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抗日神剧"的传播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神剧"因无底线地戏说抗战史、过分美化抗日英雄、过度迎合部分电视受众的偏激趣味而广受诟病.之所以受到质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抗日神剧"违背了我们的社会道德;无视了广大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价值判断,传达出一种低俗的艺术审美观;从传播伦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它违反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原则,不利于在国家话语建构中正确地表述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一贯立场.这些艺术创作、表现和消费方面的不规范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合理,正是通过电视剧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而表现出来的.本论文将分析"抗日神剧"所关涉的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或法规政策,梳理"抗日神剧"与国家话语的关系,指明"抗日神剧"对跨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斌 《声屏世界》2013,(9):17-19
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穿皮衣、戴雷朋、骑哈雷,抗日英雄徒手撕烂日本兵,这是抗日剧还是抗日科幻剧?若侵略者可如此轻而易举地消灭,八年抗战怎么过来的?抗日剧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这是爱国还是愚民?2013年4月10日,央视《新闻1+1》节目播出《“抗日剧”可以这么拍?》,顿时将“抗日神剧”现象推向高潮,与之同时步入高潮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质疑与奚落。  相似文献   

3.
刘雁 《传媒》2014,(12)
正近期电视屏幕播出的电视剧出现一冷一热的现象:冷的是抗日"神剧",热的是描写小人物的都市情感剧。根据收视率调查,两种剧的主流观众竟然都是成年男性;而成年男性观众的这种理性转移,体现出了从"神剧"到"人剧"审美的回归。曾几何时,抗日题材剧雄踞电视屏幕,风靡大江南北。《亮剑》《雪豹》《打狗棍》播出时,就是男人的狂欢季,不管重播多少次,都有铁杆影迷追着看。调查显示,支撑抗日题材剧高收视率的是一批成年男性观众。男人都有"英雄  相似文献   

4.
“抗日神剧”在精神生态建构中具有多重负能量,对真实性创作原则的背离使之成为创作的负面模本;传媒责任的离场造成历史认知的负能量;普世价值的缺失造成传播策略负能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受众对抗日题材电视剧的观看行为来研究人们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集体记忆,并以众所周知的"抗日神剧"——《抗日奇侠》中的片段为例进行调查。将集体记忆与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联系到一起,关注在情节夸张、违背史实的"抗日神剧"中,人们的集体记忆是否会被消解与解构,以及是否与原本的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目的相悖而行,以及进行集体记忆断裂与连续的争议的思考。期间在借鉴其他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一份适用于问卷调查的集体记忆量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问卷,并最终通过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来研究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集体记忆的消解与重构。加强叙述抗日历史的电视剧的创作与审核,尊重事实,推陈出新,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大众媒介产品对人们的集体记忆的消解与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抗日题材电视剧是指中国人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14年的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不论是宏大背景的措置,革命生活细节的描绘,还是战场情景的再现,典型形象的多元化建构,抗日剧都成为民族、国家意识表达序列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近年来,抗日题材电视剧竞相在电视荧屏上绽放,这些电视剧大多以讴歌民族英雄为主题,其中不乏佳作,但也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跟风剧、闹剧、神剧。  相似文献   

7.
2011年,原国家广电总局巳对抗日题材剧庸俗化、游戏化、娱乐化现象提出批评。时隔两年,这股庸俗抗日剧的浪潮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创作层面分析,抗日“神剧”的批量生产凸显出四对矛盾。一、同质化题材饱和与电视剧创新之间的矛盾 教条的历史没人看,敏感的历史又无法呈现,逼迫着创作者借历史的壳装游戏的梦,将抗日剧改编为一个个充满现代消费元素的舞台秀,披着政治正确和民族正义的外衣,行着肆意篡改历史真实的实际,在博取观众的讶异和谑笑时,把民族经历的残酷与创伤,转变成充满各种刺激元素的商业游戏。  相似文献   

8.
赵倡文 《档案天地》2023,(11):18-20
<正>在河南省沁阳市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抗战时期,沁阳市山王庄镇山王庄村一位名叫郜德纯的农民曾徒手杀了一名日本兵。徒手杀日寇!这到底是民间传说的抗日神剧,还是确有其事?笔者为此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这是个真实的史实,只可惜英雄杀敌后不久,即被汉奸所害。然而,令人可喜的是,在那兵荒马乱的漫长岁月里,郜德纯的幼子郜永芳不仅在母亲的拉扯下慢慢长大参加了革命,而且还依靠我们党为父亲报了仇雪了恨。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于抗日形势的发展和重要,吸收新生力量,增强抗日队伍是当时刻不容缓的一项政治任务。为争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参加到抗日战场上去,红军在西安七贤庄成立了“红军联络处”进行半公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古小丹 《兰台世界》2006,(22):41-42
阐述了张学良“联蒋抗日”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反蒋抗日”方针的影响,中共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转变的根本原因。强调指出“西安事变”爆发及和平解决,是会谈之后张学良为实现逼蒋联共抗日承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中共中央放弃反蒋口号实行“逼蒋抗日”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宣传抗日的《抗战大学》月刊李峰(一)刊物的诞生《抗战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厂州创刊,是当年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统战性质的大型月刊,宣传中共中央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主张,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它的前身是广州“北新书店”编印、出版的...  相似文献   

12.
在呼和浩特市旧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它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地下组织“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秘密活动的地方——财神庙。如今,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对当年刘洪雄等人以财神庙里的道教会作掩护,开展抗日斗争的事情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3.
<正>抗战初期,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遍布华北各地。当年,在胶东半岛西部的掖县(今莱州市)就有这样一支抗日武装,它的名字叫“胶东游击队第三支队”。这是一支人员众多、军容整齐、装备良好、战绩骄人的武装,它不仅是抗战初期胶东地区最大的一支抗日队伍,在胶东抗战史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而且还被列入山东最早发起的十大抗日武装,在山东抗战史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但由于它建置很短,其历史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义主张。“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发动“兵谏”,逼蒋抗日是杨虎城首先提出。张、杨两将军共同商定、共同执行的,这是目前史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那么,采取“兵谏”逼蒋抗日是杨将军的个人主张,还是其他方面策划的结果?张学良方面事先是否就逼蒋抗日也做了策划与酝酿?史学界对此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遍布华北各地。在山东胶东半岛的西部就活跃这样一支抗日武装,它的名字叫“胶东游击队第三支队”。这是一支人员众多、军容整齐、装备优良、战绩骄人,它不仅是抗战初期胶东地区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在胶东抗战史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而且还被列入山东最早发起的十大抗日武装,在山东抗战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它建置很短,其历史鲜为人知。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2月1日,日军侵占掖城,地方士绅刘子容被推举为伪县长。3月8日,掖县县委以郑耀南为首指挥“民动”各股武装,…  相似文献   

16.
杜丹 《兰台世界》2023,(1):153-155
在东北抗战时期,抗日以实业救国、统战以献身爱国的“真的猛士”不胜枚举,杜重远则是其中最为引人关注和极具影响力的一位。无论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还是在国统时期的“白色恐怖”时刻,杜重远就如手持火炬的逆行者,燃烧着自己,为我国的抗日统战建立不朽之功勋。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05,(7):11-13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以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一二九运动中,党领导北平学生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瓦窑堡会议批判了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关门主义”错误,改“工农共和国”口号为“人民共和国”。红军东征回师通电呼吁“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相似文献   

18.
吴泽 《云南档案》2005,(4):19-21
在抗日战争中,祖国的西南边陲,曾活跃着一支名声显赫的抗日民族武装——耿沧抗日自卫支队,这是一支在滇西南有着重要影响的抗日民族武装。它的成立和存在极大地震慑着驻缅日军,它多次配合国军打击入侵的日寇,守卫和保护了祖国的西南大门。  相似文献   

19.
丹阳抗日自卫团是苏浙皖地区成立最早的抗日民众武装之一,在抗击日军的战火中一步步成长壮大,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抗日劲旅,为创立丹北及苏中抗日根据地,支持新四军“东进北上”,圆满完成“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为了封锁、隔绝、扼杀敌后抗日根据地,切断抗日根据地之间、抗日武装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曾灭绝人性地在华北大规模制造“无人区”。被日军视为“华北治安最大隐患”的晋察冀边区成为重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