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标志的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呈现出广谱性特征,构建了全新的视觉公共性图像形态。虚拟性与“拟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也是媒介建构的出发点,人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内在地规定了虚拟性特征。数字媒体的迭代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拟像”形态,推动了媒介视觉传播的全面“拟像化”,反映了工业文明生产的广谱性“图像生产机制”。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使文字、图像、视频具有了互文性特质,实现了不同文本整合传播机制。数字媒体语境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构建了沉浸式和交互性“拟像”传播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别海燕 《编辑之友》2017,(7):33-36,43
当代视觉转向过程中形成的“有图有真相”的表述,成为图像传播的新规约,具有积极的价值判断意义.然而,在互联网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使用群体内部产生了难以弥合的数字鸿沟,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的群体分化对图像传播中“有图有真相”的新规约产生严重冲击.数字鸿沟易于导致对单个图像内容理解的分歧,易于混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图像传播意图,易于助推谣言性质的图像大肆传播,导致图像传播信息舆论场的分化,扰乱了真实信息的图像传播秩序.究其根本原因,追求视觉快感促使图像生产加速而导致图像过剩,图像信息传播不对称,图像难以成为我们在网络空间中视觉经验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袁媛 《传媒》2021,(22)
从口语传播到印刷文字,从电子媒介到移动互联,不同时代下的核心媒介在发生改变,继而在技术主导下带来了信息传播格局与模式的变化.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借由新旧传播模式共同建构起了新的传播格局,其中前数字传播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传播经验与文化依旧在当下得到延续发展,并在社交媒体土壤培育下衍生出新的业态.人与人之间的基础交流手段,数字文化时代的口语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即交互界面能够触发更多的主体,而口语以其整合性特征推动了不同主体间的多维互动.这种交互模式不仅存在于现实的主体之间,能够增加社会互动,同时可以跨越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拓展了口语传播的达意空间.由王媛所著的《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研究》一书以口语传播的交互性为切入点,研究其现实样态、本质特征、外因逻辑、内因呈现以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信息疫情是新冠疫情的线下危机向线上阵地转移的表征,呈现为信息的张扬与公众的迷失。疫情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环节中,因行动者施为性与交互性的动态制衡、“在场”公众知识获取的结构性悖论与情境嵌入和脱嵌的失衡,以及上述核心行动者自身与外部重复性呈现的“博弈-调适”,共同构建了信息疫情的动态失衡螺旋。本文据此提出“善治传播协同”的多焦点联动信息疫情治理机制,即基于交互型议程设置形塑公共话语,实现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同频共振、情理共振;提升“在场”公众多元素养,弥合“圈层化间隙”、培养主动公民;构建“一核多元”、“协同分异”与“体用合一”的情境策略,助推全域化疫情防控数字治理,强效赋能国家疫情防控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存方式。2005年3月在福建泉州师范学院举行的“数字媒体与当代传播”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就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期刊载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对数字媒体传播做了精彩的解析。《数字化背景下的付费电视》对如何突破电视传播的“内容”和“收费价位”两个瓶颈对症下药, 提出了一些关键性的措施;《互联网对数字动漫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数字动漫向主流文化和主流媒体扩张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动漫的发展和数字媒体及互联网发展的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网络:传播的另一种  相似文献   

6.
传馨 《今传媒》2015,(3):22
主持人语:信息化社会,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交互性和碎片化等传播特征体现愈显突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致使组织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信息传播创新模式无疑是推进组织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信息社会语境下,新媒体的传播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趋势,从而影响了媒体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媒体在传播学理论视阈下体现出新兴的传播特点,这就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度挖掘并分析传播新模式对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信息传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婷 《青年记者》2017,(20):27-28
名声传播无处不在,存在于各种传播形式之中.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是名声传播的新阵地,网络世界的名声传播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呢? 新的受众态度:外化、直接 互联网集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对名声传播来说,凭借网络不仅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地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只要利用相关社交平台就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高度的交互性使名声传播能够保持高度的信息流动性与接收、传播方式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社交媒体谣言就是依托于社交媒体的谣言. 社交媒体中谣言传播的新特点 1.传播上呈现节点式裂变形态.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低门槛和传播的直接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接收者,又都是谣言的传播者,受众的节点数呈几何级数递增,并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如一个大V的微博就有数十万的粉丝,一个信息能通过转发、评论和关注等在瞬间传播至几十万人,呈现裂变状态.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也为谣言裂变传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声音是人们分享知识信息,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传媒产业的蓝海.网络中用户生成的有声读物大量涌现,产品形态和传播模式呈现新情况、新特征.本文结合社会化媒体语境,对有声读物的内涵和形态进行解析,依据传播过程四要素,提出UACR传播模式,并探讨有声读物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呈现全球传播视角,进而探询在全球传播时代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主体”的维度认知,在分析全球传播特性及其产生的对外传播形成的可能性障碍基础上,来理解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呈现全球传播如何影响媒介“传播主体”维度,并进而分析媒介“传播主体”身份构建与角色扮演难题,以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寻找更为稳妥有效的方式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新旧媒介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相互汇聚、交融,多功能一体化的过程.媒介融合不是静态的,它带有阶段性并不断发展、创新.数字传播技术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推动力.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数字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应用来解读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信息与传播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新的传播形态不断涌现,信息、媒介、传播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媒介、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呈现出当前界限模糊、深度融合的复杂关系,并催生出媒介高度丰富低度呈现、信息空前集中空前分散、传播瞬时在场瞬时消解的无媒介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正>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进一步把握技术与内容融合的新趋势,对内容进行超高清视觉呈现;多角度挖掘独家信息,避免同质化;通过新闻内容的产品化,增强国际传播的交互性;重视人际传播效果,鼓励多方主体发声,努力与“Z世代”年轻受众共情。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影像口述史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在“再媒介化”理论视角下,以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项目为个案分析,指出在建构一个全息式、个性化、草根性的历史场域过程中,“再媒介化”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策略包括内视角的叙事模式、口述的视听表达和照片文献的呈现等,摄影原作展将老摄影家的摄影原作及口述史纪录片并置于公共空间展示传播则有效地在口述者与阅听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共建公共记忆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微传播异军突起、迅速成为传媒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微传播营造了极为复杂的信息环境,且对用户信息传播能力的提高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在传播学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案例和数据分析,探析了微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培育大学生微传播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信息传播路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德英 《出版科学》2018,26(3):82-85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阅读的经济形态、信息载体和传播平台都发生很大变化,学术阅读变成服务阅读需求为核心,注重学术信息传播、阅读、思考、分享、互动、评价等,学术阅读呈现浅阅读、碎片化、单篇化的阅读模式.传统学术期刊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阅读群体在减少,数字阅读成为未来学术阅读的发展趋势.传统学术期刊要利用新兴媒体技术特点和优势,改变学术期刊的单一传播模式,明确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创新服务理念,实现学术信息双向传播,实现学术阅读的规范化、有序化、数字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王钧  刘琴 《新闻爱好者》2008,(11):33-34
本世纪传播学从“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受众中心论”衍变的实质表明:“从传播对大众或受众集合体具有的直接的普遍的影响之理论,转向承认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哄践证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这其中,“广播”形态的人际传播在与其他媒质形态下的人际传播相比较的过程中,因其媒质本身的差异而使其具有了更为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传播媒介更是层出不穷,美国智库为了争取在政策制定领域的话语权,利用新的数字传播与图文技术,将“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三重维度融合,并将同步和异步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六种形态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了从一对一向一对多,以及一对多向多对多传播的转变.然而,融合传播的主体是传播而不是融合,故其实现还包括适合新媒体语境的内容呈现、话题的选择及为避免出现“巴别塔效应”而加强对青年意见领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媒体的交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媒体发展历史,信息只要产生作用,就必然经历一个交互的过程。时代不同、传播信息的媒体不同,对信息交互性的追求却是不变的。由于电子出版物这一数字化媒介的兴起,媒体交互性能实现的速度和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媒体交互性开始重新认知。一、交互是媒体产生作用的最好方式所谓“交互”,是指信息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相互作用。即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能够了解受众的接受情况,得到信息的反馈,或接受受众的请求,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说,媒体的这种“交互性”是检验传播效果的最佳途径。对于…  相似文献   

20.
陆虹 《新闻记者》2006,(9):32-35
世界和中国的媒介格局正处在“润物有声”的增量式变革中,以互联网为代表、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形态开始呈现与传统媒体分羹的态势。2008年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奥运传播当然成为塑造健康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品牌性手段。缘于“地球村”受众信息消费形式的转变,北京奥运传播理念须从传统的线性宣传模式转移到多媒体共融的新传播模式,整合internet、IPTV、博客、播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等多种新媒介形式,树立北京奥运的数字媒体观,建构新媒体·新奥运·新传播的盛大图景。从远古雅典的体育盛会带来人们对和平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