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应用日益普及,激光照排取代原先的铅字排版,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电脑上“写作”,编辑运用电脑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由于“黑马文字校对、”“工智校对通”等校对软件的出现,不仅使校对人员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校对周期得以缩短,而且使校对质量有所提高。因此,校对软件的出现,对校对人员乃至整个出版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相似文献   

2.
在中文文字处理中,录入、编辑和排版都已有相当成熟的电脑应用系统,唯独“中文校对”这一中间环节还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并已成为新闻、出版、办公文印等领域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传统校对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以及一系列电脑校对软件的发明与应用,校对的这个“天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依原稿对小样的工序被化解到电脑打字,使校对的独立地位开始动摇。众所周知,校对这道工序是出版印刷业处于铅与火时代下的产物。那么,在目前这个特殊的转型期以及今后,校对人员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如何不断提高校对的质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校对工作?笔  相似文献   

5.
校对,是报刊出版过程的关键一环。如果把一张报纸比作一种商品,校对无异于质检工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电脑和现代化采编平台在报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持原稿与大样核对向无原稿的主观判断转变。如何把好文字、图片等版面要素的最后一道关口,从而确保上乘的出版质量,无疑对时下校对人员提出了新的更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校对是书刊出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出版周期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按北京印刷业统一规定,校对每超过一天,存版费将增加全部排版费的5‰,可见,校对速度的提高既有利于书刊的快速出版又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校对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工作,因此,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校对的最终评价指标是错误率,只有在不影响校对质量的前提下提  相似文献   

7.
沈志刚 《新闻窗》2009,(4):32-33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出版也由纸媒出版物扩展为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一个全新的出版形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作为直接影响公众的传播载体,最早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工作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完成,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照排、校对工序。实现了报纸快捷迅速出版。然而,随着采编出版方式的变化,校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文字校对工作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报纸出版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报纸产出的流程体系里:采写———编辑———电脑组版———(值委、编辑、校对)———电脑改大样———校对———印刷,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环节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于是,每个环节都会毫无疑问地产生制约校对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找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新要求。本人作为报纸校对的从业人员,在此就新形势下影响报纸新闻版校对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是采写环节影响校对质量的基本因素由于新闻讲究的是时效,再加上采访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新闻稿已很少原稿,对于那些“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新闻要素,校对已无原稿可查,传统意义上的忠于原稿“校异同”已演变成“与事实的异同”而非“与原稿的异同”。由此可见,“校是非”便成了校对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出现新闻要素方面的错误或遗漏,校对是无法校正和补救的。如某报2001年10月24日的“同德中路”应为“同福中路”;12月21日的“人均国内...  相似文献   

9.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采编工作实现了网络化,写稿、改稿完全脱离了纸和笔,校对员面对的是无原稿核对的电子校样。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做好网络化后的校对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改变校对方式和方法报纸出版实现采编网络化后,电脑间实现了内外互联,采编出版在网上进行。新技术、新模式给报纸校对工作带来了新变化。一是校对人员减少业务量加大。校对工作方式的转变,它没有了以往可以做参照物的原稿,传统校对工作由原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推广,以及出版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出版手段的电脑化正在逐步实现,如排版电脑化、编辑电脑化、校对电脑化、图书发行电脑化、出版管理电脑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电脑排版出错特点分析江厚祥,傅穗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书出版生产过程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电脑排版、激光制版和胶印几乎代替了铅排凸印。由于采用了新的排版技术,排版发生的差错也就与过去错排的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去适应这种变化。本文拟把电脑排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脑的 迅速普及,许多报 社都相继建立了 局域网,实现了编 辑部采编工作网 络化,采编人员在 网上写作、编辑、 签发稿件。这样一 来,新闻校对工作 就发生了质的变 化。由于校样与原 稿合二为一,校对 工作的参照物已 不复存在,校对的 定义也要改写。网 络时代,校对工作 何去何从? 我们认为,应 该因势利导,转变 新闻校对职能,增 强校对工作的编 辑属性,使其朝校 对编辑的方向发 展。这样既有利于 构筑完整的新闻 编辑体系,又促进 校对职能的提升, 使报纸的出版工 作更加科学、有 序。这种看法是否站得住脚,本文将作简要探…  相似文献   

13.
电脑排版与古籍校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校对工作,历来令人望而生畏,却也是古籍出版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电脑排版已深入到古籍出版这一领域,如笔者所在的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目前百分之一百的图书已由电脑排版.  相似文献   

14.
刘敏 《出版与印刷》2013,(1):39-41,46
<正>出版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大出版单位越来越重视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物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校对工作的质量,编辑校对工作在出版物的整个出版过程中居于中心关键的地位。编辑校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如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对等对出版物质  相似文献   

15.
电子出版系统为出版行业提供了许多方便,特别是电脑排版对书刊的组版,快速、方便,而且易于修改。但由于排版人员一般只经过电脑培训,对编辑方面的要求和知识却知之甚少;而编辑在校对时,由于不了解电脑排版的有关知识,仅用校对符号很难与排版人员沟通,造成屡改屡错...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辅书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为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60%的利润.与此同时,由于其他各类图书受到新兴阅读方式冲击,市场低迷,这个比重呈现出加大趋势.教辅类图书已经成为某些出版单位的经济支柱和生命线,校对作为整个出版流程中的把关一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随着校对的职能从校异同到校是非的功能性转换,其功用日益凸显.以下针对小学阶段教辅中常出现的校对问题,尝试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7.
把好校对“十关”提高期刊质量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杨丽君校对是期刊出版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校对是构成出版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校对的基本要求是忠实于原稿,即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消除排版中的错...  相似文献   

18.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日益提高,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一切确实给出版物的作者、编辑、印制者和读者带来诸多的方便和快捷。当我国出版行业迎接“电脑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场校对工作的深刻危机也正在一天天向我们逼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录入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作者已经采取了磁盘投稿方式,原稿磁盘化后,校对何去何从,成为出版界的热点问题。编辑是否可以代替校对,是否可以重新回到编校合一的时代?现代校对是编、校分工后出版物生产环节中的一道独立程序…  相似文献   

19.
探索电脑排版下校对的新方法李彤梅电脑排版的广泛使用可说是出版业中的一次革命。电脑排版因其自身的特点与铅排不同,对编辑、校对等工作环节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如在图书质量方面,笔者认为,电脑排版比铅字排版的质量更不易控制,尤其是科技类图书,差错率往往较高。...  相似文献   

20.
变自发状态为自觉行为———广西版协的校对理论研究活动●欧阳广在全国校对理论研讨会的推动下,校对理论研究在广西蓬勃开展。广西版协因势利导,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校对论文集《校对论谭》。一、选准位子广西版协历来把提高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