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娄烨身上的标签最为明显。某种程度上,娄烨已经转变了身份,从一个“看不见”的导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看见”的导演。他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被一众商业大片垄断的院线里努力突围,他想使中国电影更具多元性但他注定是个给“散客”拍电影的导演。  相似文献   

2.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3.
导向与导演     
“导向”和“导演”这两个词的意思,新闻界人士都理解。这些年,新闻界十分重视和强调舆论导向,有关把握舆论导向重要性的文章很多,论述之全面和深刻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舆论“导向”问题,不管如何重视,如何强调,它都离不开真实基础上的选择,也就是说,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样是以真实为前提的。“导演”就不同了,“导演”  相似文献   

4.
论余笑予的戏曲导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笑予是新时期以来真正开拓现代戏曲导演艺术的功勋卓著者,也是最早明确提出戏曲的创作、演出“应该确立导演的主导地位”的戏曲导演艺术家及当代台湾戏曲导演艺术的引领者.他虽然作为在解放初期就系统受过斯坦尼导演体系思维训练的极少数的戏曲导演艺术家之一,但他的戏曲现代戏的导演思路却处处都可见出他对他所非常熟悉的传统戏曲的表现性元素的借鉴痕迹,而与百年来戏曲变革的魔咒——话剧+唱——若即若离.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追寻其根源就在于他自觉地寻求古典戏曲与现代戏曲观众审美需求的最佳契合点,这构成了余笑予戏曲导演艺术的最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楚剧这种地方花鼓戏的一些活泼自由的东西注入比较古老而规范的京剧中去”;二是“寻觅与建构新的演出样式”;三是追求具有当代审美意识和剧场效果的“当代戏曲”;四是在剧目选择和导演处理上尊重彰显剧种特色;五是以对流派创始人独创精神的学习来反对“流派隔离”;六是以强化戏曲导演的中心地位来最有效地凸显表演艺术家的才华;七是坚守技艺的表演与趣味的呈现并重的导演理念.为此,他反复强调他所提出的“拆墙”观念.  相似文献   

5.
毕福剑 《视听界》2012,(4):68-70
不同晚会的文艺创作,好比日常生活中我们“量体裁衣”的过程。“体”即晚会主题,“衣”是晚会的表现形式。好的晚会需要灵魂人物来统领,这个人就是导演。好导演如好裁缝,运用所有原料服务于设计,用好每块料,精心打造“新衣服”。  相似文献   

6.
当“新闻导演”,去导演“新闻”,此乃新闻工作之大忌。无论记者,还是通讯员。都不该动“导演”的念头,这是必须信守的一条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不能有任何弄虚作假。新闻一旦不真实,就失去了应有的特点和优势,也就随之失去存在的价值。导演,在新闻领域是没有市场的。在戏剧、电影艺术门类中,导演可以对剧本进行艺术构思,拟定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艺术早期发展过程中,跨族裔导演虽然也出现了很多,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欧洲裔导演,这与电影艺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后,这种状况有了显著改变.最活跃、最让人瞩目的跨族裔导演大都有着第三世界族裔背景,他们以其鲜明的人文意识将各种对于“身份”的思考交融在光影之中.本文分别探讨了以费斯·阿金为代表的“直接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以包东尼为代表的“回顾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以亚历桑德罗·阿曼巴为代表的“超越派”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8.
获奖     
《视听界》2010,(4):4-5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 在本届“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江苏广电总台出品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将“最佳电视剧金奖”、“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三项大奖收入囊中。而在上海电视节“互联网大众票选”评选中,该剧已获得“最受关注电视剧”、“最具实力导演”、“最具潜力女演员”三项大奖。  相似文献   

9.
认识李虹是三年前,在福州,我们一同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福建电视台的一个春节特别节目。我们一起在电视机前聊天侃山,题目好像是“摇滚和广告”。人家介绍李虹给我认识,说她是上影厂的导演,我就“嗯”一声,怎么看她一个小丫头片子清清爽爽的也不像导演,倒有些像演员,后来我终于想起一个词“导演助理”,心想也许她就是干这个的吧,于是释然。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导演     
戏剧、电影,离不开导演。新闻报道却不可导演。现在的失实报道中,有一种就是导演出来的。这是“文革”的遗毒,看来还有待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拿出一部名字和内容都饱含深意的电影《归来》。在电影生涯一路驰骋的导演,如何“归来”?什么才是这个一直求变的导演心中的“故土”,他又是如何做的?  相似文献   

12.
长镜头起初作为表现手段被采用,又渐渐转为电影风格被追求,究其原因在于巴赞理论本身的魅力——“嫁接性”,即各国导演可以将它“嫁接”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对电影本性、电影美学的理解之上,形成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长镜头电影风格。在这个“嫁接”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是怎样影响导演创作的?特定时代是怎样“约束”导演思维方式的?还有导演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又是如何左右其创作风格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巴赞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他一会儿姓张,一会儿姓李。但自从当地媒体用头版篇幅报道他“导演跳楼秀”之后,圈子里的朋友都开玩笑地叫他“李导演”。  相似文献   

14.
在央视春晚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位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开山鼻祖”黄一鹤、邓在军导演;持续推动春晚变革的赵安、张晓海、郎昆、金越导演.而从2012年开始,哈文导演团队在央视春晚“基因置换”的时代契机下,继承和创新春晚,形成较为鲜明的导演团队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有人把编辑比作为戏剧导演,也有人说编辑如同厨师。不管是像导演还是像厨师,意思都是说编辑通过劳动,要把“原料”加工成“成品”。而这种“再创作”的水平,决定着宣传报道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编辑工作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他被认为是最不像“导演”的导演:作为和张艺谋.陈凯歌同届的校友,他是成名最迟的“第五代”导演:却又是最幸运的一个——因为几乎他拍的每一部影片都获了奖,不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霍建起的电影,不具备任何商业元素。却丝丝沁入你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都说台湾电影是小众电影,导演都是“艺术至上”,只想拍给认同他们的那一小撮人看。这种说法以前或许有几分真实性,但最近这两三年已经越来越不正确了。如今能在台湾拍电影成功的导演,几乎没有不想赚钱的,只是不一定能赚到自己手而已。然而,还是有一个“死硬派”的新导演林靖杰,他编导的《最遥远的距离》不仅坚持艺术,甚至称得上是“情义至上”,根本只想拍给亡友陈明才一个人看。  相似文献   

18.
恶之旅     
很多人认为这部《稻草之盾》是导演三池崇史的“改邪归正”之作。相比于他之前那些令人咋舌的经典“邪典”电影,这位被影迷称为“老妖”的导演,这一次的表现确实内敛了许多。很明显,三池崇史对于这部电影有着另外的期许,而不单单是展示暴力与血浆。  相似文献   

19.
《新闻通讯》2013,(6):64-64
贾樟柯出征戛纳,最终得到最佳编剧奖。贾樟柯面对媒体采访,直言“在戛纳找到了知音”。而此前刚刚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导演大赞“贾樟柯导演勇气可嘉、电影的力量很强”。  相似文献   

20.
李安凭借《断臂山》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颁奖前一天.李安曾惦记过“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小金人。因为那是华人导演.甚至全亚洲导演尚未打破的零的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