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运用理论研究知识如何转化为政策的问题,可为学术研究的政策影响评价提供理论基础。按照对基础观点和政策影响过程映射方式的不同,将基于知识运用理论开发出的评价框架总结为线性框架和多维框架两种类型。分析和比较两类框架的特点和优缺点,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李晨宇  王迪 《今传媒》2023,(11):96-99
框架理论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体育赛事报道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模型,以《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分析样本,通过比较报道中的内容主题框架、结构框架以及话语框架,研究中美主流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不同,旨在为未来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框架理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核心概念——框架、框架化、框架效果及其在传播学三个研究领域的运用,并对国外框架研究的新趋势——框架的整合过程模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对《甘肃日报》的少数民族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宏观再现该报勾勒出的少数民族媒介图景,并探究其背后的政治建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科学地进行少数民族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框架理论是当今新闻传播领域最受重视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从社会真实(事件)到符号真实(新闻内容)再到主观真实(受传者),都有一定的"框架"在影响着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研究对大陆新闻传播领域内近三年(2012-2014)有关框架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出结论:大陆对框架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国外成果介绍得不及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混乱、质量一般是近三年大陆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但是凭借其数量优势、议题集中和对新兴媒介的关注,大陆框架理论研究仍有进步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呈现在内地媒体新闻文本中的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框架及框架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国际新闻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地媒体关于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客观、人道主义、中国角度和媒体实力的新闻框架,论文认为事实性质、媒体所在国因素和媒体实力是形成这一框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台湾媒体对大陆新闻的“选择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前人多注重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本文以言论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言论文体的特性,分析台湾3家主流媒体在汶川地震期间如何运用评论报道来选择与建构这一新闻事件,以传达其媒介立场与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台湾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处理框架效果实验材料的步骤中充分体现框架建构的作用,更紧密地联系效果实验研究设计和框架的理论概念,提高框架研究的效度,本文首先对媒体框架的概念,框架话语包的各类组成元素及其和编辑部文化间的关联作了描述和讨论。基于理论分析,本文以如何在框架效果的实验中将主流美国媒体报道中国问题时常用的"政府过失"框架植入实验材料为案例,具体提出研究者需要首先确切描述该话语包内各类象征资源的主要特征,然后邀请两位以上的资深记者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编辑部文化的承载者分别处理实验材料,最后,经研究者和记者讨论后采用共同认可的处理手法和内容用于下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和固定成见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了1979-2005年间我国大陆主流报纸媒体上的党员形象和经济/知识精英形象。研究发现,党员框架和精英框架刻意分离——党员避免被描绘为精英,精英亦避免被描绘为党员。党员框架滞后于时代要求,而精英框架获得优势表达。这并不符合时代赋予党员的新内涵,亦不符合社会现实。这一结论提示媒介,有关党员的报道应走出过度意识形态化的藩篱。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有机且符合逻辑地贯通了“形象”研究和“刻板印象”、“新闻框架分析”等理论,且对此做出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0.
贺晓栋 《东南传播》2012,(8):184-186
本研究采用国外学者提出的框架理论,运用量化的方法对《华西都市报》2008年8月至2012年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报道中新闻框架的使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都市报灾后重建报道中各个新闻框架都有所呈现,其中人情味框架使用最多;不同的新闻框架需要借助不同的新闻选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在回顾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分析图书馆视野下的多中心理论框架,最后探讨了图书馆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雅淇 《新闻世界》2012,(1):122-1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而以框架理论对新闻报道的分析也正日益发展。然而纵观其研究成果,多为对电视或者纸质媒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少有对网络这个载体的框架分析与调查。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以新浪网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纽约时报》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佩 《东南传播》2012,(2):26-2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对境外网络媒体有关广州亚运的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境外主要媒体2010年11月1日至30日的所有主要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框架理论、认知和符号理论、内容分析软件等展开相关分析。探究境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建构作为"他者"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发现,境外广州亚运报道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它通过设置议题框架、话语置换与议题转移、报道弱化与强化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呈现出一个逐步"去简单化的广州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杨波 《东南传播》2018,(4):56-58
研究依托新闻框架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数量、消息来源、主题建构、内容结构、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多层次地比较美联社和新华社围绕拉斯维加斯枪击事件各自形成的报道框架,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编辑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群体行为.随着编辑学研究的深入,在讨论编辑学的理论框架时,有的研究工作者提出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编辑学理论.研究的结果,是一门新的学科即编辑社会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柯文浩 《报刊之友》2010,(12):128-13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络版作对比分析,研究二者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并探究两家媒体如何设置对华报道框架,尝试挖掘出不同西方媒体在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两个维度上建构中国新闻框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香港"占中"事件为个案,研究人民网和凤凰网对重大事件在新闻呈现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新闻材料选择上,人民网重视原创,引领官方发言,凤凰网则更注重各方转载,报道多元化;在新闻材料建构上,人民网采取均衡报道方式,以"求稳"为准则,而凤凰网报道自由度相对较高,以事件的冲突性和新闻的价值点为报道准则。但两者在报道框架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尽管现有媒介框架研究文献描述了多种抗争框架,但它们尚未有效地呈现中国抗争框架的整体图景,这种不足部分地源于单案例和描述分析的研究路径。本文采取类型学的思路,试图从话语符号、表征框架和文化资源三个层面构建一个理解框架现象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40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拆迁抗争案例进行多案例归纳,提出"传统底层道义型框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和"现代法理型框架"三大抗争文化框架。分析结果揭示了当前中国抗争框架的三个基本特征:三大文化框架并存、现代法理型框架相对弱势、多种框架共用。中国的抗争文化框架既呈现出历史延续性,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公民权"和"推动法制进步"等表征框架的运用,这部分取决于抗争群体和抗争的媒体/政治环境的变化。多框架共用现象表明,中国的抗争者倾向于工具性地运用框架化策略以便有效地引起公众和国家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框架理论下的国庆60年阅兵中外报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中国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镜报》来做对比分析,研究中外报纸对中国国庆阅兵事件的报道,通过框架理论来分析不同的媒体是如何设置报道框架的,从而挖掘中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