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新闻工作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因此要读很多的书。但是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是大有学问的。本刊开辟“求知书屋”这个专栏,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探讨读书学问的园地。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以正确的方法读书。为此,我们要不断向大家介绍新书出版的信息,介绍一些好书的内容和名家读书的方法。这个专栏同时也是大家交流读书经验、体会的园地,谁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体会,希望不断地写给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办好这个刊物。本专栏先谢谢大家的支持了。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我市有干部档案管理人员三千余人,面对这样大的一支专业队伍,在业务学习上,只靠简单的“传、帮、带”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干部(人事)工作对干部档案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促进干部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由市委组织部和本刊共同创办的干部档案工作专栏,今天与大家见面了。这个专栏,旨在加强干部档案管理的宏观指导,及时反映干部档案工作动态,进行经验交流和理论探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干部档案管理水平。干部档案工作专栏是干部档案工作者的一块小小园地,希望得到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您如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来函请寄北京市委组织部档案室或《北京档案》杂志编辑部。  相似文献   

3.
为了办出地方小报的特色,去年我们专辟了《比一比、看一看》专栏。一年来,我们先后围绕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连续刊登了一些“集纳对比”报道:《开门后、关门前你在干什么?想什么?》《同志,在办好职工食堂上你抓了哪些工作?》《怎样把我市早点供应搞得更好?》《保证酱油醋质量,维护千家万户利益》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读者称赞这个专栏是我报的“报中报”,读后感到亲切、实在。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中国当代作家时,曾有一个发现:对于一个作家,他想写什么并不是他写出什么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能写什么。就如散文大家杨朔,他走的“把散文当诗写”的路子,不但是因为他爱那样写,而且还因为他早年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而另一位散文大家秦牧,他从小爱研究接近大自然、动植物,爱看各种博物知识,所以他能把散文写成“谈天说地式”的。杨、秦的风格不能互换,不仅是他们不愿意,其实更是他们不能。作家的风格缘于他的美学追求,其实更缘于他的知识结构的局限。现在评论新生代或“后先锋文学”的论者,称赞他们饱读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办出地方小报的特色,去年我们专辟了《比一比、看一看》专栏。一年来,我们先后围绕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连续刊登了一些“集纳对比”报道:《开门后、关门前你在干什么?想什么?》《同志,在办好职工食堂上你抓了哪些工作?》《怎样把我市早点供应搞得更好?》《保证酱油醋质量,维护千家万户利益》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读者称赞这个专栏是我报的“报中报”,读后感到亲切、实在。  相似文献   

6.
认真梳理各级各类媒体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一:有的媒体为了应付检查,把新闻专栏改头挟面,往往是换汤不挟药“走转改”,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什么、“改”什么?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一些媒体缺乏研究,仓促上阵,导致报道缺乏新意.一些媒体片面追求“走转改”报道的量,把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打上“走基层”的栏花,内容是换汤不换药,报道乏善可陈,这有悖于开展“走转改”括动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上海两位通讯员的文章耐人寻味。他们向一些传媒和记者提意见,其实也是向新闻界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难道随着“报料人”的兴起,通讯员的作用真的过时了?在我们推进和深化体制改革、理顺内部管理机制的时候,该把通讯员放在什么位置上?请大家都来关注、议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有幸参加首届江苏省广播电视“十大名优专栏”的评选。评选期间,较系统地观摩了全省各市“百里挑一”选送的37个好专栏,聆听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省厅一些专家对专栏的评议,对专栏节目如何争“优”创“名”很有启发。首先说“专”与“栏”。“专”应该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栏”是指节目的定位。“专栏”就是指这是一个特定的节目,有鲜明的、独特的定位。大家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就是定位在社会关注的聚集点的问题上。通过“访”与“谈”的形式,颂扬正义,针贬时弊,正确  相似文献   

9.
虽苦亦风流     
大家都知道干新闻苦,我以为基层通讯员要更苦一些。 他们为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及时地报道给广大受众,往往要比专业新闻工作者吃更多的苦,比和他们的同事们耐更多的心烦才行。 他们只有在干完和别人同等工作或劳动量的前提下,才可能去工厂、机关、学校、农村采访,来去匆匆,既要受劳力之苦,又要忍“名不正、言不顺”的“白眼”之气;“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为写一篇象样的稿子,他们没时间去舞  相似文献   

10.
有特色的专栏是报纸的拳头产品,一个精品专栏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迷人的风景。那么,如何才能办好专栏.使其发挥特有的诈用呢?笔者结合要闻版上的专栏,谈点粗浅的看法。“专栏”就是把若干具有共同性的稿件集中编排,组成相对独立、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要闻版上的专栏是版面上的‘叫。特区”,也是版面编辑的“优质产品”。办好要闻版上的这一“小特区”,大概得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其一,明确指导思想。某个专栏在版面上起什么作用,应当十分清楚。指导思想明确了,专栏的目的性、针对性才会比较强,才会形成专栏的局部优势。比…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报纸上的“专栏”是什么?“副刊”又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解释。陕西岐山县曹潇曹瀟同志; 了解报纸上的“专栏”、副刊等专用名词,对  相似文献   

12.
专栏与新闻名家之是非朽木报上的专栏多了起来,对专栏的指责与诟病也随之多了起来。比如日前读到一文,便把一些名家在报上开的专栏中的一些文章喻为“喷嚏文章”,意思是说,一些主持专栏的名家文章良莠不齐,有些纯系无病呻吟,打个喷嚏也要写下来让读者共享。我想这个...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从1990年第2期起举办了“广播电视语言笔谈会”,到本期止,共发稿5次,刊登省内外作者的稿件20多篇。许多作者和读者反映:这样的笔谈有利于广播电视语言的规范化,同时,由于各抒己见,也有利于广播电视语言问题的深入研讨。现在,作为定期的笔谈专栏虽然暂告一段落,但为了继续广泛、深入地探讨广播电视语言问题,本刊现有的“论苑”、“实践中来”、“求索篇”、“一得录”等专栏,将经常刊登这方面的稿件。为了便于视听界内外的朋友们选题,我们初拟了一些组稿题目刊登在本专栏后面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14.
时事报道离不开时事专栏.不少报社都在把精办时事专栏作为提高时事版可读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大多数报纸的时事报道主要依靠新华社电讯稿,时事编辑在办专栏时,往往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无法自己为专栏组织稿件,栏目常常闹“稿荒”.于是,为了让专栏不至因临时缺粮而中断,有些时事编辑便想出个“万全之策”:给专栏定一个涵盖面宽的栏名,让选稿范围变得宽泛一些.这样,在一些报纸的时事版上便开设了诸如“时  相似文献   

15.
所谓导语,古人称之为“起笔”,即指从哪儿下笔,从什么问题写起。我国古代一些笔走龙蛇、妙手著华章的文学大师们都很重视文章的开头,他们有很多经验之谈,现摘录一些供大家共赏。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立片言以  相似文献   

16.
李时新  杨淼 《新闻传播》2023,(18):26-28
桂林《救亡日报》专栏“读者论坛”以抗战为主题,发动来自广西各行业的读者来函提供话题,引导大家开展讨论。专栏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提供了多维的视角。除了读者对话,专栏还通过编读问答的形式,回复读者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发挥专栏动员抗战、舆论监督以及化解个人困扰的作用。“读者论坛”专栏与读者建立广泛的联系,让读者抒发己见,体现了群众办报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专栏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栏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报纸的版面效果.《襄樊日报》各版都设有一些较具特色的专栏,而经济版的“农家百姓致富经”尤受农民读者的欢迎.在当前农村中,头等大事依然是如何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作为一张城乡兼顾的报纸,理所当然地要想到广大农民读者,在多数农民还苦于致富无门时,急他们之所急,帮他们之所需,把为农民传递有效的致富信息,替农民寻求可靠的致富门路,当成自己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8.
我们新开辟的“通讯员鼓劲台”专栏,从这期开始同大家见面了。通讯员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较多,种种原因使部分同志容易背上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包袱。这个专栏就是帮助大家卸“包袱”、丢“包袱”,轻装上阵,满怀信心地继续搞好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19.
经济报道,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以驾驭的题材。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得让大家喜欢看、有看头呢? 一、“消费者新闻”经济报道的主要读者是消费者,因此经济报道的写作首先必须考虑消费者。他们的利益是什么,他们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我们应该了然于心,全心全意  相似文献   

20.
办好电视专栏节目的手段之一是设节目主持人。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的电视已由播音员串联节目到播音员参与节目,进而主持人负责节目,初步定上了一条电视主持人节目的新路子。本文试就这一演变轨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分析。主持人节目的发展趋势电视的普及,推动了电视专栏节目的发展。迄今专栏节目与新闻和文艺(包括电视剧等),形成了电视节目三足鼎立之势。有位电视台的老新闻工作者,把电视新闻节目比作“头”,把文艺节目比作“尾”,而把电视专栏节目比作“身”。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妥当,但它的确说明了电视专栏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