视性,更好地配合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受众的素质也日益提高,变得愈加众口难调。新时期,受众究竟需要怎样的服务性报道,服务性报道究竟该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符合受众口味?我们认为,服务性报道要转变传统的“传者中心”的观念,形成“受众中心”  相似文献   

6.
王敏 《新闻记者》2024,(2):31-43
新闻工作者如何理解受众,如何寻求与受众之间的连接,是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前数字时代的一些经典研究认为,组织管理和专业直觉主导了媒体运作,受众事实上在新闻生产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存在于从业者的“想象”之中。数字技术为媒体打开了受众的“黑箱”,受众变得日益数据化与可测量,带来了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建构的背景性变化。本文在“技术的社会建构”思维下,考察了省级移动新闻客户端“S新闻”从业者的受众观念,发现“量化受众”已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合法性机制,其背后的实质是平台逻辑对新闻业的渗透和改造,但S新闻的编辑室文化并不完全支持量化数据主导新闻生产,而是体现出一种与科层制组织约束、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从业者个体选择等的冲突和协商。未来编辑室需要建构起清晰的价值规范、语境策略来指导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数据,才可能增进对受众的理性化理解及赋权。  相似文献   

7.
主题性报道作为中国传统主流媒体中的一个“重量级”、“标志性”的新闻形态,在各级媒体日常的宣传报道中地位非常重要。然而由于其天生所具有的“宣传新闻学”的特质,宣传、动员、组织、教化等功能相对突出,在事件性上,在有意无意间被人为地弱化了。而事件性的减弱甚至是缺失也使得主题性报道越来越“脱离群众”,没了根基。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尤其是新媒体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传媒生态突变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早已不再任性,从开始的对抗逐渐走向现在的深  相似文献   

8.
洪功兵 《新闻世界》2012,(10):49-51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传媒格局带来了冲击,传统电视媒体如何改革以适应局势的变化?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的改版为例,探析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视新闻如何以受众中心,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并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如何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武新宏在《电视纪录片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探析》一文中指出,电视纪录片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传播效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思考。一、拓展题材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内容已经在民间有广泛的认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不论是报纸、刊物或是电视。对其版面作深思熟虑的必要的调整,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广大受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变化,更好地为受众服务的需要。同时,它还标志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典型报道一直是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宣传先进、弘扬正气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新闻宣传的生存环境和传播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播渠道和受众选择趋于多元,传统的模式化、脸谱化的宣教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需要。北京优秀交警孟昆玉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令人眼前一亮,为改革创新典型报道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视媒介是构建城乡人群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最佳平台,那么,电视媒介是如何让农村受众更好地了解城市文化,也让城市受众了解农村文化?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受众走进荧屏、参与节目,成为节目的主人?如何让电视工作者加强自身  相似文献   

13.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称其为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不仅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将其视之为消遣娱乐的最好方式。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传媒都试图通过自身结构进行不断变革和调整以广泛适应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的要求以期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尽管如此,传媒对青年受众的传播效果仍不太理想,如在传媒如何才能适应、引导青年受众,传媒与青年受众之间在传、受问题上还有多大差距,以及传媒怎样更好地为青年…  相似文献   

14.
电视综艺节目是受众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近年来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从内容、形式、技术等层面都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变化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如今的综艺节目,原创意识逐步加强的同时也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引领文化自信,坚守价值导向,彰显社会责任,创时代精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华日报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改版,探索党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如何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去年12月,新华日报实施的最新一轮改版,明确提出内容结构上要形成“龙头凤尾”的格局,以“三贴近”的思想创新党报优势。力求全局观念和新闻规律的统一、舆论导向与传播效果的统一、党性原则与受众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2月11日,西安灞桥区新筑镇上锣鼓喧天,庆祝“陕西农民报新筑文化基地”成立。报社在农村建立文化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开门办报,使文化宣传报道更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有了这个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全国性问卷调查,对灾后重建三周年媒介宣传报道的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主要包括“受众对灾后重建的关注度”、“受众对灾后重建报道的信任度”、“受众对灾后重建的认同度”三个指标.从这三个指标来看,灾后重建三周年的舆论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文章在对灾后重建三周媒介宣传报道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成就报道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级普类的新闻媒体纷纷进行新闻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受众的要求.增强自身在“新闻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倡导采写硬新闻、真新闻.减少并逐步取消不为受众欢迎的条文式的总结式新闻、提纲挚领式的会议新闻、一厂一品的工作性新闻已成为众多新闻媒体的改革内容之一。作为通讯员如何更好地适应这样的转变.如何采写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这里笔者作一些肤浅和简略的提示,供参考。一是多写“身旁边”的新闻。注意挖掘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有血有肉有细节的事实,采写“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报道。这种新闻报道的对象不受约束,可以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主题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新闻容量小,信息量少的县级电视台来讲,做好主题报道不仅能破解上述难题,还能增加吸引力和感召力,如何进一步提高主题报道质量,摆脱形式呆板,内容空泛的现状,如何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更加贴近受众,这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电视主题性报道在提升电视台“含金量”的传播与推行中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主题性报道已成为影响主流化效果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陈晓云 《新闻窗》2009,(4):96-97
当今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新时期电视媒体的竞争十分激烈,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也应从过去简单的“把关意识”提高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引导意识”思路上来,高质量、高标准地编发新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把关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已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